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随文识字之“形”散而“神”不散
——以《树和喜鹊》为例

2021-01-14 11:22大庆市万宝学校谭丽杰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4期

大庆市万宝学校 谭丽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识字教学更加利于学生自主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识字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

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常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随文识字也称分散识字,一般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再由语句到特定的词,由词到生字的学习。

字词教学的三个层次是:准确读写——正确理解——正确运用。“正确运用”是其最终目标,也是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情境教学中这个目标就会顺利完成。因此,我认为只要紧扣“理解与运用”这个核心的“神”来创设情境,随文识字就不仅能做到形式多样,还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现以《树和喜鹊》一课为主,对随文识字的策略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随文据境定音,实现准确认读

汉字中有许多特殊读音,如“一、不”的变调、多音字、轻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要读准字音,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如果放在情境中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执教《树和喜鹊》一课时,“一”的变调、多音字“只”“种”的教学,采取了随文据境定音的办法。

在学生初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习“一”的变调,巩固“只”的读音。

1.指名读第一段:找一找小树的家里都有什么呢?

2.指名回答: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

3.放在句子中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句子:

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学生在读文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语感自觉读准了“一”的变调,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强调“一”的变调,之后在朗读第五自然段含“一”的句子时,再对“一”的变调进行总结,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对于文中的多音字“只、种”的不同读音,在指导朗读课文中,就可以随文强调不同语境选择不同读音,同时运用儿歌识记法,引导识记生字“窝”,可谓一举三得。

对于多音字的随文识记,除了在随文学习时引导学生明确“据境定音”的规律,还可以在随文识记后再创设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情境或生活情境来巩固练习。如一下八单元《棉花姑娘》一课中的“干”字,随文讲解后,可再创设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训练学生据境定音:

啄木鸟把树干(ɡàn)里的害虫捉得干干(ɡān)净净的,可是它捉不了蚜虫,也是干(ɡān)着急。

像这样特殊的汉字读音,都可以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据境定音。学生准确认读后,以后再遇到这个字,自然就会怎么运用。

二、随文创设情境,聚焦词语运用

统编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在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中提到:提倡在语境中、在阅读中巩固和运用要认的字,多用语境巩固识字,而不是单字复现。汉字音与形之间的联系是机械的联系,不能形成长时记忆,而义与音、形的联系容易形成长时记忆。在阅读中利用语境的作用,提高识别汉字的准确度,既巩固了音与形、义的联系,又学会了运用,形成识字能力的长远发展。

1.再现课本情境,紧密联系生活。

在随文识字中,我们可以再现课本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汉字或词语意思,再随文创设生活情境巩固练习,迁移运用。

如在执教《树和喜鹊》时创设的几个情境:

情境一:小喜鹊,你生活在只有一棵树,一个鸟窝的家里,是什么感觉呢?

(1)讲解“孤”:“孤”字是子字旁,原来就是指失去父母,独自一个人的孩子,也就是孤儿。单和孤字意思相近,后来这种独自一个人的感觉,就称之为“孤单”。

(2)生活拓展:你有过这种孤单的经历吗?

(3)指导书写“单”。

情境二:找一找树和喜鹊的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树越来越多的渐变过程。

(2)相机识记“邻居”:一棵树旁多了一棵树,又多了一棵树,这些树就是它的——“邻居”。

742例患者共置入2 968枚螺钉,0级2 520枚,1级375枚,2级54枚,3级19枚,置钉优良率为97.5%。19枚3级置钉来源于17例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根据神经根症状程度酌情使用脱水剂和地塞米松3 d,指导患者逐步行直腿抬高锻炼。10例患者随访观察症状均逐步缓解;7例患者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行开放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末次随访时恢复良好。

(3)创设生活情境:喜鹊有邻居,那在这个班级中,你的邻居是谁呢?你们家的邻居是谁呢?

(4)识记“邻”,总结方法:邻和都,和我们在《识字一》中学过的“降”一样,都有双耳旁,可编一首小儿歌对比识记:

双耳双耳你最棒,左右全都能帮忙。

在左能让秋霜降,在右可把邻居当。

情境三:你的身边有了这么多邻居,和他们打声招呼。

(1)识记“招呼”:提示学生“招”要用手,因此是“提手旁”,“呼”要用“口”,因此是“口字旁”。渗透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方法。

(2)拓展诗歌识记法: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

在这几处教学中,不仅仅再现了课本情境,同时又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学习了“孤单”“邻居”“招呼”这几个词语,并书写了生字“单、居”,还学到了新的识字方法“诗歌识记法”“儿歌对比识记法”。在这几个情境学习中,学生从理解到运用可谓是一气呵成,进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再现课本情境,词语迁移运用。

随文识记中,除了通过再现课本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词语,还可以课本词语为核心进行组块识记。如我在执教《坐井观天》时采用的方法。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这句话中“沿”的意思是“边,外缘”的意思。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首先,出示书中“井”的图片,让学生将小鸟和青蛙头饰粘贴在正确的位置,通过再现课文情境直观感受到了“沿”的含义。然后再迁移运用,井的边缘是“井沿”,那么就不难理解碗的边缘就是“碗沿”;鞋的边缘是“鞋沿”;河的边缘是“河沿”,以此类推缸沿、沟沿……?

三、随文抓关键词,助力课文理解

吴忠豪教授曾说:随文识字,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同时理解了词语又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语文要素的逻辑上升可见,词语理解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可以起到解一词而析全句、全段之效。

如《暮江吟》的“瑟瑟”一词,通常情况下,会想到“瑟瑟发抖”“秋风瑟瑟”这两个词语,但这都与“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没有关系。在此处,瑟瑟的意思是“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理解了“瑟瑟”的意思,这句诗所描写的情景就跃然纸上了。

四、创设情境巩固,随时指导方法

随文识字因为生字分散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随遇随学,识字的集中指向性不强,但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巩固复习。《树和喜鹊》一课我自编了一首与课文情境相似的儿歌,包含了本课所有要识的生字,以巩固识字效果。还运用儿歌《我爱我的班集体》检测“一”的变调。

虽然随文识字是把学文和识字相结合,但我们也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如前面提到的《树和喜鹊》中运用的的“儿歌对比识字法”“对比识字法”“古诗识记法”“形声字规律识记法”。

在识记“安安静静”一词和“静”字时,我除了采取AABB 式词语归类拓展的方法,还运用了“生活识记法”。将学校走廊里带有“静”字的的宣传语全都拍照,课上放给学生们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智慧。

综上所述,随文识字,所识的每一个字都被放在不同的语境或情境中,在语境中既能轻松地完成字词教学的“准确读写、正确理解”的目标,还能顺利达成“正确运用”的最终目标,不论是由“文本——句子——词语——生字”的路径,还是由“词语理解——文本理解”的路径,只要围绕“理解运用”这个核心,随文识字就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