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军,赵平,张彦,杨夕瑶,吴帆,王芳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广州 510006),1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化工学院 (中山 528458)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科学的文化视角解读和中医药智慧的认知思维感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医药文化学揭示中医药文化现象的衍生、发展趋势和规律,辨析中医药文化和现代医药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调适、沟通与融合,阐释中医药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文化要义。习近平有关讲话指出中医药事业发展要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则,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事业振兴的信心[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健康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医药思维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中药学类业毕业生必须要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
广东药科大学面向中药学类专业的中医药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从治病防病、伦理、哲学、养生等视角对自古迄今中医药卫生资源进行综合研究,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原创精神,彰显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联。该课程通过讲解中医药卫生民俗演变的历史共性与岭南地域特色,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深度解读,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深入践行课程思政,提升对专业的热爱。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开设,旨在结合本校“以药为主药医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紧扣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主题,丰富中药学特色课程体系,提升复合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自我认同。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五行理论和情志调节等中医药思维,包含“天人相应”整体观和“大医精诚”伦理观,是辩证法、平衡论的生动体现。该课程将中医药名家的励志故事和悬壶济世等崇高品德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感受榜样的强大力量,助力于高尚情操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大学生们面临沉重的竞争压力、多元的价值选择、纷杂的情况变化以及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医药文化的灌输,有助于解决他们的“青春焦虑”,满足中药学类学生们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2]。
中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中药学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校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文化载体构建中医药的立体认知,加强中药识药、辨药、制药、用药和创药的感悟,提升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制良心药”的职业追求[3]。
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案例;《汤液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反映了我国大政方针制定应遵循“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大小青龙汤、白虎汤,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中医药文化,传递着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是针对中药学类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别开生面的人文素养课程,将医药先祖济世安民的高尚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情。“以文化之”,中医药文化课程正是通过与中医药典故、案例和诗词的对话,提升中药学类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为学生学习中药学专业课程、热爱中药学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
课程内容分为中药识药文化、中药辨药文化、中药制药文化、中药用药文化和中药创药文化五大知识模块,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结合探秘中成药的生产在线开放课程中的中医药文化视频,向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典故、案例和诗词[5];实地参观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白云山中草药科普博物馆和本校中药标本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介绍岭南中医药文化,讲述外来香药输入和岭南医药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6-7];学校组织中药叶脉贴画和中药制药传统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们的中医药文化热情。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本课程教学内容不拘泥于相关教材,采用线上教学、实地参观、动手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依托学校中药传统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设置能激发学生的中药学专业学习兴趣,启迪中医药思维,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习信念。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本课程将大学课堂、互联网和实践基地深度融合,引入超星学习通、问卷星、雨课堂等信息化课堂教学手段,扩展和延伸学习空间和教学内容,已经形成自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库、试题库、习题库、讨论议题库、参考文献等多方面内容,课程组还适度引用在线优质资源,按照开放、共享原则对各类学习资源进行建设和使用,如图3所示。
图1 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体系
图2 中医药文化教学方法
图3 中医药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通过进修、自学、参加会议等各种渠道不断拓宽知识结构,深化知识体系,教学团队不断收集中医药文化素材,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结合课程思政,教师加强中医药文化与中药学专业课程之间联系,掌握学术前沿动态[8]。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提供进修学习的有关条件,加强课程教师的培训,加强中医药传承人才和骨干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相关研究,已有2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
本校建立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教。学校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案,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卷面成绩与讨论、作业成绩相结合。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终结性考核占60%,采取开卷方式,重点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外实践成绩占10%,由学生自由申报,包括生活体验、参加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该部分考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轮的课程教学之后,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121个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有收获(占比98.37%),104个学生(占比84.55%)认为加深了中药类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评分4.27分(满分5分)。
总之,中医药文化课程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以及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和基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开放式教学环境,提升了中药学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中药学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借鉴,促进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推进中药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