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研究

2021-01-14 22:26:34梅韫芳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疫基础生命

梅韫芳,王 斌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1)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我国人民展示出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气概,铸就了尊重生命、团结一致、不畏生死、荣辱与共的抗疫精神[1]。在抗疫精神中,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其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更为生动的素材。

一、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 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并明确指出: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必须高度重视;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个生命,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确保一个不落;在治疗过程中,国家承担所有的费用。到2020年5月31日为止,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支付的费用由国家负责承担。世界各国无不表示钦佩,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二) 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

抗击疫情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凝聚力。14亿人民心连心、手拉手,充分体现了团结的力量[1]。在疫情爆发后,党和国家积极地调动全国的力量,解决湖北面临的一切问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组建了346支国家医疗队,汇聚了4.26万医务工作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赴湖北抗击疫情,其中,共有19个省份参与进来,它们采用对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积极地应对湖北省的疫情问题,到2020年5月31日止,共筹集资金389.3亿元、物资9.9亿件。国家财政拨款328.3亿元、物资9.4亿件。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团结精神的支撑,所以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抗疫的胜利。

(三) 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我国能够快速控制住疫情,离不开党中央正确而坚强的领导,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从医护人员到科研人员,从人民子弟兵到公安干警,从基层组织到社区团队,从快递小哥到环卫工人,从建设医院的工人到志愿者,他们不顾一线工作的艰辛与危险,毅然选择为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付出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在危急关头涌现出的大量英雄人物,他们是抗击疫情的勇士。中华民族之所以经久不衰,越来越强大,并非有幸运之神,而是当发生重大灾难时,有无数人甘于奉献、顽强拼搏[1]。

(四)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对抗疾病的过程中,科学技术非常关键,要想战胜大灾大难,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2]。在疫情防控期间,国家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在抗疫中的重大作用,从研究病毒特性到多条技术路线研制疫苗,相关科研攻关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研发出了病毒试剂盒,还获得了病毒毒株,在疫苗研发方面也卓有成效,此外,还充分应用了AI、VR等高新技术,将科技的作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 命运与共的担当精神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冠疫情是比较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疫情爆发后,我国制定了积极地应对措施,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荣辱与共,积极地应对疫情,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维护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国人民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疫情,中国希望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充分保障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还要对其它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3]。中国从疫情爆发初期毫无保留分享信息,到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积极地承担责任,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积极地谋求世界大同,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

二、“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价值

(一)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首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只有热爱祖国,才能够立身,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4]。抗疫精神在中国人民的抗疫实践中形成,展现着包括医务工作者、疾控人员、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涌现出了许多爱国故事。将这些故事融入“基础”课,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将爱国情内化为报国志,外化为报国行。其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基础”课教学中,将抗疫期间全力以赴拯救生命的感人故事、不惜一切代价呵护生命的暖心故事以及党和国家秉持的生命至上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引导他们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再次,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情况。青年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才能够促进国家更好的发展[4]。疫情无情,但让很多青年树立了雄心壮志。在此次疫情中,涌现了很多杰出的青年,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理想信念,应对各项困难。将这些青年先锋的事迹纳入“基础”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最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地承担责任,国家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新冠肺炎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在抗击疫情中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迎难而上、争当先锋、英勇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为世界防疫工作树立了典范,也为“基础”课培育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提供了榜样力量。

(二) 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首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对公民提出了“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常通风”等防疫要求,大部分公民都遵纪守法,遵守相应的规则,但也有少数人缺乏公德意识,不积极地配合佩戴口罩等工作,甚至私自聚会等,给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很多问题。“基础”课将疫情期间正反两方面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利于学生增强公德意识,并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其次,对于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有一定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人物,如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和张定宇院长、牺牲在抗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等。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是“基础”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并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生动案例。第三,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家庭美德。抗疫期间,无数中华儿女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疫一线,父母送子女、子女送父母;丈夫送妻子、妻子送丈夫的感人画面和“包一年家务”等温暖话语,无不为“基础”课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家庭美德提供了鲜活素材。总之,将疫情期间涌现出的各类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先进事迹及牺牲奉献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有利于锤炼学生的个人品德,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增强教学实效。

(三) 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中国抗疫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也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如贪赃枉法、散布谣言、制造恐慌、隐瞒不报、违法乱纪等。在“基础”课教学时,可以将这些违法犯罪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和教学切入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不断提升法律素养。

三、“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的路径

(一) 讲好抗疫故事,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

首先,用最美“逆行者”们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培养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逆行者”,他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共同打造了一道生命防线。通过讲好战“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把现在对“家国故事”的感动化为将来报效祖国的行动。其次,通过典型的抗击疫情的事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地承担时代使命[4]。根据“基础”课教材绪论部分“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内容,以武汉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郭岳确诊前和出院后主动隔离、治愈后献血救人的事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2019级临床专业学生高若涵、李梁及本校学生汪萧、朱礼荣、郭文海等在校学生在危难面前,勇于上前、担当奉献,主动投身这场特殊的“社会实践”的事迹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再次,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结合“基础”课第五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保护环境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化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此同时,以河南“毒王”曾去了疫情严重的意大利看球赛,回来后不仅不自我隔离,在警察询问时瞒报出境信息,明知道自己生病,还走街串巷,坐地铁、坐公交,上班、跟同事亲密接触……最终遭到网友强烈谴责,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违法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培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最后,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疫情,建立了坚固的群众防线,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蔓延,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

(二)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高校不得不推迟开学时间,高校思政课教师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要求,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很多高校又开展了新的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也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上课之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比如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收集抗疫感人故事,要求学生感受这些故事传递的情感、显现的价值,思考故事背后反映的精神实质。课中,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分组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对课前收集的抗疫故事进行分享,分享后进行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主题讨论”让学生参与事先设计好的与教学内容和抗疫精神相关的讨论话题,教师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理解模糊甚至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及时指导;利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使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课后,利用学习通平台,将课后作业发布下去,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各项问题一一解决。比如,在讲授“基础“课中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内容时,就让学生课后结合课上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分析疫情期间出现的道德现象,并揭示道德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增强“基础”课的感染力

一个个抗疫故事,充分展现了抗疫精神。要想使抗疫精神与“基础”课紧密结合起来,必须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讲授法,将决策部署情况讲清楚,把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为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相关理论内容;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做法,引导学生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运用讨论法,针对疫情期间国内外的不同观点在课堂上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交流讨论中甄别信息、明辨是非,更好地发挥“基础”课解疑释惑、铸魂育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抗疫基础生命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不等式”基础巩固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