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怡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因恋爱关系导致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不禁让人们思考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为何会酿成极端的悲剧。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行为人的个人性格与处事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在婚恋观念上家庭和学校往往都缺乏教育引导。据《中国青年报》近期所做的一个调查,近九成大学生都支持学生能够开设婚恋课,希望借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帮助解决恋爱中发生的实际问题[1]。可见,将“婚恋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包括恋爱动机、恋爱重要性、恋爱认知、性观念、择偶标准等一系列的认识。大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许多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过往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中,对于婚恋问题学校和家长多选择“避而不谈”甚至是“绝对封锁”。因此也导致大学生在婚恋观上无法进行系统的思考,遇见问题无所适从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深刻地反思。
第一,错置爱情的地位。有部分学生将爱情错摆在人生至上的地位,全身心关注自己的感情世界,丧失了自我。如遇失恋则性情大变、意志消沉,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例如在2016年4月29日,上海某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徐某将同校研一女学生周某杀害,只因周某向其提出分手,徐某不满遂采用极端手段将周某杀害,其在法庭上请求法院判处自己死刑并立即执行[2]。错误的婚恋观导致两个本应拥有大好人生的青年用生命付出代价,同时也带来两个家庭的破碎。第二,片面或功利化地看待恋爱和婚姻。随着时代的变迁,00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网络。一方面,无所不有的网络世界将青春偶像剧、青春小说过早地呈现给思想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这些虚拟的偶像剧或小说里,男女主角通常拥有几近完美的人设和感情世界,一旦沉迷其中,就会自我勾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婚恋对象和婚恋环境。另一方面,网络上不乏关于婚恋的负面新闻,如“高价彩礼”“情杀”等,部分学生无法客观全面看待分析问题,便会激发消极地对待婚恋的情绪。第三,只重视过程不顾后果。有部分学生抱着游戏人间的态度,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为借口频繁替换交往对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缺乏担当的行为,既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及自己。
1.“婚恋观”教育意识淡薄、未受重视。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恋爱、婚姻、性多被当做私密之事,在公共场合羞于启齿。因此很多高校教育者也避免与学生谈及婚恋问题。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必修课程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以四页的篇幅涉及婚恋观,更是容易被草草带过。另外,尽管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程越发受到国家重视,但在高校还是不能免于以推崇专业课程为主、辅以思政课程的思想。在必修课程之外,高校很少开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的课程,更勿论以“婚恋观”为主题的课程了。总之,教育观念的固化,导致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极其匮乏甚至空白。
2.“婚恋观”教育模式单一、缺乏新意。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授。对于还未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言,理论式地宣贯学生已知的“婚恋观大道理”,引发不了学生任何的共鸣。对于已经下意识进行教学改革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言,虽然内容会相对有趣翔实,但是往往又受限于课时要求,令学生“浅尝辄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大情怀的形成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必要前提,婚恋观自然包含于其中。《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也指出,应该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婚恋教育在高校中一般分属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同样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弘扬和引领作用。
毫无疑问,“婚恋观”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说,婚恋观将会持续而长远地影响到个人幸福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从个体发展层面上来说,婚恋观直接决定了个体的恋爱择偶行为和婚姻生活质量。通过日常观察可以发现,正确的婚恋观可以让人选择合适的伴侣和相处方式,恋爱和婚姻的质量都较高,对人生的幸福度评价也较高。而错误的婚恋观往往导致畸形的恋爱和婚姻、不平稳的精神状态,对人生的幸福度评价也随之低下。因此,不能将“婚恋观”作为教育的盲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和个体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体幸福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相反则会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因婚恋关系引发的社会事件、刑事案件、法律规定往往最容易激发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和痛点。以2021年1月1日将施行的《民法典》为例,其中的“离婚冷静期”规定一出台,便迅速占领微博热榜,瞬间有数万条评论。以2020年因“家暴”而导致死伤的多宗刑事事件报道为例,已有相当一部人评论趋向“不婚保命”。由此可以看出,个体产生的婚恋问题会导致社会群体价值观趋向负面进而影响其选择,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3]。
大学生处于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期,人生阅历少、生活经验少,所以思想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摇摆。在课堂上涉及到婚恋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的是既羞于启齿又充满期待和憧憬,这也是大部分00后大学生对于婚恋问题的态度。一方面基于网络世界的发达,大学生早已对男女之情有所了解并心有所感,渴望在没有“早恋”标签的大学生活或是未来拥有恋爱和婚姻;另一方面家长、教师甚少在日常生活中与之交流婚恋问题,所以导致其对于婚恋问题也避而不谈,觉得羞于启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婚恋问题不应成为课堂上的忌讳,反而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人生虽然很多事需要经历才能了解,但是教育者应做为领路人帮助学生避免误入歧途,这亦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和引导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是广义的,不单单是指思政教师所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应该是指对学生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目前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中以四页的篇幅涉及“婚恋观”,其他三门均无涉及。教材未体现并不意味着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融入“婚恋观”的教育,完全可以拓宽思路来达到全程覆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价值观通常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教师在导入整章课程时,完成可以运用社会上不同人对婚恋的看法举例并评价来展现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进而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平等”均可以关联到婚恋问题,给予学生正面的导向。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在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了不少“革命伉俪”。如周恩来与邓颖超、任弼时与陈琮英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爱情尤为珍贵。这些“爱情榜样”完全可以融入历史的讲授当中,令学生感悟共同进退、不离不弃的爱情真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可以告诉大学生青年人爱情里应该是互相爱慕,彼此成就,有浪漫,更有奋斗的共同理想,才能相濡以沫,携手终生[4]。法治宣传教育入校园是当下高校教育所趋,“婚姻观”的阐释亦可从这个角度展开。2021年即将实施的《民法典》被誉为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第5编即是婚姻家庭编,涉及到从建立婚姻到解除婚姻方方面面的事情。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更加理性谨慎地看待婚姻和直面未来婚姻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寻求到法律的帮助。以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大学生“婚恋观”的教学内容亦是一个好的方向。当下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多与专业课“沾亲带故”,虽然也不乏人文通识类或者思政类选修课程,但是以“婚恋观”为主题的选修课可谓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天津外国语大学开设的《恋爱心理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20世纪中国爱情文学》会大受学生追捧的原因,因为此类课程稀少又契合学生自身的需要。
1.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欲望,除了听老师“讲”,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些点拨都能创设出极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作品。例如不久前广西财经学院学生演绎的一段“父亲强迫女儿结冥婚”的舞蹈视频火爆全网,与封建社会遵父母之命的盲婚哑嫁相抗争、痛斥“冥婚”劣习,自发激起观众对婚姻自由的认识和追求。另外不少高校每年会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缱绻交错的情歌是主要演绎曲目。每一段歌曲前如果都能加上一段对歌曲所表达情感内容的解读,那么歌手大赛将不仅仅是一场炫技的比赛,能够赋予它更深层次激发观众共鸣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背后引导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感染性、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2.发挥思政辅导员心理疏导的力量。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在原有辅导员的基础上再为学生加配思政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课任老师一般无法像辅导员一样与学生建立持续性亲密相处的时间,思政辅导员则可以随时介入学生的问题中去,也更能博得学生的信任。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政辅导员的力量,主动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因婚恋问题产生的困惑和情绪问题。
3.开辟网络渠道。因婚恋产生的问题对多数人来说是羞于向身边人提起的,许多人会选择在网络上求助,这也是为何微博上存在不少类似“情感树洞”的博主的原因。高校一般都拥有自己的论坛供学生在上面交流,因此可以开辟一个情感专栏鼓励学生以匿名的方式提问,思政教师、思政辅导员、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解答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勇敢打开心扉。
不可否认的是,在学生当中也会存在某些小众的特殊群体,如LGBT者。他们的取向导致他们更加的敏感和藏匿自己。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课堂和讲座上应该避免以一种保守的态度去评论或抨击LGBT,而是给予一种中立的态度去评价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当碰到有学生主动来寻求解惑的时候,也不能用“这是一种疾病”的评价方式来给这部分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应引导他们去接受自己、面对生活。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主要面对的是主流大众的学生,但对于部分小众群体教育者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正面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