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65的身高,瘦削的身材,灰白的头发,穿了几十年的西装皮鞋,用了几十年的旧木书桌……与极简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是一位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老人。他床头的收音机里放着苏州评弹,书架上摆着上个世纪的漫画书,喜欢一边看漫画一边跟着画,还喜欢骑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出门去拍那些即将消失的哈尔滨老建筑……他的身影,不只驻足在哈尔滨的老建筑旁,徘徊在各个地方的旧物摊前,还出现在讲台上,出现在实验室里,出现在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潜艇成功下水试验的现场。
那还是1958年初,邓三瑞29岁,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一天,邓三瑞突然被海军工程系科主任冯捷叫去,“海军有任务,你来主抓。”这个“任务”,就是造出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常规动力潜艇,目标是攻克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滴型”潜艇。1958年11月底,032-1试验潜艇建造完成,被拉到旅顺下水试验。但由于技术上的瑕疵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试验失败。
海军于1958年底决定暂停项目。但邓三瑞反思、试验与研究的脚步未停。他曾说过,智者要常“惑”,求真、求知要真诚。从失败中踏出自强路,1959年底,由邓三瑞领导主持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终于成功进行了水面、水下航行试验,该艇长15米,重约30吨。
此后,邓三瑞又作为总体设计顾问参与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方案论证及设计工作,该艘核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成功下水,并于1974年正式编入海军序列。
作为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总设计师,邓三瑞主持、参与了若干船海领域的“共和国第一”,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但是,邓三瑞对于这个称号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顶多算是一个“先行者”,“我对自己有评价,学术水平谈不上高字,但做的几件事都是在先,是机遇垂青于我,我自认为是先而不高。”
这个谦逊、低调的人,从不在意自己得到的名气和地位,一生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邓三公”,公共的公,“邓三瑞做了什么,国家是知道的就行了。”
所以,成果奖项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邓三瑞不在意;曾有政策可以帮助解决子女的工作,邓三瑞拒绝了;学校想为退休的他专设一间办公室、给他来校办公提供便利,他怕麻烦别人也拒绝了。对父亲的一心为公、淡泊低调,邓虎很是敬佩,“他很纯粹,个人利益对他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那一代人的光荣传统。”邓虎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到现在学校里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和邓三瑞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邓三瑞又开辟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方向,并领导研究了我国第一台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1995年,邓三瑞66岁,事业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他大力举荐徐玉如接替自己的工作,“徐玉如比我年轻十多岁,干得很好,为什么不交给年富力强的人呢?”
徐玉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他不止一次说过,最感谢的恩师之一就是邓三瑞教授,“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开创者是邓先生,是邓先生种下的树,而果实则由我们摘了。”
邓三瑞对后辈和学生的提携与爱惜,大家都看在眼里。1984年,邓三瑞被联合国聘为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专家,与人合著的《海军军备竞赛》一书被联合国出版。他用所取得的报酬为学生们购买了大量原版海军和船舶工业的专业书籍,余下的5000美元悉数交给了学校。
2005年,邓三瑞被哈尔滨工程大学授予终身荣誉教授称号。执教58年的邓三瑞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系统工程方面的人才,他是激励科研的“火花”,也是爱惜学生的“春风”。2011年,82岁高龄的邓三瑞在哈工程校园里给学生上完了最后一堂党课,完成了“培养后继人才”这一国家交给他的最后一项任务。
晚年的邓三瑞,时常会和儿子谈起那些去世的、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老人,而毛泽东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词并谱成的评弹曲《蝶恋花·答李淑一》则是邓三瑞生前的最爱。“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有时,他会安然地听着这支曲子入睡。
如今,“泪飞顿作倾盆雨”的余音尚在,而“邓三公”已然走远。
■热议锐评:2020年9月15日,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邓三瑞因病逝世,享年91歲。一颗潜心入海底,一颗初心为国家。邓三瑞半辈子“为船、为海、为国防”,他的一生,是与国家军工自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从军北上,海有潜龙谢天赐三瑞;驾鹤西归,国失忠骨铭绩留四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的伟岸身影将永远映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彭冲《新京报》)
■素材运用:先行者、开创者;国之重器;从失败中踏出自强路;求善求真;一心为公、淡泊低调;谦逊的美德;有趣的老人;朴素的人生……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上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