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县第二中学 谢丽坪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当下,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更应积极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体会诗词的无限魅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备被广泛运用在各个教育领域里,是“科技教学”的雏形。所谓“科技教学”,就是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信息化的方式增添课堂的延展性。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课堂将会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然可以带来全新的教学局面。
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时,教师分别在导入、课中以及拓展部分,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在导入环节,教师用《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经典片段“断桥相会”拉开了整节课的序幕,熟悉的旋律在课堂上响起,也牵动着学生好奇的心灵。
视频播放完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看过刚才这部电视剧吗?”学生纷纷表示看过,并说出了电视剧的名称《新白娘子传奇》。
教师结合视频内容继续追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的这幕经典的桥段,发生在哪里呢?”
有的学生快速抢答:“杭州西湖”。
教师向学生投去赞赏的目光,继续借助多媒体设施展示西湖美景的影视资料,为学生进一步渲染诗意的氛围。
在课中互动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施展现整首诗歌,并围绕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展开课上探讨。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为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以及与西湖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的学习之旅不再压抑,充满了乐趣。
诗词是非常有趣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采取错误的教学策略,往往会扼杀这种趣味性。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辅助非常重要,可以还原这种趣味性。当信息技术和诗词教学相结合,就能带来诗词教学的春天。
音乐是一首无言的诗,是一幅有声的画。每当人们听到音乐,就会在内心激起层层涟漪。可能想到自己的过去,也可能想到某一个人,又或是某一件曾经经历的事。音乐,让一个人变得思绪万千。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音乐可以成为绝佳的“调味料”。尤其在初中生无法进入诗词意境、无法理解诗歌内涵、无法体会诗歌情感时,音乐的加入往往会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教师不妨借助音乐点燃学生心中的“诗心”。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全曲一共5句28 个字,却用凝炼的语言写出了人在天涯却对故土满怀思念的凄楚之情。但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过离开故土、去往异国他乡的经历,对曲中的情感很难有共鸣。为了弥补这种情感上的缺憾,音乐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手段。
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风险资产通过证券化的形式转化为现金,有助于降低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和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产的运用效率,满足风险资产所占总资产的要求。例如:根据我国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平稳运营的商业银行,资本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应不小于8%,核心资本不小于4%,通过资产证券化,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了资本金充足率。
教师可以将“思乡”“孤独”作为筛选曲目的关键词,可以选择费翔的《故乡的云》在课堂播放:“故乡,是每一个游子心中的天堂,这首歌可以视作是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道尽了游子对故乡的眷眷深情。即将学习的诗词,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通过音乐的辅助,既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诗词的意境氛围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情感。
比起语言,音乐的感染力更强,也更容易理解。尤其在教学诗词时,由于成长背景、经历的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晦涩的情感,此时引入音乐,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带着学生一同翻译诗词、梳理诗词,学生将收获甚微。因为整个过程,只有“教”没有“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教师的思想,既不曾代入情感,也不曾代入思考。教师不妨用问题指导教学,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古诗词世界,激发学生的解读热情。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时,教师分别在导入以及课中教学两个环节引入了问题。
针对导入,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久未见面的好朋友,你会有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无形中渲染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将带着问题深入文本,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中教学环节,教师再一次向学生提出问题:
(1)本诗各联分别描写了什么?
(2)面对白居易的悲叹,刘禹锡是怎样应答的呢?从中可以读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诗词时更有针对性。在古诗词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当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读出诗词中的别样内涵。由此可见,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诗词较小学阶段更具难度,理解起来更加困难。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很难理解诗词的内涵。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展开教学,学生很容易因为不了解诗词背景,产生误读的情况。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朱熹的《春日》时,常常从字面的角度理解。朱熹的一生从未涉足泗水,因此这首诗看似写的是泗水之景,其实写的是诗人学儒家学问的经历。如果教师为学生引入诗词背景,学生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观沧海》时,本诗可谓是曹操的一首经典之作,充分彰显了曹操的野心、才能和胸怀。在具体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奸雄的形象,这首诗歌中体现出的胸怀是否有作假的可能性呢?”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学生模糊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如果教师不向学生进行背景拓展,学生将会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产生错误的认知,误读其作品。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便为学生简单介绍曹操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一面。曹操既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人才是极端渴望的,他将自己比作“周公”,希望天下的人才可以归顺于他。教师可以引入几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针对《观沧海》的创作背景,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渗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了解了曹操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也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这对学生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思想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误读的现象非常常见,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诗人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如果教师可以引入诗词的背景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避免出现误读的现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古诗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古典文学中最华丽的篇章。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既需要创新教学手段,更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学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爱上诗词、保留诗心、拥有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