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渝
新余市人民医院 (江西新余 338000)
偏瘫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相关,表现为同一侧的上下肢运动障碍及平衡功能丧失,易造成摔伤、关节损伤、日常生活受限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运动康复疗法是康复治疗的核心手段,在促进肢体运动障碍及平衡功能障碍的恢复中具有一定作用。中医认为,卒中偏瘫的发生与肝肾亏虚、气血衰少相关,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改善气血运行、脏腑阴阳及脑血流,利于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灸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在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8例。两组均符合卒中偏瘫相关诊断标准[1];病情稳定,精神、认知正常。试验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7~73岁,平均(61.36±5.29)岁;缺血性卒中28例,出血性卒中10例;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7~72岁,平均(61.19±5.32)岁;缺血性卒中27例,出血性卒中11例;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取运动康复疗法。(1)上肢:早期指导患者应用健侧手辅助患侧上肢进行被动指、腕、肘关节活动及上肢上举交叉相握训练,以锻炼上肢肌肉,之后逐渐进行更衣、洗漱等自理活动及上肢抗阻力训练。(2)下肢:先从趾、踝、膝关节被动活动开始,之后逐渐进行床上翻身、起坐、平衡垫站立、躯干旋转、绷带加压步态、抗阻及负重训练。初始运动康复治疗时间约为1 h/d,分2~3次完成,之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加大活动强度。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灸疗法:于患侧选穴,上肢为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髎穴,臀部为环跳穴,下肢为风市、膝眼、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穴,以补泻迎随手法针刺以上穴位,直针进刺,留针1 min,1次/d,7 d 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5 d 后间隔2 d,进入下一个疗程)。
两组均干预8周。
(1)肢体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进行评估,该量表分为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两部分,包括上下肢反射活动、反射亢进、协同运动、脱离协同运动活动、伴协同运动活动、协调能力、速度和腕稳定性、肘及肩关节活动、手指活动,其中,上肢运动总计33个项目,下肢运动总计17个项目,每个项目计0~2分,评分越高则肢体运动能力越好[2]。(2)平衡功能:采用 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评估,该量表共计14个项目,包括独立坐、独立站、由坐到站、由站到坐、床至椅转移、闭眼站、并拢双足站、站立前伸上肢、站立拾物、转身后看、转身1周、双足交替踩台阶、单腿站、双足前后站立等,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0~4分),评分越高则平衡功能越好[3]。
干预前,两组F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S 中上肢、下肢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上肢运动 t P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8 33.85±5.24 46.42±7.57 8.416 0.000试验组 38 33.46±5.39 52.15±7.23 12.776 0.000 t 0.320 3.374 P 0.750 0.001组别 例数 下肢运动 t P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8 14.79±2.96 23.82±3.71 11.728 0.000试验组 38 14.67±3.11 27.55±3.94 15.818 0.000 t 0.172 4.249 P 0.864 0.000
干预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BS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38 24.62±4.13 36.93±5.54 10.982 0.000试验组 38 24.47±4.25 43.19±6.02 15.660 0.000 t 0.156 4.717 P 0.876 0.000
卒中偏瘫是因大脑神经功能损伤引起的运动相关功能区控制能力减弱或丧失,表现为平衡障碍及运动协调不佳。但大脑的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及时接受相关的康复治疗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4]。
运动康复疗法是卒中偏瘫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针对患侧肢体进行反复、渐进性、持续性的康复运动,以恢复肌力水平及平衡功能,进而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中医认为,卒中偏瘫属脏腑阴阳失调、痰阻血瘀、经络不通、外邪趁虚而入的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改善气血循环对促进脑组织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FMAS、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在促进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显著。针灸是通过针刺进行疾病防治的外治疗法,可通过不同手法针刺相关腧穴,达到调理气血、通经活络、调和脏腑等功效。本研究针对卒中偏瘫患者患侧的上肢及下肢,选择相应的腧穴进行针灸,能够改善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及肌肉代谢,可疏通痹阻经络,增强肌力水平;针刺可通过穴位刺激及经络传导作用刺激神经系统,加速脑部的血液循环,建立侧支循环,提高病灶内未坏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及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增强运动神经元的调节及支配作用,利于肢体运动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复[6]。针灸与运动康复疗法共同作用,不仅可有效刺激神经系统,增强肌肉及肢体控制能力,还能够锻炼患肢肌力及平衡感,更好地促进肢体运动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将针灸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应用于卒中偏瘫患者中,能够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