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梅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创新带来了重大机遇。学前教育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教育实习也是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效果,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工作成绩。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适应性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1]。
一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地点并非在学校周围,而是广泛分布于多个区域,甚至会出现跨市、跨省等情况。因此,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适应情况。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随着实习的开展而发生变化,这无形中会加剧其适应性的风险。一般来讲,当北方的学生实习地点改到南方实习时,会受到南方地区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南北方语言文化、饮食习惯、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会无形中加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适应性难度[2]。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学生的角色定位就会发生变化,不仅要适应以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还要快速进入到未来工作的状态,在保留学习者角色的同时,也即将转型为幼儿的教育者和管理者[3]。因此,学前教育实习也将成为学生步入未来就业岗位的重要过渡期,特别是当生活圈和交际圈扩大时,就应找准目标和定位,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的健康延续等方面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4]。
当学生在面临新环境和新生活时,身心的状态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而身心状态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全新的环境,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要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若学生基础素质较好,且适应能力较强,或是基本形成沉着冷静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时,则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身心状态会趋于积极化。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与产教融合模式、教育实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处于积极健康高效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中,也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反之,若学生在面临新的环境时,身心状态适应不够理想,则会出现情绪焦虑、职业倦怠、心理压力超负荷等情况,负面身心状态若不及时疏导会不断扩大,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状态[5]。
以泉州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切入点,随机选取3所高职院校的600名学生,样本容量为600,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0份,有效问卷560份,回收率为98.33 %,有效率为94.91 %。
1.文献分析法。浏览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平台,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查询关于产教融合、学前教育、教育实习等方面的文献内容。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同时,对相关有用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与处理,为后续深入调研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问卷调查,通过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实际问题,为后续的研究获取充分的实践资料。
3.案例研究法。实验从2019年10月开始到2020年6月结束,选取泉州市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跟踪收集学生的对话、行为表现、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1.关于教育实习的认识。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大多数的同学的教育实习态度是端正的。从调查的结果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是抱着比较严肃的实习态度的。访谈中,有少数同学认为实习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对学校来说,教育实习体现着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显著特点,它在学生的各种知识学习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综合作用。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教育实习是整个师范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支柱,是学校焕发生命光彩的一个源泉。二是一个师范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知识,系统的知识,是比较间接的知识。而要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要学会使用知识,哲学上说的将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知识,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都是经过多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检验和探索,才变得越来越优秀的。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就是实践运用的第一道关卡。
2.关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否合理,这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适应性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是比较受 人关注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认为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学最后这一学期“很好,挺合适”的占58.39 %;“可以接受”的占29.64 %;认为“不太好,与找工作冲突”的占7.68 %;而“无所谓好坏”的占3.75 %;态度比较强硬,认为“完全不合适”的仅占0.54 %。
3.关于实习前的准备。教育实习的准备包括身体、心理和工作准备,本调查主要涉及工作准备。认为自己“准备充分,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的占了83.75 %;只是“稍微做准备(准备不足)”的占6.25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可以随机应变”的有3.75 %;“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和“大学三年的知识够用,没有准备的必要”的分别占5.89 %和0.36 %。对于长期坐在讲台下面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是一件新鲜事儿。
4.关于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工作可以说是教育实习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备、教、辅、改、考。对于上课而言,要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就是了解班级学生、熟悉教材、教法。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备课时遇到的困难、影响上课效果的最大因素以及教师角色适应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一是对学生的了解。当问到“见习那周,你是否对所在班级的情况及原任老师的工作进行观察、了解”时,55.89 %的同学认为“我充分了解所在班级及自己要做的工作,胸有成竹”,自信心是比较高的;42.14 %的同学答案是“我稍微了解所在班级,对自己将要做的工作并不明确”。另有1.25 %的同学觉得“和老师、幼儿沟通有障碍,给沟通造成困难”,认为“我只是走马观花,并无用心了解”和“了解不了解无所谓,按照自己的方法教就可以了”各占0.18 %和0.54 %,说明大家都有意去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责任心。二是备课时遇到的问题。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你备课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根据调查结果,33.57 %的同学认为是“使用教学资源(如计算机、课外文献等)不方便”,这部分同学基本上是农村同学,经济能力有限,给买电脑造成困难,查阅资料不方便;其他依次是“不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给备课造成困难(31.61 %),“不了解教学方式”(15.18 %),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幼儿比了解教法更加困难,因为教法是相对固定的,而幼儿的思想、情绪、兴趣却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都对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三是影响上课效果的主要因素。上课是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影响上课效果的因素进行考察,显得尤其重要。关于影响上课效果的最大因素,58.57 %的同学认为是自己缺乏教学技巧;15.54 %的同学认为是师范生基本技能(如普通话、“三笔字”等)不扎实;12.5 %的同学认为是幼儿反应冷淡,上课没有激情;10.71 %的同学选择“备课、试讲等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另外2.68 %的同学选择“其他因素”,包括心理紧张等,还有同学认为没有任何因素影响自己的上课效果。四是教师角色的适应性。实习生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式进入教师角色。问及“实习多久后,你开始有当老师的感觉”,32.5 %的同学选择“二年级见习之后就有了”,其他回答依次是“两周以内”(28.57 %),“三周以后”(21.61 %),“四周以后”(13.57 %),“六周后仍没有感觉”(3.75 %)。大多数的同学很快就进入角色,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
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基础。通过上述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疑问,但对于实习方面的看法自我认知不够清晰。针对这一情况,需要从提高专业课程设置质量方面入手,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前教育知识储备深度和广度,更是学生参与实习最为基本的条件。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力度,为其创设更加高质量、高效的教学内容[6]。职业院校要了解未来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动态,并做好全面调查工作,为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优化,需要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目前,幼儿教育作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无形中为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7]。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不仅是家庭学校实习单位等一些小环境,更要面临缤纷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当学生受到一定导向暗示时,会影响其实习效果。为创设良好的学前教育实习环境,形成正向沟通机制,务必要注重学前教育实习的社会舆论导向。学校与实习单位两方人员也务必要对外部环境的暗示导向作用,关注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并给予积极友善的态度[8]。与此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氛围,并积极寻求切入点和突破口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力度。例如,双方可以共同完善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教材,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首先,学校需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和要求,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发展。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给予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