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剑青,李慧慧
(1.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现代装备制造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28;2.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1]。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水平参差不齐、创新课程体系不健全、科教融合度不够等问题。为此,各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即便是如今的社会, 也仍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学历至上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仍然受到许多条件限制。高职院校按部就班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保障,教学内容与创新性关联甚少。尽管近年来创新创业受到足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也确实将创新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但仍然有许多学校打着创新的旗号,只做表面文章,并未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虽开设了部分与创新相关的课程,却仅限于课堂简单教学及书本表面知识的传授,导致创新课程“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受观念、待遇等多方面影响,许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资深教师不愿意去高职院校任教。同时,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各种条件限制,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高职院校的招聘门槛较低,导致其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节约工资支出,采取外聘的形式或招聘当地普通高校研究生进校任教。同时,招聘企业高技术人才作为教师存在较大难度,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明令禁止企业技术型人才在校任职,这就使得“多数创新创业师资结构是以校内兼职为主,使双创型培养模式结构单一[2]”。一味追求教师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是否学的深入,忽略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培训,使得高职院校中真正能走向试验室和操作台的教师不多,“双师型”教师紧缺。另外,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察逐渐向本科类教师看齐,以学术研究成果论英雄,这种过于重视学术而轻视实践的不良风向逐渐也被带入课堂,致使教学倾向失衡,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
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导致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个体化、差异化需求往往被一笔带过。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以及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部分专业设置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学习内容与当代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使得旧版本教学内容需要更新,加之办学经费不足也限制了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能否将科研与教学完美融合,“科教融合的核心是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关系[3]”。教师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才能跟随当代社会不断前行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许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科研教学考核体系,且在考核中过度关注科研成果,将“有没有发表过论文、发表过多少篇论文、在哪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条件作为考核依据,强调刊物等级和奖项,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学校对科研与教学二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对二者相融度的关注不够,更无法深入实际直击问题要害。科研与教学被割裂,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解决的关键。
人才培养模式事关学校的发展,它不仅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关,而且关系到师资队伍能力、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等内容,几乎涉及了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千百万德才兼备的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新发展阶段建设新需求,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劳动力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技术型人才。
“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科研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4]”。科研与教学相融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课本知识从触不可及到触手可及的跨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传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突破传统观念的藩篱,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回应学生的需求,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长。当学生的问题与需求提出后能得到及时回应与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自觉性就会主动提升,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更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积极健康发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开拓学生视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这一重要职能的作用。教育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共同进退,地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决定了地方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与地方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合作项目,支持企业人员在校任教传授经验,将高职院校培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契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以此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科教融合使得理论与经验完美碰撞,教师所授、学生所得、地方所需互相呼应,这种类似一对一的合作关系直接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正面突击地方经济发展的弱势所在,给出直击要害的解决方案,在顺利完成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或多或少的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不够清晰的情况。鉴于此,高职院校要认清自身实际,摆脱“高职院校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自卑心理,进行科学的办学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贴近地方实际,“接地气、增底气、长才气”,厘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找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际定位,严格按照标准实施规划,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指导力度,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从而实现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并指导着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变化[5]”。高职院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强化师资队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培养方案、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校所设专业服务地区经济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发展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走在科研创新技术的最前沿,积极应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支持[6]”。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质量现代化,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形成政府行业齐抓共管的格局,优化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环境,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保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
校企合作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科研和人才优势,与企业进行科教合作、联合办学、建设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的合作,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中,实现校方和企业的双向共赢。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校企合作的机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可选派教师到企业去学习知识经验,通过其在企业中实践学习,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和企业沟通交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将其“科研实例编排成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开设科研实例的课堂教学课程”[7],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到企业中实习,通过校方与企业的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直接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结合科技、信息资源等优势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配合企业科研与技术革新,实现双方互动发展。订单委托培养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企业提出培养目标,学校据此制定教学计划,按照企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
“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8]。学生教育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与教师密切相关,师资质量的好坏严重关乎教育培养的质量。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征,因此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型转化的关键,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论基础知识过关,更要有科研创新精神,懂得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劲头,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或实际工作经验,有资深的教学经验。各高职院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要及时更新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奖惩机制,针对性提出问题和建议,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实际的现实需求中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壮大。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积极向其他优秀院校学习,聘请其他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素质优秀、内外兼修、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兼备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