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1-01-14 07:35王彩云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模式教师

王彩云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朔州 036002)

0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他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 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 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 在培养时代新人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政治过硬,还要本领高强;既要有极强的主观意志, 又要脚踏实地地躬身实践, 积极作为,勇担使命。思政课教学只有紧紧围绕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使命,深刻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在规律,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阵地作用。

1 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1.1 时代发展进步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历史发展新方位, 这个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同时也要求思政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服务时代发展,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思政课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对青年的期待和关怀能否转化为大学生立志报国的信念和动力, 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思政课教学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才能守好“铸魂育人”这一时代使命。

1.2 社会发展需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出了新任务

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相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在发生新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的扩大,人们对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更为期待。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方面需要应对不断扩大的高校学生规模和不断精细化的学生事务管理,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合力,打造一个在课堂主渠道外时时处处皆教育的全方位育人环境, 使教育主体同向同行,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需要必然提出新任务,新任务则推动思政课教学不断创新发展。 思政课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既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3 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出了新期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2]。 时代新人的成长发展日益呈现出目标具体化、需求多样化、路径个性化的特点, 大学生对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 对思政课教学的教育引导有着新期待。这需要思政课教学实现全方位转变,突出过程性引导、具体化指导,注重形成实效性评价机制,全方位覆盖大学生发展。为此,思政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需求、服务学生成长,保证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轻视教学导向,弱化教学针对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必然会渗透到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层面,引起教育对象思想特点和需求的深刻变化。 如,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主要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政治离自己太远,与自己无关;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政治课,是“高大上”,敬而远之;还有的同学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太强,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实施个性化、精细化的引导和培养,明确教学目标,深度契合学生的心理特性,深度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囿于既有教学资源,缺乏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深入调查和分类研究,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主要表现为:课前设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诉求,课中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对学生的反馈意见不能及时收集和总结,致使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下降,陷入“学生不爱,教师无奈”的僵局。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不够,不深入了解学生,没有树立起问题导向意识,就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2.2 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削弱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之本, 有效的思政课教学必定以适应新时代的教材内容为基础, 应当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和深入研究为基础,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转化,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进入新时代,各高校和广大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对教材内容时代感的把握,在及时聚焦新思想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认真备课等形式将新思想融入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但总体上对教材内容认识和理解的层次却有待提高。 对教材内容深入研究的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但由于缺乏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 部分教师在没有对教材读懂悟透的基础上就给学生讲课, 变成一个纯粹的课程知识“搬运工”;还有的教师为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标新立异,采用新媒体或“讲段子”的方式,使得对新内容研究还未成熟就将其融入教学,以求达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使课堂教学中出现“抬头率”与“获得感”相互矛盾的局面,严重削弱了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严肃性和质量。

2.3 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充分,影响教学实效

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推进思政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在思政课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 经过教育部对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网络人才的培养, 目前已经建成部分优质网络思政课程[5]。 但思政课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让所有的普通本科高校、 高职院校共享思政课优质资源还存在许多现实困难。 张慧欣等对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思政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还有许多高校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优质资源推广不成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6]。 因此,用大平台解决思政课上学生的“抬头问题”,确保教学的高质量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4 教学模式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消散了教改合力

教学模式是教学目的、内容、主体、方法、环境等多种要素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 广大教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总结凝练不够、推广交流不深,尤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 导致教学各环节的改革创新不能“同频共振”。如,在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中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面对慕课类网络教学模式的冲击,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不知道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应用, 在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结合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7]。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失控于对理论内容的把握,在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中难以摆脱“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加之教师之间缺乏广泛的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 以上这些都消减了各环节改革的整体合力,也抑制了长效功能的发挥。

2.5 忽视思政课教学难度根源研究,影响教学效果提升

思政课既是专业课又是综合课还是实践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的特殊重要性是由思政课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它既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也体现了自身立德树人的使命意义。谈到思政课教学,许多教师都感觉不好上,讲不好。有的教师认为是自己专业功底薄弱,对教材重点、难点掌握不到位;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基本常识;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 长期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关于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有触及思政课本身难度的理论分析,而真正弄清思政课难度形成的根源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关键所在。 从学生角度来讲,由于思政课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从教师角度来说,思政课涉及内容广、变化快,需要不断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许多教师疲于应付,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众口难调的问题。 思政课理论性强,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 教和学都需要综合能力和水平,不易学习,掌握起来有困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由于在教学研究中相对忽略了思政课本身所特有的难度, 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方面就会缺少针对性, 从而影响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 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

3.1 树立问题导向意识,瞄准需求侧、优化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引发思想教育的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通过优化教师这一供给侧、 瞄准学生这一需求侧,以求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树立问题导向意识, 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施以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可将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思想状况作为设计调查的依据,以问卷、座谈、访谈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地开展调查, 深入研究学生思想问题形成的内外因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不再将其仅仅作为知识传授的渠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对接其精神需求,将学生认知需求、知识需求和实践需求统一于教学中; 二是要在教学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既强调教师在主导性方面的多元供给,如对于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把控, 还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不能简单地将学生视作“被动”客体,要让学生从“要我学”真正走向“我要学”,最终实现“教”与“学”的融合与良性互动; 三是要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把学生学懂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成功与否的标准。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信仰,不断强化理论功底,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学习需求、思想特点, 按照目标任务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不断增强教学创新的实效性。

3.2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对教材的深度研究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积淀了许多值得传承的精华,但也有其弊端,最重要的是没有将变动不居的现实问题充分融入教材。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8]。 中共十九大之后,高校思政课教材推出了新版本,教材建设与时俱进,但教材内容固化的缺陷仍然存在,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思政课教师应深入进行教材内容研究, 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实现这一转化,需要教师突破课程本身内容的局限,兼收并蓄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知识结构, 并下功夫实现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再到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中,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内容为王,否则容易舍本逐末、跑偏方向。 应坚持理论为本,下功夫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明力,以理服人,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更加接地气,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3.3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想要让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提升针对性和感染力,就要创新育人载体,积极搭建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搭建高层次、专门化、辐射性、全覆盖的资源交流平台,灵活运用新媒体,精心凝练素材,扎实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搭建优质资源交流平台关键是要构建研究服务一体化体系, 包括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 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实时的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平台等; 同时在平台上不断推出思政教育教学的精品力作, 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政课优质资源库。 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自己在备课中发现的好文章、好图片、好视频、好案例等上传至资源库,逐渐充实经典文献库、教学素材库、教学课件库和重点难点解析库、 专家名师库等数据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这样,思政课教师在备课时就由“散兵作战模式”变为“集团军作战”,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3.4 构建“大思政”教学模式,破解教学改革难题

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就是进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和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大思政”格局,实现“三全”育人,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模式适应“大思政”教学格局,实现多要素、 多形式、 多时段的有机交融和整体统筹。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思政教师要积极与专业教师协作,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思政资源与专业资源交融,拓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由单纯课堂走向多样化课堂。如,围绕思政课教学,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采用团队授课形式,形成理论认同;打造系列读书沙龙活动,创设问题,进行课题研讨、辩论等;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课外基地实践和社会调研等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三是运用网络技术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如,建设网络互动平台,创设智慧课堂,定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就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通过班级微信群、公众号、微博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学生自评”,通过分组、自学、研讨等方式,让学生间相互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总结,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建立“大思政”教学模式,有助于对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整合,促进不同模式的优势效能升级。

3.5 积极探索,构建“协同化”教学机制

充分认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厘清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难度产生的根源, 深入分析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需要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各机构的积极配合以及整体推进、协同发力。第一,要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 各级党委要坚持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 把思政课教育教学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办学质量提升工作考核之中,做好顶层设计。第二,全社会协同办好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难度不为人们所知, 社会上对思政课教学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 各部门各机构必须通力协作、 形成合力, 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思政课教学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使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 第四,思政课教师要增强信心、知难而进,努力取得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在深入了解课程难度后,要下决心迎接挑战,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效性提升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永远在路上”的工程。 聚焦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深耕教学, 注重价值引领,关爱学生成长,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状态,瞄准学生需求,深度研究教材,多平台、多形式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理念和方式,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深入而细致的时代回应,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在加强中改进、在实践中创新,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模式教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