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21-01-14 22:26:34陈子涵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传统

陈子涵

(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各课程教学的主要责任。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承载了我国五千余年的道德理念与精神价值,更蕴藏着深厚的教育内涵与丰富的思政资源。高等院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主阵地,应汲取传统文化道德精髓与思想精华,传播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础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的时代精神,发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传统文化课程核心目标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知传统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然而,传统课程教学普遍注重知识讲解,存在重视知识忽视价值、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因此,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深化课程思政体系改革、发掘课程思政基因、彰显思政价值与功能、优化课程教育内容海和突出课程思政基因与价值,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基本内涵

(一)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本质

从本质上而言,课程思政属于新兴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传道授业解惑及育人育才高度统一,始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优秀传统。一直以来,我国极为注重高校思政工作与德育工作,并通过不断探索及实践建设了相对完备的教育方案及体系,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工作旨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无论是作为宏观维度的教育工作,还是作为思政教育实践来说,其根本目的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我国课程思政教育一直坚定以德为先进行教学,重视强化学生三观教育和培养,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以及文化观等,继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 多元立体是课程思政的结构

课程思政象征着教育结构框架的变化,即促进知识讲解、价值塑造及能力培育的多元有机统一。在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实践中,通常因为诸多原因造成三者分裂,而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恰恰是针对三者再次统一的回归。新时代课程思政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有效方法,把教育和学生现阶段所存在的心灵困惑及人生遭际充分融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自身生活、学习及社会交际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与问题,进而对学生生成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在新时代理性化社会环境当中,感性应与理性充分融合,并且感性体验亦要与知性认知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切实让某种积极价值取向获得深入、持久与稳定的认同、理解。所以,课程思政亦要求教师面向学生群体传播客观与普遍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理性认知水平及能力,从而推动学生默会知识转化及升华。而默会知识与言传知识,或知识讲解和心灵成长、能力提高及价值塑造间的有效互动,正是课程思政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三) 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根本目的便是落实其他课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促进协同育人落到实处,且三全育人和十全育人所呈现的均为协同育人理念。课程思政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各类院校所承载的共同使命,即是否能为国家发展不断输送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是否能为民族复兴培养、输送与凝聚人才,这是权衡学校办学与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众所周知,世界一流大学均是在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成长的,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应该且必须在培育接班人与建设者层面有所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深度结合及有机整合,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不可将人才培养与思政工作分裂开来、孤立起来。课程思政教育的践行恰恰应是把两者进行辩证统一结合,将学生成长规律、思政工作基本规律以及教育育人客观规律充分融合,将立德树人任务真正融入学校建设、教育及管理等诸多领域和环节当中,以一流思政教育机制构建引领一流育人体系建设,让思政教育所具备的强大精神力量滋养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切实在三全育人格局下让学生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材。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

(一) 树立清晰教育目标,彰显思政价值与功能引导

所谓教育目标,是指师生借助教育活动实现理想化的标准与结果,教育活动应以既定教育目标为基本导向。在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一方面应以OBE教育观念为基准进行教育目标设置。OBE教育观念与课程思政坚定应以学生为核心、强调产出导向、不断优化,持续提高学生们课程学习效果、体验的要求高度契合。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OBE教育观念,确立传统文化课教育目标,彰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切实培育学生群体对于祖国的认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中国心与中国情,把核心价值观视作自身精神追求,将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融入到发展国家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当中。原有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普遍注重知识与能力这两方面教育目标的落实,存在忽视德育和价值引导的问题。基于传统文化课程属性来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以原有知识及能力目标为基准,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渗透价值观教育目标,加强课程教育价值和功能,落实知识讲解、能力培育及价值引领三个维度的高度融合。基于每章节知识,教师应提炼出与其相匹配的价值目标,将课程思政根本目的落到实处。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特征,了解我国各大菜系基本特征及其与本地文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明确价值目标。具体来说,通过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养成反对浪费与勤俭节约的优良风气,充分尊重各区域饮食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明确粮食安全理念和意识,就要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国情,深刻体会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根本,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居安思危,任何时候应有勤俭节约的意识。

(二) 优化课程教育内容,突出课程思政基因与价值

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其设立的根本目的体现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及文化素养等层面。优化课程教育内容的关键在于可以发掘传统文化课程蕴藏的思政教育基因,并明确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课程结合的切入点。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与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其亦是课程教学设计者、学生服务者以及学习引导者,其承载着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资源与教育环境的职责。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以现行教材体系为基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学生学习实况的了解,把传统文化课程知识进行凝练,可将其分为中国文化概述、古代哲学、文字书法、诗词歌赋、传统饮食、传统民俗、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专题章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助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讲述,在对传统文化知识讲述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同时,教师应以传统文化课属性及学生多元化需求为基础,合理应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眼界,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为促进学生深入到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基于现实问题,通过主题探讨与课题研究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自信与爱国精神。在既定教育目标导向下,明确传统文化课所蕴藏的课程思政教育基因和两者融合的关键点。例如,在古代哲学教学中,教师可基于道家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探讨近些年生态破坏问题,从而体会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的时代价值。基于儒家“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和”字进行深入挖掘:邻里之间关系要和睦,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共创和谐社会,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和”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了这样的探讨与挖掘,将课程思政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地融合,学生会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同时,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同向而行也使知识的传授与爱国情怀的塑造在潜移默化中融为一体并得到升华。

(三) 加强教师责任担当,提升课程教师的教育素养

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核心所在,是实现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中坚力量,且对于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责任担当和育人意识。对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师来说,思政教育工作属于其专业领域之外的专业,部分课程教师虽然了解思政工作,但是往往并不重视,进而使得思政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因此,学校方面应强化课程教师的责任担当与课程思政教育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和院系应借助宣传讲座、主题会议等多元化形式,鼓励课程教师积极学习国家相关的政策精神,让教师对课程思政生成基本认知,逐渐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其次,学校和院系应针对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一系列制度变革,特别是奖惩制度,以此来增强传统文化课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认知与意识。诚然,这些对于教师而言均是外力作用,若想促进课程思政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有效渗透,教师个体应积极承担课程思政教育责任。从本质上而言,思政教育属于育人活动,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传统文化授课教师,其身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其承载的重要使命,因此,课程思政本身便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承担和践行的责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达到言传身教,在带领学生探究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精神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们学习古人爱国敬业、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等各种高尚品质,同时教师亦要在教育活动中践行这些品质与精神,帮助学生们明确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感。教师不可将课程思政视作自身工作范围以外的负担,要通过自身的责任与坚守,对学生知识建构与价值选择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唯有明确这一本质关系,才能不断深化自身责任担当与课程思政教育意识,进而自觉投入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作中去。另外,学校应加强课程教师思政理论教育素养。学校方面应统筹规划与安排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品牌培训主题讲座,实施专业化、学科性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培训活动。同时,还应重视发挥思政教育团队的引领作用,借助强化其与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帮助课程教师解决在思想层面存在的困惑,引导其迅速掌握新时代思政教育基础与核心内容,进而切实强化教师思政教育素养。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凝聚的古老智慧和所具备的时代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育人基因的深入挖掘与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师素养等层面进行改革和尝试。学校方面应采取有效的形式不断推进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处,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