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继彬,谢 菲,马 镝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0023)
美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其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1]。高校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任务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2]。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文化育人,努力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对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同时就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进行了统筹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由此可见,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两者深度融合能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 在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问题上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德、智、体、劳系统教育工程中不能缺少美育,德育与美育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相辅相成。高校为了建设和发展,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到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等工作中,对常规的教学重视度不够。有关美育研究不成体系、理论匮乏、课程单一、内容陈旧,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实践工作流于形式。
(二)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亟待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仅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形式缺乏感召力和亲和力,学生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共识。现在高校的学生个性特征显著,充满着青春与朝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提升思想育人的作用,美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由于思政教师的专业背景,导致其缺乏美育的理论知识,在探索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堂形式上浅尝辄止,使美育在思政教育课中的运用仅止于形式、流于表面。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美育工作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找准职能定位,在服务中心大局中主动作为。坚持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美育工作中,全面科学构建美育育人体系,通过完善美育工作机制,推进美育教学发展,培育美育品牌工程,搭建美育实践平台,构建美育培养高地,加强美育保障机制,更好地将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完善美育工作机制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统分结合”的工作理念,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以“美育”为主线,串联相关教育资源,成立学校美育发展中心及各工作协同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提升业务能力、聚焦难点、解决突出问题、狠抓落地落实,构建“固本强基、文化引领、实践拓展、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按学期实施期初规划、期中调研、期末改进的定期会商机制,协同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体系,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美育教育能力,营造重视美育工作的文化氛围。
(二) 推进美育教学发展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分层分类实施艺术类美育和通识美育。首先,艺术类美育要遵循艺术人才成才规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其次,深入推进通识美育《艺术欣赏》《图像处理》等必修课程教学及在线课程建设,引入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的优质资源,增加书法、建筑、摄影、音乐、戏曲、文学、影视欣赏等模块,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最后,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思政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 培育美育品牌项目深入推进学校“321”美育品牌项目工程。创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名家讲座、精品欣赏、实践体验”的形式,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优秀作品。推进原创行动计划、非遗传承计划,创作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具有“南信烙印”的原创作品,同时展示与推广原创作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通过在校园内开设非遗课堂,建立非遗传承项目工作室等形式,让学生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传承精品社团,深入挖掘剪纸、木雕、绒花、云锦等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江苏本土特色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开展手工艺教学课堂、文化研习活动、主题设计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文化之美、劳动之美。
(四) 搭建美育实践平台首先,开展“美育润心·花开四节”校园文化活动,依托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宿舍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打造“一院一品”“一社团一品”的品牌文化,促进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提升。其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引导学生走进南京博物院、南京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府等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学习调研、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制作新媒体作品通过各类平台进行推广,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宣讲教育。最后,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发挥大学生艺术团、文化传承类社团的作用,推进传统文化进中学、文艺演出进社区、艺术支教进乡村等项目,帮助当地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提升人文美学素养,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构建美育培养高地大力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优化指导教师结构,构建校内外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加大艺术团建设经费投入,升级艺术团活动场地及硬件设备。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为学生美育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以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契机,从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深挖红色故事、典型事迹,打造具有家国情怀、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原创话剧、音乐、舞蹈、朗诵等作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勇挑重担、爱国力行,争做堪当大任、走在时代前列的时代青年。
(六) 加强美育保障机制以学校美育发展指导中心为载体,多部门分工协同,持续优化美育工作各个环节,及时总结美育工作规律,固化美育改革成果,加强美育工作督导,逐步建立健全美育工作系列机制。增加美育工作经费,保障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艺术团队建设。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与校外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和知名专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优质资源。由学校团委牵头,与兄弟院校美育工作团队建立密切联系,开展校际交流和合作。对学校活动场地、器材提档升级,满足学生学习和活动需要,优化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完善育人功能,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美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