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育英小学 郭新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为主要教学目的。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与研究的问题。要想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学习,教学的目标要突出个性,注重需要。
怎样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语文学习相联系,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为以人为本的学生主动获取式?在探索中,我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改变课堂师生问答式的教学,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生活化的语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语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为有了对语文教学的新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实践。一般我会从最基本的质疑问难入手,多采取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了解课文,找出问题,在第二课时的语文讨论中加以解决。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会改变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变无意想象为有意想象。我有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每读一篇课文前要根据课题进行一番想象。假如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话,该怎样写并把这些思考过程具体化,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很喜欢这个活动,思维活动积极,通过想象对比,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了。利用想象对比教学方法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出潜在的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成为一个认真独立的个体去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现有认知能力的水平能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学生有了这种求知的欲望,思维便开始起步,个体产生问题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制造悬念使其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自觉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寻找,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等途径,主动发现规律性质和联系。自己发现、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个体思维不断发展并提升自己新的认知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习个性化语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敢于提出见解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会经常提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质疑、辩论,敢于否定前人的理论和方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进行平等的研究、讨论。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有效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提出合情以及合理符合思维过程的新见解、新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去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求异思维、质疑能力等自身特点去引领、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提高,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大胆想象,多向思维,主动探索不同事物间的关系,发掘自己内在潜能,产生创新的渴望,从而获得成功感。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书本给出的结论,也不能满足个人得出的结论。不因外在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这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首先就要相信每个学生自身都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潜力,倡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只有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与实践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显现并发展起来。离开习惯思维的框框,打破常规,这是一个人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可较好地开拓学生思维灵活性。
未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学生创新能力不是靠课堂的讲解,或者靠书本及前人的经验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不断探索、实践,多次实验多次体验总结得来的。教师可以从收集资料、整理材料、传递材料等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这片沃土。教学中切不可将知识的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分裂开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地得以发展起来。
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能认识到练习具有教学反馈的功能,所以也能把新授后的课堂练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经常忽略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完文章主题部分内容以后,接着进入“巩固练习”这一固定的教学环节,大家经常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打开书后的练习,给出其中的部分习题让学生自主去完成。这时学生就会被教师强制地引入练习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放弃了一个良好的,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契机。这时,教师最好引领学生回忆一下上课过程中学习的新内容是什么,对刚刚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然后再对教师提出的练习进行思考,挖掘出语文练习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练习中,我力争真正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哪部分学生对哪种类型题已经很清晰,哪部分类型题还有疑问,哪些问题还需进一步认真地去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最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实效性练习。虽然这个教学环节只占一节课的几分之一,但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在练习时将会科学判断教师布置练习的层次,完全剔除被动学习的陈旧模式,自己心中明确哪些题目可以做,哪些题目不用做。这样判断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一次深化理解,在练习时完全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会答的题目放在一边,不用在此多花时间。如果遇到难题或者看上去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再积极动脑重新构建新旧知识,寻求新的解决途径。改变练习的顺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有一些练习题,如果在安排顺序上稍作调整,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课堂教学显现学生生命的活力,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想: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时刻牢记要以人为本,真正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会创新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多种的学习形式,让个性不同、存有差异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丰富锻炼每个学生的主体人格。从团结合作,认真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要追求的一种人格特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下功夫研究,大胆实践,一旦掌握了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