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医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研究

2021-01-14 22:26:34赵久烟刘美伶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人文精神医学生

赵久烟,赵 平,刘美伶

( 1.贵州医科大学学工部, 贵阳 550025; 2.贵州医科大学后勤集团, 贵阳 550025; 3.贵州医科大学学工部,贵阳 55002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积极推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校医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1]。要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功效的同时,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将其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学载体,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2],满足医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让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一、“双一流”背景下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的意义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坚实力量,更是助推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医学生肩负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使命,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因此,必须把医学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放在首位,才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正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挑战,因此,要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医学生不仅要打牢专业知识、精湛专业技术,还需要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在政治高度上算好“政治账”,在治病救人品德上算好“良心账”,不计名利面,不怕困难。在“双一流”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是指引医学生强基固本、立德铸魂的中心环节,是指引医学生投身实践、履行新时代医学人才使命任务的关键抓手。引导广大医学生将民族魂、爱国心、强医志融入血脉,身披白衣铠甲,守护人民健康,对促进医学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一体化育人的根本原则

(一) 导向鲜明与育人为本相结合

导向鲜明是育人为本的前提,育人为本是导向鲜明的归属[2]。没有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导向,就会脱离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医学专业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医学人才[4]。因此,在坚定导向鲜明的立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这一落脚点。

(二) 思政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相契合

思政规律就是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德才兼备。学生成长规律就是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不断突破“狭隘”和“片面”的困局,让自己向“健全”和“全面成长”出发,将自己的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三) 问题导向与以生为本相呼应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辨别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又要找到医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如个别医学生面对人体解剖、动物解剖时表现出的恐惧或不适等现象,就要针对不同表现找到办法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正视生命,紧紧围绕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需求及存在的困难,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好学生思想引导。

三、“双一流”背景下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一体化育人的对策

做好医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从落实“三个到位”,培养医学生责任担当;把握“三个关系”,提升医学生人文情怀;夯实“三个建设”,做好医学生“三观”教育三个方面下功夫,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实效性,进一步为“双一流”建设做好人才培养。

(一) 落实“三个到位”,培养医学生责任担当

一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程贯穿要到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5]。“立德”和“树人”是两个风向标,第一,教师要立师德,医学生要立医德;第二,教师要为学生树好标杆,学生要为社会群体树好合格公民标杆,引导社会公民良好素质和风气,这是优良传统,理应要自始至终贯穿到育人全程。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实施要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它立足于历史、立足于人民、立足于实践,是人民自己的选择;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的和谐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6]。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对象虽有所侧重,但最终都是要依靠人这个主体来推动实现,三个层面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相对应并呼应,因此,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要全方位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医学生责任担当的培养。三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全员要到位。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医学教育存在“人文学科缺乏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加强和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养成,已经成为医科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中上出“思政味道”,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将育人元素融入知识体系教学,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从学校层面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二) 把握“三个关系”,提升医学生人文情怀

一是把握“双一流”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是侧重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指明了方向,而人文关怀在不同领域都有所运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文关怀提供的应用平台,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在培养目标上和对象上具有一致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对象都是大学生,目标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而在医学院校,其目标都是培养具有优秀品德的医学生。二是把握“双一流”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疏导指明了方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顺境与逆境等问题。心理疏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只有做到“动之以情”,才能实现“晓之以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人文关怀之外,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也让心理疏导工作发挥“感动一刻、影响一生”的作用[1]。只有充分以人为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才能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要问题。三是把握“双一流”背景下医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体化的关系。两者一体化实质就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增强思想感染和精神塑造的效果,从而使主体人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意识和健全的人格。人文关怀的根本目的是将学校建设成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心理疏导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思想问题。因此,两者的最终指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一目标具有统一性。因此,两者一体化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夯实“三个建设”,做好医学生“三观”教育

一是抓好学工队伍服务育人能力建设,实施“能力提升”素质工程,建立学工队伍“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坚持“医学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加强辅导员业务工作能力培训力度,组织到省内外优秀高校培训和交流学习,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论坛、辅导员沙龙、成立宣讲团等活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辅导员精品微课和凝练学生工作优秀案例,此外辅导员自身要坚持读经典原文、学经典原著、全面系统地掌握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坚持学思用贯通,着力在深化和转化上下功夫,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的过硬本领,为实现各项工作目标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始终做到“精学”“精思”“精干”。二是抓好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建设,实施“示范引领”典型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加强学校“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易班”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内涵建设,扩展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校上下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将涌现出的全国、全省辅导员年度人、最美丽教师、校内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先进班集体等典型进行线上线下广泛宣传。通过开展宣讲会、焦点访谈、校报、校园网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把典型人物的高尚品质辐射扩散为广大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从点滴学习向全面学习推进,从一般学习向深入学习延伸,使典型人物的精神植入校园文化中,融入师生的血脉里,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上。三是抓好校园“医德医风”文化建设,实施“人文精神”培育工程。“医德”是医学生最重要的品德,“医风”是“医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两者最终指向就是敬畏生命,其传导介质就是要增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依托五个渠道引导医学生学习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第一,依托校园文化场馆,增强人文意识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生命科学馆,从思想源头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养成意识。第二,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注重人文参与引导,激发学生参与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热情,展现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第三,举办医学人文论坛,诠释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并起到引人向善、促人奋进的作用。第四,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倡导人文精神养成。通过参与“知行国学社”“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协会”等社团开展活动,体验人文文化,展现人文魅力,培养人文精神。第五,参观传统文化基地,感受人文精神熏陶,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地,引导医学生感受人文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助力医学生“三观”教育。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文精神医学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