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素艳,种法力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等重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给社会和高校带来重大影响。面对突发事件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各高校要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有机结合,为高校安全稳定提供重要保障,也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一切工作要以大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一是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高校要给予大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努力消除焦虑情绪、恐慌心理等一切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的不良因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坚持快速高效原则面对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高校应快速做出反应,集中时间和精力实现高效应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舆论方向,面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要通过学校官方媒体和渠道及时发布,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位,尽早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及时安抚学生情绪,舒缓学生压力。
(三) 坚持协调统一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进行综合教育和管理。一是学校要建立学生处、团委、保卫处、二级学院、辅导员分工负责制,树立凝聚育人合力的大局观,调动多部门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协调沟通、多方联动,形成多方参与、全员推进的工作格局,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突发事件期间要保障学生开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及其家长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保障学生开展正常的学习、锻炼和生活。三是引导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各类谣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防止错误思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 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防范虽说高校突发事件是突发的、难以预料的,但绝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高校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观察,通过多渠道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运用问题反馈、谈心谈话、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缓解、解决矛盾,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早做好防范。
(二) 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引导维稳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往往会出现很多的流言和猜测,对校园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从众心理或误听谣言,而盲目采取偏激的举动,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恐慌。一是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大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心理恐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同时,高校要主动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避免谣言四起,引导学生保持理性,使舆论向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突发事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法和内容,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人生观。
(三)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安抚善后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中,要尽快恢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持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态,针对不同事件类型、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和不安情绪。同时,选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和辅导方式,营造积极、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统一思想认识,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状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做好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分析研判[1],积极加强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突发事件进行反思和反省,使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能够成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基础[2]。
(一) 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3]。完善思政教育体系,适时调整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师资队伍等,与社会形势相互协调,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常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职能,为做好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二)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危机意识一是突发事件打乱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谣言、负面新闻和社会的紧张舆论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恐慌,焦虑情绪上升。为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高校应借助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识别高危人群,了解心理状况,科学防范,实施分类干预指导,强化学生危机预警能力,做好宣传引导,消除学生恐惧感。二是通过心理危机疏导,模拟演练,实践操作,危机座谈会等形式,提升学生抗压能力和化解危机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三是建立线上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服务平台,安排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线上答疑,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三) 健全工作机制,巩固育人效果一是构建舆情预警、应急处置、心理干预和反馈等机制,提升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操作性和执行力,将突发事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巩固和提升育人效果。二是突发事件发生期间,高校应借助有效载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巩固育人效果。
(四) 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利用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宣传在突发事件中突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掌握宣传舆论的主导权,引导学生进行正面宣传。二是借助各类新媒体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做好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分析研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生命安全。
(五)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应对能力一是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专业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加强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训,完善应急知识体系,增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应对能力。二是选拔一批素质好、业务精的思想政治管理人员,例如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心理素质和政治敏锐性培训,借助典型案例和情景模拟现场等,加强理论培训和模拟情景训练,掌握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心理素质,提升科学预判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 加强思想引领,把握育人时机一是依托高校党团组织开展思想动员和主题教育[4],引导学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中,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二是把握育人时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坚守前沿、践行使命与担当,发挥共产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引导学生关注权威消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锻炼,把握育人时机,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