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忠,许志琳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18年,中央连续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这两个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方位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全面实施。2019 年,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世人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随即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意见》指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出台,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更好服务乡村提供了政策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近些年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属地化意识不断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不但为社会培养体育专门人才,而且在发展经济、传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引导群众健康生活等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办学职能,不仅是当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践行办学功能、凝练办学特色和提升专业学科建设水平的内在需要。
目前,我国乡村体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城市相比,群众体育观念落后、体育人口少、基层体育组织、健身设施和体育产业缺乏,尤其缺少推进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人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体育活动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乡村体育教师。从高校体育专业服务社会现状来看,部分体育院校能够履行服务社会职责,探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服务乡村体育认识不够,眼里只有城市体育,认为服务乡村体育成本高,效益低,不愿过多投入;二是忽视地方高校的地方属性,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对乡村体育发展研究不够,知之甚少,把服务社会简单理解为开放校本体育资源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服务内容大都局限于为政府和社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组织策划和场馆服务、参与体育中考监考,以及承担国民体质健康测试等一般性公共服务,服务面向不宽,质量不高;三是没有建立起服务乡村体育的长效机制,缺少必要的工作措施、制度与资源保障;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影响着服务效果。适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做好服务乡村体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经过多年建设发展,高校体育专业已经拥有较为齐全的专业门类,涉及到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新闻等专业,能够为乡村体育振兴提供多维度的服务。随着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政府希望补齐乡村体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短板,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个大背景下,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将目光投向乡村体育治理和服务供给研究,研究涉及到乡村体育文化建设、乡村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乡村社区健身路径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开发和乡村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涉面较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应用性,为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服务乡村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乡村是中华文化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强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自身的功能,为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服务。[3]乡村体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被人们忽视,如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甚至包括民族体育项目,已经日渐式微,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乡村延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乡民们记住乡愁,留着乡魂的精神遗产,需要发掘整理并将其保护起来,成为乡村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喜闻乐见的健身娱乐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现有体育文化资源和文化氛围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营造农民身边的健身文化氛围,着力补齐农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短板,有效推动农民体育蓬勃发展”[4],为了有效落实文件精神,部分乡村成立了乡村体育协会和文化站点,农民的健身意识初步得到唤醒。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可以趁势而为,成为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心,一是组织专业人士创建乡村体育网站和文化站点,宣传国家乡村治理的政策法规、传播健康生活理念、传授运动知识和健身技能,营造良好的乡村体育文化氛围;二是配合当地政府加强体育文化设施和乡村体育组织建设,开展富有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发挥体育文化在乡村社区建设和稳定中的正能量作用;三是收集整理乡村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宝贵的乡村文化遗产。
当下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体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兼课教师多)、业务素质不高、场地设备不达标、落实国家政策法规不力等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提供了政策遵循。但目前乡村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差,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很难吸引到体育专业人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围绕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帮扶活动:采用“高校教师定期支教”和“体育专家巡查”等形式,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精品示范课和问题研讨等办法,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体育管理、开展教学改革、开发乡土教材、落实新课标、推进新中考,尤其要指导学校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5]工作要求,全面提升乡村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组织和科学研究水平。
我国体育事业进入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阶段,政府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出了若干重大举措,对体育领域改善和发展民生、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6]。《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7],实施乡村全民健身工程是实现健康中国重要一环,而我国乡村群众体育普遍存在“缺乏资源”“不会锻炼”“无人指导”等制约因素。[8]为响应政府号召、回应民众关切,高校师生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培养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宣传全民健身政策法规、打造乡村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指导村民科学健身、组织策划群众体育活动、开发乡土体育健身资源和参与体育场地规划与维护等方面开展服务,彻底改变“农村无体育,娱乐靠麻将”的不良风貌。通过乡村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构建健康文明、充满生机的乡村时代新风尚。
自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而我国农村体育产业的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组织与制度建设等核心要素与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近些年来,一些发达的省市相继开发了诸如体育特色小镇、以制造业和体育旅游业为主题的体育产业园区等,但其内容设置、经营规模和产出效益还不尽人意。我国农村幅员辽阔,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蕴含的民俗体育资源和传统康养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当下各地政府正在尝试推进的“体农旅”三产融合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模式,[9]将乡村体育与旅游观光融合、乡村体育与健康养生融合、乡村体育与娱乐文化融合,衍生出了“体育+”或“+体育”产业发展模式。[10]地方体育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在乡村体育产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如参与地方政府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乡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乡村废旧厂馆开发利用、乡村体育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乡村休闲康养项目开发和乡村体育市场培育等服务领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强调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2]。而当下我国乡村体育事业发展严重不足,制约因素较多,其中缺乏战略规划人才是主要因素。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在于构建各个层级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体系,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宏观组织架构”[11]。可见,制定乡村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是推进乡村体育振兴的源头工作,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可以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内设研究机构作用,帮助乡村政府制定诸如《乡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规划》《乡村群众体育活动规划》《乡村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乡村体育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等,为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充分认识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服务乡村体育,对于凝练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三是充分认识地方高校的地方属性,树立“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增强服务乡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行动自觉。
一是要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教师深入乡村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乡村发展在人才、产业、文化和组织上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做好人才、资金、物流和信息技术等要素配置,构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在人缘、地缘上的优势,加强与服务对象的联系,共创诸如乡村体育研究机构、产业园区和人才培训中心,真正把专业办到乡村社区和乡镇企业,为乡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精准和优质的服务。
为了确保服务乡村体育工作落地并做出成效,地方高校应将服务乡村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院的工作计划中去,要建立服务乡村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有序推进;要建立教师服务乡村的工作机制,开展诸如“教授、博士进乡村活动”;要借鉴精准扶贫经验,委派懂经营、善管理的教师担任乡村体育企业、乡村学校和乡村政府部门驻村干部;要统筹规划好这项工作,在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过程实施和绩效考核方面建章立制和提供保障;要适当尝试将服务乡村工作纳入到专业院系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教师职称晋升中去,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制定特殊的惠才政策,将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吸引到乡村体育建设中去,确保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以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打造与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采用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等形式,为乡村培养适用性本科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办与乡村体育振兴相关的博士(硕士)点,为乡村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扬“威斯康星理念”,在乡村创建体育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地教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
高校体育专业服务乡村体育事业不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立意要高(准)、措施要实、队伍要强,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懂乡村和爱乡村的体育专业人士,打造一支能够为乡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和优质服务的团队;二是加强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研究,掌握乡村体育事业发展动态和现实需求,提高政策领会力和执行力;三是找准服务乡村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加强校社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来促进乡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体育振兴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体育事业振兴做贡献,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历史责任。因此,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更新观念并深化认识,加强研究并找准面向,优化专业(学科)并提升能力;还要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地缘优势,融入乡村,扎根乡村,努力在乡村体育教育、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乡村体育规划制定、全民健身工程实施和体育产业促进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