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载后的丰碑再现

2021-01-13 00:48景作人
歌剧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歌剧院歌剧戏剧

景作人

10月11日-12日,辽宁歌剧院在沈阳辽宁大剧院隆重演出了两场原创经典歌剧《苍原》,这次演出是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的一项,是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出品的。

歌剧《苍原》诞生于26年前,它是辽宁歌剧院在1990年代推出的一部原创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便以超凡的思想境界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观众,成了名扬全国的歌剧经典剧目。而辽宁歌剧院也正是倚靠这部歌剧,成了全国歌剧爱好者心中的一座辉煌的歌剧艺术殿堂。

如今,26年过去了,当年的歌剧创作者们,已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剧场里的观众也大多变成了新一代的青年欣赏者。然而,有两点是不变的,一是《苍原》带给人们的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二是现场观众在观剧后所发出的欢呼。

众所周知,《苍原》是一部以土尔扈特部落东归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为内容的歌剧,1994年开始创作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夕,所以它的政治作用和政治影响非常大。无独有偶,如今全国人民又遇到了迫在眉睫的两岸统一问题。因此,《苍原》的复排与复演就更加显得意义非凡了。

《苍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歌剧中具有标杆意义的经典,其原因就在于,它在艺术上具有长久的意义和精湛的品质。此次复演,人们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这部歌剧的艺术精髓,并被它超凡的艺术构思、前瞻的艺术处理、精湛的艺术效果所深深折服。

我此次连看了两场演出(A、B组)。坦率地讲,这部歌剧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强大的撞击。说来很不好意思,我此次是第一回观看《苍原》(过去的若干次演出,我都与其之失之交臂)。尽管我对有关它的赞美评价闻之甚多,但一直仍处在“未识庐山真面目”的阶段,为此心中感到十分的遗憾。

此次看完全剧后,我在第一瞬间就被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所征服,并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是一部在中国歌剧发展轨道上跑在前列的引领列车。具体来说,它既有着“教科书式的歌剧规律与规范(居其宏语)”,又有着当之无愧的歌剧里程碑意义。因此,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民族歌剧。

通过此次观剧,我个人对《苍原》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与评价。

这些年来,凡是提到《苍原》的人,心中都会涌现出一种博大、坚定、深邃、执着的情感,并被它所具有的壮丽的民族精神所深深感动。此次观剧后,我有一个想法,觉得《苍原》好似一部伟大的民族精神启示录——它凝聚着人类的本性、展现着民族的情怀、迸发着民族的气质,拥有着歌剧体裁中广博的意识和浪漫的情怀。剧中的一切艺术理念,都融合真挚朴实的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向心力,满载着人类纯洁、火热、直白的情感。

作为一部正歌剧体裁的民族歌剧,《苍原》从基础的内核到整体的形式,均体现出了歌剧艺术的创作规格,表现出了歌剧所特有的强大感染力。而从剧本结构、音乐表现、舞美呈示等方面来看,它都可以被看作是“笼罩”在歌剧思维和歌剧规律下的成功产物。

剧作家黄维若、冯柏铭是《苍原》剧本的执笔者。两位中国歌剧剧本创作的大咖级人物,在这部歌剧的“蓝图”绘制上展现了出色的才华。他们缜密的戏剧构思、强大的戏剧组合力和均衡的戏剧表现力,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清晰完整的体现。而歌剧体裁中所特有的音乐抒情性(隐性线路),亦被两位剧作家在剧本中表现得充分、恰当和自然。

我最钦佩两位老剧作家的地方,就是他们对歌剧剧本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掌握能力。在他们的思想中和落笔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两位剧作家对歌剧艺术特点的绝好把控。坦率地说,《苍原》的故事是一个绝好的歌剧题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个绝好的题材在被运用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把握、如何伸展、如何收束,却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题目。

黄、冯两位剧作家在处理和组织戏剧结构时,十分强调情节发展的合理有序,并对剧中的戏剧焦点和戏剧高潮进行了集中体现,对抒情性场面亦做到了细腻而又富有激情的表达。

我认为,黄、冯两位剧作家是非常了解歌剧特点的,这从他们所写的剧本中就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首先,他们笔下的文字段落及结构脉络,都有着音乐的“隐线”。而情感的铺垫及戏剧的展开,也都为音乐的表现留下了空间。如此便使得作曲家在面对剧本时,极易产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并随之写出与戏剧情节相吻合、并升华的歌剧音乐。

作为1990年代的作品,歌剧《苍原》在文本的创作与处理上是相当高明的。而它的复排,也给当今很多年轻的剧作家好好地上了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什么才是歌劇剧本?歌剧剧本究竟应该怎样写?

我相信,凡是看过《苍原》的人,都会对剧中戏剧、情节、音乐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印象深刻。而正是因为剧本为音乐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才使得作曲家在创作时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正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再有,歌剧《苍原》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构成非常巧妙,矛盾的产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十分合理,且在情节的转化上环环相扣,层层相生。人们看到,剧中首先出现的是舍楞与娜仁高娃的恩爱场面,接下来便是渥巴锡因不识奸细,将计就计使舍楞蒙冤的场面,这是剧中第一个矛盾层面和戏剧高潮的产生。之后,随着剧情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艾培雷挑唆娜仁高娃,娜仁高娃误解并刺伤渥巴锡的第二个矛盾高潮。然后又是舍楞误解娜仁高娃与渥巴锡有染的矛盾高潮,直到娜仁高娃自杀,以自己的牺牲化解了所有的矛盾,才使得全剧的中心情节在重重的矛盾发展中积累爆发,最终达到了情节升华的戏剧高潮。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戏剧发展过程。两位剧作家在此处充分利用了歌剧中情节展开的戏剧手法,并随着矛盾发展的升级与解决,将整部歌剧的可视性与欣赏性提升到了至高的地位。

《苍原》中的人物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这一点在以前的众多评论中都有所看到。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在此着重强调一下。黄、冯两位剧作家,在剧中对人物的塑造,除了情节上的故事衔接和性格表现外,还大大加强了角色心理表现的效果,使这些人物在舞台上的形象显得愈加鲜活,愈加真实可信,渥巴锡、娜仁高娃、舍楞,尤其是艾培雷的语言及唱词,都有着这方面的精心设计。

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歌剧《苍原》的确是一部立意深远的作品。单从剧本创作上看,人们就能够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而它自身丰富的歌剧“剧感”,则处处体现着一种鲜活的戏剧个性。

说到歌剧《苍原》,所有观看过的人都会被那自然美妙、情意浓浓的音乐所深深打动。作曲家徐占海,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歌剧界的一面旗帜。在他几十年间所创作的歌剧作品中,《苍原》无疑是顶尖的、不可超越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我此次看过《苍原》后,从心底里对徐占海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与钦佩。他为这部歌剧所写的音乐,令我既感觉到了激动,又感觉到了欣慰,同时亦感觉到了无比的滋润与无比的享受。

对于《苍原》的音乐创作,我也用心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

歌剧化的整体构思。《苍原》的音乐从整体结构上看十分“高级”,假使人们在观剧中仔细品味,就很容易感觉到它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的与众不同。在我看来,《苍原》的音乐虽与现在一些创作歌剧的表现手法类似,但不同的是,它在整体结构方面做得非常精致细腻,其中层次的变化和发展都非常顺畅。更重要的是,这部歌剧的音乐,从头至尾带有整体的戏剧性,属于具备有机结构和持续动力的“立体化”音乐,而并不是那种平面化和片面化的拼贴式“歌儿剧”。

《苍原》的音乐有着很多典型的特征,其中民族化的实践效果非常显著。通过观剧,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觉到,作曲家在处理音乐的总体调式时,十分自然地选择运用了带有蒙古族风格的羽调式作为主调式,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音乐横纵两个方向的发展。在这里,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合唱、重唱等体裁,将它们与角色的咏叹调相结合,共同创作出了一种既有横向旋律性,又有纵向厚重感的立体化音乐。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富有创意性的。

浓情化的自然体现。《苍原》的音乐非常优美委婉,其中有着太多民歌风格的动人旋律,这是人所共知的突出特点,例如女一号娜仁高娃的几首咏叹调,均带有蒙古族民歌的辽远特点和抒情韵味。而渥巴锡、舍楞和艾培雷等人的咏叹调,则在抒情之上增加了性格化和戏剧化的特征。在这里,作曲家运用了歌剧化音乐的优势,以宽泛的音域和多变的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声乐演员的演唱技术,使各个人物的咏叹调真正达到了“歌剧化”的标准,而并非现今一些歌剧中的“歌曲化”效果。

《苍原》的音乐还有很多带有技巧性的高难度表现。比如第三幕中的重唱,渥巴锡、艾培雷、娜仁高娃、舍楞四人,分别在清亮的月光下倾诉着各自的情怀。这个段落的音乐写得相当别致,曲调从二重唱发展到三重唱、四重唱,且在同样的歌词中巧妙地进行了音乐的扩展,顺畅地表现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情感。我由衷地感叹道,这种处理的确是一种富有奇效的高级创作。

除重唱外,作曲家还在剧中大量运用了合唱,并以这种群体化的音响,造成了环境上的气氛渲染与情绪调动。我注意到,徐占海在创作中大大发挥了复调合唱的作用(徐占海老师就是教复调的),他以多声部的交叉进行和游离变化,为合唱增添了富有效果的有机动感和层次叠置,使合唱从一个衬托者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综合角色,很好地烘托出舞台上一个个戏剧高潮的效果。

另外一种技巧,则体现在对女高音声部的处理上。看过《苍原》的人都知道,作曲家为剧中女主角娜仁高娃所写的音乐非常之难,很多地方是需要顶级歌唱家才能完成的(26年前是么红,本次A角也是么红),尤其是第四幕中娜仁高娃大义自刎之前所唱的咏叹调,其中拥有着花腔般的音调处理和极高的高音,整段音乐冲力十足,一气呵成,极好地促成了全剧戏剧高潮的“喷涌”效果。

《苍原》的乐队部分写得也很精彩(本次新写的序曲规格突出,意境完好),担任全剧配器的青年作曲家刘晖,与徐占海在创作上配合得相当默契。我在观剧时听到,乐队的演奏在配合性和独立性的上都很有节制,而现场适度的音量分配,使得演出中没有出现任何“压唱”的现象。而色彩的陪衬、气氛的渲染、戏剧的烘托上,乐队的演奏都基本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总之,歌剧《苍原》的音乐是非常成功的,在全剧中,它所体现的浓郁深情和浪漫主义抒情性,曾使几代的观众为之忘怀,为之陶醉。就像剧中反复出现的那首“情歌”,其詩化的语言和委婉的旋律,令所有聆听过它的人都感到了无比的凄美,而那真挚质朴的爱的情感,不知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扉,“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眼泪。

看过《苍原》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从听觉到视觉,都能够给人带来强烈震撼的歌剧。众所周知,听觉指的是音乐,徐占海天才式的创作,早已使人们对《苍原》的音乐赞赏备至,顶礼膜拜。接下来便是视觉。视觉指的是舞台表演,而决定《苍原》视觉舞台呈现的关键人物,就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曹其敬。曹其敬导演是中国戏剧界的老一代“至宝”,亦是近年来中国歌剧界中德高望重的导演大咖,曾经执导过《苍原》《沧海》《雪原》《霸王别姬》《杜十娘》《命运》《屈原》《西施》《高山流水》等众多歌剧。记得当年我还在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工作时,就曾经在曹其敬的执导下演出过歌剧《杜十娘》和《霸王别姬》(2008年一起赴美国巡演这部歌剧),当时我就对曹其敬的精湛执导艺术钦佩不已。

《苍原》的首演是由曹其敬执导的。后来的历次演出,辽宁歌剧院采用的都是曹其敬执导的版本。就连事隔26年的此次复演,也同样是由辽宁歌剧院副院长殷之声作为助理导演,按照曹其敬当年执导的版本进行复排的。

说实在的,曹其敬的执导功力和艺术修养,我个人是亲历亲见、感受至深的。这位老艺术家身上有着极好的戏剧感受力和舞台控制力,更有着敏锐的戏剧判断力和应变反应力。她能够凭借逻辑思维的条理和形象思维的感性,将剧本中复杂的戏剧情节精确地梳理成型,继而在脑海中设计出整体的舞台呈现“框架”,并用巧妙的方法掌控住演员在舞台上的站位、移动和表演,其后便以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启发,逐渐将演员身上的戏剧激情引导出来。

曹其敬的执导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舞台的戏剧呈现非常大气,常常有着震撼式的,风起云涌般的立体效果。在表现角色的内心矛盾与情感对峙时,她也能够处理得十分精致和细腻,这一点不仅在《苍原》中如此,在《杜十娘》《霸王别姬》等作品中也是同样如此。

我觉得辽宁歌剧院实在是很幸运,他们将最好的剧作家、最好的作曲家、最好的導演组合在一起,最终打造出了《苍原》这部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而说到《苍原》在舞台上的成功,除了文本上和音乐上的良好基础外,视觉上的形象展示与角色间的碰撞亦是同等重要的。在这个方面,曹其敬作为高水平的戏剧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熟悉这部歌剧人都知道,《苍原》中大量精彩的舞台处理(包括角色的对手戏、合唱的群众场面、悲壮的战斗场面、人物的内心较量等),都是在曹其敬的设计与要求中实现的。因此可以说,自《苍原》开始,“曹其敬歌剧执导理念与风格”就正式形成了。这种理念与风格,后来几乎成为了中国歌剧表演中的一个流派,它随后在曹其敬的一批学生(如导演陈蔚、王湖泉等)所执导的歌剧作品中得到了延续与发扬。

精彩的舞台呈现、精湛的演唱技艺、精确的角色表现,这些都是《苍原》中精致的艺术面。它们集合在一起,共同托出了一轮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膜拜的歌剧“明月”。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由强大的集体智慧所创造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其他一些国内创作歌剧相比较,《苍原》是富有机遇的,它的创演班子可谓是强强联手,其中没有一项是偏弱的——舞美设计高广健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腕儿,灯光设计邢辛亦是行内的大腕,两人高超而又独特的专业设计,为这部歌剧的成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6年前演出的《苍原》有着一套豪华的演员阵容,然而时至今日,原班人马中大多数演员都已离开舞台多年,只有女高音歌唱家么红仍活跃于舞台。此次她勇敢地出任了复演的A角娜仁高娃。么红的勇敢复出以及在两场演出中的杰出表现,使每一位现场观众不得不对她格外敬畏并刮目相看。

A角渥巴锡的饰演者是前辽宁歌剧院院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车英,他也是《苍原》中的老演员。车英在两场演出中无论唱演都雄风犹存,他饰演的渥巴锡英勇宽厚、内外成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饰演A角舍楞的王泽南,则是当今国内歌剧舞台上一颗闪烁的新星。王泽南身材高大,形象出众,更突出的是,他的声音嘹亮开阔,音色非常坚实,有着很强的穿透力。他饰演的舍楞,颇有一种少年英雄的豪迈气质。

令我感到欣喜和惊讶的是,饰演A角艾培雷的辽宁歌剧院的男高音张元军,声音非常富有魅力,且声乐技术流畅,表演技巧娴熟,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歌剧人才。

B组演员则是由当今一批年轻新秀组成的,此次演出中他们成功接班,令人们看到了《苍原》今后发展的希望。在这些演员中,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赵丽丽发挥出色,她饰演的B角娜仁高娃体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格,很有“萌芽”般的新意。赵丽丽的演唱水平很高,虽然在开场时略显拘谨,但其后完全放开了,声音和技巧都发挥得流畅自如,游刃有余,尤其是最后的一个High ?E的高音,赵丽丽唱得高飘自如,结实有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其余几位演员也很出色,饰演B角舍楞的高峰,声音相当出色,但表演上略欠气质,有些经验不足。饰演B角艾培雷的韩震也是一位不错的男高音,他的唱演与张元军相比虽然略有差距,但总体上仍不失为成功的表现。饰演B角渥巴锡的是辽宁歌剧院青年男中音傅伟林,他的名声并不小,我曾看过他演出的很多戏(还有音乐会)。当晚他的唱演同样精彩,声音上给人们带来了震撼,但在表演方面,与老演员车英相比还是略有差距。

青年指挥家孙博特此次是首次指挥《苍原》,他的总体表现可圈可点,演出时具有一定的整体把控能力。孙博特的音乐感觉很好,对戏剧性较强的音乐能够做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只是在演出中对乐池中的乐团顾及较多,而对舞台上的演员顾及较少,如此在音乐效果的整体平衡及节奏的精准融合上都显出了一些细微瑕疵。

辽宁歌剧院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有着基本上的完整建制,也有着一定的歌剧演奏演唱经验。此次复演《苍原》,两个团队都发挥了应有的水平和积极的作用,他们的演奏和演唱为整部歌剧的情绪渲染增添了动力和效果。

综合实力超强,这是辽宁歌剧院如今能够复排复演歌剧《苍原》的根本保障,亦是一个整体艺术团队能够立足于中国歌剧界中的重要条件。我认为,仅凭这一点,辽宁歌剧院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广泛点赞。

歌剧《苍原》的复排复演,是辽宁歌剧院为建党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为中国歌剧界和广大歌剧爱好者奉献的精神食粮。26年前《苍原》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一个时代标志,它的光辉、光芒和光彩,一直映照在中国歌剧的发展之路上,而它的创作模式、创作经验、创作风格,以及它所走过的创作道路,都应该是今后中国歌剧创作者们学习、遵循和依照的样板。

猜你喜欢
歌剧院歌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走进歌剧厅
戏剧类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