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亮,李艳萍,赵志雄,孙平华,曾煦欣*
1佛山科技学院医药工程学院 (佛山 528000);2暨南大学药学院 (广州 510632)
生物医药产业曾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朝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状态,成为地方产业升级转型重要突破口。早在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升高校医药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兴办的“产教融合”新型教学机构,由企业向高校开放最贴近实际的“产、研、营、销”一线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成为院校面向新兴产业培养“强实践、重应用”人才的新模式[1]。近年来,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相继开展医药校企合作的探索[2-3],该合作打破了企业与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壁垒,促使医药产业学院成为了生物医药高等教育与城市、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载体,这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反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医药产业学院仍处于起步阶段和实践探索阶段,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作为植根于佛山本地的综合性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一直着力于全面提高支持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在共建医药产业学院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国外对“产业学院”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产业大学”(University of Industry),是由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于2000年正式开展的[4]。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其早期通过多渠道向社会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产品,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开放式、资源高度重组与整合的教育媒介,是政府“学习时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产业大学的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英国面临产业转型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兴起必然带动人才的需求,其需要产业学院作为知识升级的载体;其二,英国中小企业所占就业比例很大,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却不足,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学院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国外产业学院的兴起,对佛山地方产业、城市、人才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佛山虽然只是地级市,但也是制造业大市,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2017年更是达到了2.4万亿元。同时,佛山还是历史悠久的“岭南药祖”“岭南成药之乡”,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产业相关收入就占了佛山GDP的10%。目前,广东出境的中药材有90%集中在佛山报检,佛山成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根据《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总体需求,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佛山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一[5]。众所周知,高端优势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佛山市政府计划将佛山建设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城市,需要培养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这就依赖于医药产业学院作为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人才加速器”作用;此外,佛山本地生物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利润率低、新型高新技术含量低。上述地方发展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有显著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同样需要医药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医药工程学院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学校,已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佛山市岭南道地药材分子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岭南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技术转化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相关机构,其具有承担产业学院建设的天然义务和必要性。随着生物医药新型产业发展逐渐迈向“深水区”,佛科院抓住医药产业学院发展先机,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重组,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以“人才集聚”服务“产业集聚”,继而促进“创新集聚”。
根据研究对象以及功能需求不同,医药产业学院的组建和运行形式可以多样。笔者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医药产业学院”(佛科院-中国中药医药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佛山产业学院”)的建设为例进行探讨。中国中药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及现代化制药企业,旗下拥有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广东一方制药、国药集团德众(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等20家优秀药企,是本地医药行业中的标杆与龙头企业。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8年6月,佛科院-中国中药医药产业学院在前期大量产、学、研共同合作开发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佛山产业学院围绕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的契机,服务于佛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聚焦新药开发、药品质量安全监控、药物合理使用、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重点共性问题,以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为承载平台,使之成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产教融合基地及产、学、研成果孵化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学院的特色、教育特色、产业特色和管理特色。
通过合作制度的完善,双方在减少冲突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建立校企共同管理的现代管理模式。佛山产业学院由佛科院医药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和中国中药管理层代表校企双方主导工作,共同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中国中药(总部)及旗下企业(各子公司)的研发、管理人员加入委员会,形成由上至下的“双链融合”(“药物研发链”与“人才培养链”)组织机构链条(图1)[6];此外,以高校为主体,高校学术骨干为核心,组成“教学管理委员会”,其在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实施改革;“中国中药产业创新班”则是本研究实施的终端和载体;指导委员会结合企业岗位标准,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管理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引下,制定精准的职业人才能力标准,构建更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行业岗位职责标准和企业典型案例;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相关教师进行创新实战型教学团队建设,制定更真实的学习任务,开展以学生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毕业论文环节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通过企业方的岗位标准评估,双方导师完成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及考核工作。综上,该学院贯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内容-科研项目-实训基地-考核标准”的共管共建、形成共享共融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图1 组织管理与实施方式
校企双方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合作模式可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产教深度融合:“三共建+两引入”。佛山产业学院共建依托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中国中药产业创新班”,突出培养上“学生-企业”双核心,实现校企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和流通;共建实践型人才培养资源系统,通过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助推知识结构系统化;共建仿真度高的“实践实训平台”,打造贴近生产科研以及经营管理的教学环境。学院引入“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为学科骨干,校外导师为企业骨干,实现理论知识到岗位技能的对接与转变;学院引入“双创”制度,以校内创新结合企业创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行业创新创业,缩减学生就业适应期[7]。
产、学、研合作: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并非佛科院的优势,其资产薄弱;中国中药通过与佛科院合作,获得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①载体建设。基于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中心、“岭南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技术转化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相关机构,佛科院与中国中药集团协力进一步申报并获批“佛山市岭南道地药材分子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全方位合作;②项目合作。围绕岭南道地药材精准分子鉴定与分析工程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佛科院与中国中药共同开展《佛山市名优中成药质量与安全评价平台的建设》《中药配方颗粒指纹图谱质控创新平台》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与申报工作;③资源共享。学院结合区域和行业需求,依托产学研项目,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8],通过人员培养、技术转移、项目转让等主要形式,加强双方长久稳定的合作;④人才战略。学院对在校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性培养,充分发挥医药产业学院在教学与培训上的资源优势。然而,双方因目标差异导致各自持不同的出发点,需要进一步统一合作的口径,规范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成功率。
医药产业学院作为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还需要中央到地方给予重要的政策保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合作培养医疗器械工程师等实用型技术人才。鼓励设立创业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协同创新”;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有关《贯彻落实专业国标、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题报告,同样对广东省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保障措施作出明确的指示。
“佛科院-中国中药医药产业学院”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而开启的一个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提出“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校企深度融合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原则,但更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把“课堂延伸到企业”,把“实验室建到车间”,把“学生带进生产一线”,鼓励“师生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学研究做在车间里”。学校主动面向佛山生物医药产业主战场,破解行业难题,将中国中药集团的产业资源、政策资质、行业经验、业务标准、实习岗位、生产工艺、研发技术、经营管理等发展要素植入产业学院中,依托高校的人才、人力、技术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完成企业战略转型和区域化发展规划。佛科院医药工程学院负责给医药产业学院提供日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区域交流、专项研究以及人力资源等服务。
与以往校企联合培养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不仅直接提供丰富多维的教学资源,而且还积极参与学校制订合作培养方案,从被动方转换为主动方,以企业行业发展的需求为本,主动出击。根据行业标准、企业用人需求,中国中药构建应用型人才能力矩阵与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该企业与校方共同设置课程以及规划教学内容;根据实施课程教学,中国中药抽调企业技术人员或高管承担实践实训以及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高校强项,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储备联合申报项目,该企业开展联合研究、联合开发,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此外,中国中药还设立了“中药控股药学奖学金”激励优秀学生。
经过初步的实践,笔者发现在产业学院建设内涵上还有许多未尽事宜,需要进一步统筹和细化。如关于产业学院师资的考核,牵涉企业与高校“双引擎”,教师骨干、企业骨干,还有“双师型”教师。复杂的教学团队难以提供口径一致的考核方案,这将严重影响教师职称晋升以及企业员工岗位晋升,关系产业学院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目前,医药产业学院仍不是法人单位。其只有拥有法人地位才能保障医药产业学院长久发展,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认识上、利益上、经费与政策上的分歧难以调和时,需要法人地位身份提供保障。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其希望通过医药产业学院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保障,更讲究阶段性和目的性;高校以非营利为目的,希望通过医药产业学院获得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其更注重持续性和公益性。两者就现阶段而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产业学院是经济新常态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功能的教学综合体,是协同育人发展而成的高级形态,其推进“产、学、研、转、创、用”的交叉发展。它不仅服务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更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升级转型。于产业而言,它是一种知识、人才与产研的综合体、孵化器、加速器;于教育而言,它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型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因此,无论是微观设计还是顶层设计,其尚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