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南阳 473001)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生产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1],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将原料药与适当的辅料按照剂型的制备工艺制成安全、有效、稳定和临床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根据医师处方合理调配药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药剂学是药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将来走向药学相关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理论储备和实践支撑。该课程各章节基本是按剂型进行划分的,每种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制备工艺、常用辅料、检查项目等各不相同,独立性相对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流程设计、课堂艺术和学生特点,精心备课,而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已不能满足现代药剂学的教学要求。因此,笔者尝试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提高药剂学教学效果,期望对深化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学生经过1年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从大二开始接触专业核心课程,其对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还知之甚少。教师在授课伊始,除介绍学科特点及课程重要性之外,还需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提问的规则、实验报告书写规则和期末成绩评定规则等。例如提问规则,艺术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教师需要将课堂提问的教学环节及新规则明确告知学生,并给提问设定一个量化标准,使之与学生的学科成绩相关,教师把提问的目的和作用从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使提问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影响其最终结果。新规则的公布必定会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激发其主人翁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
药剂学涵盖内容多、专业性强,知识零散、容易混淆、内容枯燥,教师如果不重视教学方法,容易出现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疲倦、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2]。另外,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教师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教学质量低[3]。因此,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启发法导入新课和授课过程中,教师改变“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对剂型制备过程的掌握、对药物剂型特点的理解以及对质量检查的准确把握,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从而加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即将进行浸出制剂学习之前,教师先展示几张制剂的图片,如囊括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形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制剂属于哪一大类剂型?得到肯定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制剂之所以是浸出制剂,是因为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答案后,对该类剂型就会有准确的把握,可为后续剂型特点和制备方法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再如,学生在制剂实验中,因存在操作水平和温度、时间把握不一致等影响因素,导致其制剂成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成功的学生希望得到肯定,失败的学生希望得到纠正,此时教师拿出提前制备好的成品或提前购买的同规格制剂,启发学生从外观形态、制备工艺中的关键操作以及注意事项中思考,自己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启发式教学法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案例教学法是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一种形式,该教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4],同时各种案例可警示学生“欲制药,先做人”,提醒他们将职业操守贯穿在将来的制药工作中。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分为三个切入点:第一,导入新课时,教师精心选用耳熟能详且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材料。如在讲授灭菌法或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时,笔者引入震惊全国的安徽华源“欣弗事件”,与学生一起分析该药害事件,该事件在其他药学课程中也会涉及,而笔者着重强调的是与药剂学灭菌内容关联的部分,一方面活化了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将德育也融入了教学中。第二,教师在知识讲述中引入相关案例。例如,在讲授生物药剂学的生物利用度时,笔者告知学生不同厂家药品的生物利用度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有所不同。如1968年澳大利亚发生的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其原因是药厂将填充剂硫酸钙换成了乳糖,增加了苯妥英钠在胃肠道中的溶解速度,使吸收增多,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导致苯妥英钠中毒。第三,课堂之外学生可自己查阅、分析和总结相关案例,这样一方面丰富本节课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为新课预习打基础。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案例作为警钟,警示学生将职业道德贯彻在将来的制药工作中,以期生产出优质的药品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药剂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教学模式,其特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教师不再是纯粹的讲授,而是参与其中,把握教学过程的方向和进度;学生自主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该法有益于营造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通过讨论分析,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克服、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5]。
表面活性剂是药剂学重要教学内容,常用剂型如乳剂、软膏剂、混悬剂,甚至片剂等处方设计和制备工艺都与之相关。表面活性剂作为基本理论部分,在教材中往往单独成章,这就容易导致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增加了其学习难度。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然后再听课、得出问题的初步答案,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弄懂知识要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乳剂知识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以前的基本理论知识中,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种应用?乳化剂作为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何作用?怎样选择乳化剂?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归纳总结,把前后知识链接成一个整体。
教师在教学中可尽量增加实物的演示。在讲到一种剂型时,教师可将相关药物制剂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传看,再通过简要讲解、比较使学生掌握剂型之间的区别和特点。例如片剂,其类型很多,学生难以区分。教师可将不同类型的片剂如普通片剂、糖衣片、薄膜衣片、泡腾片和溶液片等带入课堂,让学生传看、对比、讨论,必要时解剖药品,学生即可将这些剂型完全区分开。根据教学经验,部分学生对包衣片中的糖衣片和薄膜衣片难以区分,当形象直观的实物出现时,学生通过触摸、口尝、眼观以及刀片切割观测其内部结构等方式,了解这些剂型的形状、色泽、是否有甜味、包衣的厚度以及是否有棱角等,很容易将之区别开来。此外,颗粒剂与散剂、软胶囊与滴丸剂等剂型相似,通过实物演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药包材胶囊壳中有普通胶囊壳、单锁口和双锁口,若没有实物学生难以区别,通过形象的实物展示,学生即了解这些囊壳的特点,可顺利将它们区别开来。相较大段抽象的语言描述,实物演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对各剂型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对其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等内容更易接受。与此同时,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制剂包装上的标签和药物说明书,可增加学生对药物的全面认识,既可活跃学习气氛,也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将传统教学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步伐,可引进与教学实践相匹配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将死板、抽象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图像、声音和文字表达[6]。在药剂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以及网络资源,制备多媒体课件和微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指导药剂学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使用较普遍的教学形式,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教师还可将短小精悍、浏览方便的微课、微视频穿插其中,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它们在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过程、制药设备使用等方面优势显著[7]。例如,笔者把一些制剂的工艺流程如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等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片剂的制备过程;如果实验室缺乏某些制药设备或者现有的设备不便于展示其工作原理,视频、Flash动画或微课则可形象演示设备内部构造、运行机理等。比如球磨机、转动式包衣机、流化床制粒机等以微课形式讲解,可改善教学效果;对于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笔者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加强课堂上师生及生生互动,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除此之外,各种剂型的特点、辅料、工艺、质量检查等主要内容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以便于学生比较、记忆。总之,信息化混合教学模式直观、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当然,慕课和微课不能取代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的现场点拨和指导作用不容忽视[8],教师应将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寻求最适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教学模式。
笔者对本校16级和17级药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授课形式、启发效果、专业思政教育、授课效果等内容,同时提取两届学生期末考试和16级学生制剂相关岗位实习中期考核数据,结果见图1。
图1 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合效果图
结果显示,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推进了药剂学教学改革,对指导药剂学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有裨益。笔者拟在后续教学中继续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循环复合式实验教学模式[9]、教学做一体化等,逐步形成系统的方法,以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