董一晶
摘要:文博行业专业手语的缺失,使手语讲解员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也给讲解员带来一定挑战。中国聋人协会手语委和手语讲解员需要考虑到博物馆专业手语的推广和应用,更好解决文博词汇、手语翻译的问题并提升听障人士参观博物馆的体验。
关键词:国家通用手语;文博词汇手语;手语打法
一.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历史
手语是听障群体中独立存在的语言,是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进行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口语和书面语对他们来说第二语言,也有少数聋人可以看懂唇语,但大多数聋人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使用手语作为交际手段。因此对于中国2千多听障群体来说,手语翻译和字幕提示是保障他们能无障碍获取外界信息的两项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听障人士数量众多,且居住分散,使聋人手语的方言差异较大,各地聋人可能会有同词语不同打法,这种方言手语的差异现象肯定影响不同地区聋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严重影响听人对手语的学习和使用。为此,国家语委、中国残联于2011年启动了年度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通用手语标准研制。
2012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其中教育方面的第八条,提出“将手语、盲文研究与推广工作纳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划,建立手语、盲文研究机构,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手语翻译员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2016年8月,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其中手语方面提出“要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开展手语人才培养并建立手语翻译相关进度。”2018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国残联等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通知》,要求“努力打造国家通用手语骨干队伍,强化关键领域人员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的能力以及提高国家通用手语的社会关注度,将通用手语的推广工作提上日程。”
1959年中国盲人聋人协会出版《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试用。1979至1987年,《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经修订和补充,更名为《聋哑人通用手语图》。1987年5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手语工作会议将试行的《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更名为《中国手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和中国聋人协会于2005、2010、2011、2013年分别出版了《计算机专业手语》、《体育专业手语》、《理科专业手语》、《美术专业手语》。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4435—2009):中国手语基本手势》出版,初步建立了规范的手语语体。2011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共同设立重大科研课题,支持国家通用手语标准的研制。2012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已经把手语纳入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中,国家通用手语成为国家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2015年,“国家通用手语标准研制”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形成《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草案。2018年5月24日,《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可以说中国首部手语“国标”。2018年6月,快门无声摄影成长中心研发出版《摄影专业手语》在珠海首发,这是继计算机、体育、理科、美术四本手语之后的第五部专业类手语。同时,手语信息采集活动的开展工作还在持续进行,进一步广大中国手语的应用领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看出,通用手语词汇打法从方言化逐渐到标准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手语、手语体系的完善和规范、聋人手语的信息化水平将是中国手语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浅谈文博词汇手语
博物馆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普通人,也应该包括残疾人,听障人士也有吸收博物馆传递文化知识的权利。近几年,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兴起无障碍信息传达方式:手语讲解员和手语讲解导览。
文博专业术语非常多,但专业手语却不多,在国家通用手语APP里仅有几十词,对手语讲解员很有大挑战。翻译过程中偶尔卡壳,也许会打上拼音的打法来传递,或者忽略掉部分讲解内容,都会影响听障观众接触文物的感受,因此规范并统一文博专业手语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近年几家博物馆都兴起手语讲解员,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唯一有将近十年讲解经验的聋人讲解员、重庆大渡口博物馆和重庆予尔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做手语讲解导览等。但是当我们常常碰到生僻词或者不常用的词语时,和中聋协手语委老师沟通研究怎么打手语,如“玛瑙”、“鼻烟壶”等名称和“赤壁”、“华尔街”等地名,这些在国家通用手语APP中无法查找到,甚至到处咨询各地聋人,选取认可度高的打法,然后反复练习以达到娴熟的手语打法,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不顺畅的状况。这些费脑费力费时的,有一定影响手语讲解的工作进度时间。
所以,为手语讲解员翻译工作的便利和提升博物馆服务听障人士的水平,是有必要推广继《计算机专业手语》、《体育专业手语》、《理科专业手语》、《美术专业手语》、《摄影专业手语》之后的第六部专业类手语,属于博物馆手语词典。
三.浅析文博词汇打法
1.消化讲解内容
需要提前熟悉讲解,熟悉词汇的打法,将静物名称、具体描述和手语相结合,如动作:模仿古人拓印碑刻的动作,表示“拓”,跟听障观众解释拓本;名词:技术好的人,表达工匠,不仅说明工匠水平,还能确保观众明白含义。
2.翻译讲解词汇
中国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也博大精深,大多数聋人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由于听障人士听力的缺失,吸收信息比较缓慢,理解能力普遍比听人较低,碰到文博行业的很多专业术语,理解力就难上加难。比如秀才举人进士,讲解员要考虑到观众的不同认知水平、个体差异以及手语差异,充分考虑到不同層次教育背景的观众,可以用现代词语本科硕士博士的代入法来解释表达古时察举制度。
3.约定手语打法
有些词汇在国家通用手语APP中没有,如麒麟、海锚等,手语有摹状、会意、借代等,所以需要根据词汇本身的形状或含义,或用接近意思的词汇替代、创造,或结合地方手语,和中聋协手语委老师约定打法。如麒麟,根据它的模样比划,也就是摹状的效果;海锚,打法是双手先打“海”手势,然后左手不动,右手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3,再在左手下面做出锚下沉拉起的动作,这种视觉表达让听障观众更加容易理解。
总而总之,博物馆专业手语如果能推广并普及,那么它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手语讲解员在翻译任务上的质量,还能体现博物馆能无障碍服务听障观众和减少传达知识信息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赵晓驰,任媛媛,丁勇:《国家手语词汇语料库的建设与使用》,中国识网,《中国特殊教育网》2017年.
[2]李凯,张书珍:《计算机专业词汇手语手势的表达设想》,中国知网,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