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少婷
【摘要】通过对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特点分析,结合近三年对《国标》测试的实践研究,以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出目前在中小学实施国标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标;问题;策略
2014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国标》)。新国标实施至今,各地方中小学积极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执行,学校抓好具体实施工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测试结果,造成体质评价不准确,还会因此降低政策的积极效应。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特点
2014年版的《国标》取消了选测项目,只有必测项目,操作性更强。它更重视学生的耐力素养,在耐力方面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初中和高中男生1000m和女生800m成为必测项目,而在2007年版中只是选测项目。2014年版的《国标》,采用BMI指数作为评价人体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指标,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化,肺活量代替肺活量体重指数。2014年的版《国标》调整了评价等级,等级评分和项目评分都有变化,对奖励及各种情况做了详细规定,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参加体育比赛等加分或不及格的情况,降低了及格标准和引体向上标准,鼓励学生积极锻炼,重塑信心。
2014年版的《国标》另一个重大的变革是,它被纳入到《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评价体系中,成为评价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规定中小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学校体育工作自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体质、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组织管理。
纵观2014年版《国标》实施以来,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不足之處,具体总结和分析如下:
二、《国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标》在时间和项目设计中的问题
1.《国标》测试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每年9月至12月,是各中小学进行《国标》测试和数据上传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与学校体育工作安排有冲突。每学年第一学期都是学校体育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各中小学都在筹备秋季运动会和镇街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筹备和执行工作繁重,街道运动会更是学校每年体育工作重中之重。这时进行《国标》测试工作和数据上报工作,超负荷的工作量难免会使一线的体育教师力不从心,出现马虎应付的情况,影响测试效果。
案例一:“我教6个班学生,每班接近50人,去掉9月开学适应性课时和12月数据汇总和上报工作的时间,其实就是2个月时间来完成《国标》工作,这期间还有日常的教学工作、校运会筹备和街道运动会训练。说实话,这个时间来进行《国标》测试根本就是来添乱的。这个工作应该安排在第二学期。”
——2020年11月对一名体育教师的访谈记录
另外,《国标》测试的时间,也违背了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运动技巧学习规律。一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以及进入每个新水平的学生,新技能学习才刚刚开始。技能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学生还没掌握技能动作时就对他们进行《国标》测试,明显是不合理的。学生的生理技能发育情况还没跟得上测试项目的要求。因此,测试时间应该放在第二学期进行,生理机能和运动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此时进行项目测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案例二:一年级六班学生正在进行一分钟跳绳测试,从测试结果看,一分钟内只有28.6%学生能超过60个,其他学生都是没有正确的跳绳动作,有些甚至完全不懂,“我不懂怎么跳,老师教了我也不会。”“卡住了,跳不了。”“不会跳,不跳了。”很多学生对跳绳的技术动作都没掌握,很多的情况是动作不协调和跳时掌握的时机不对。因此,测试时都是跳一个卡一个。但是,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大部分学生的跳绳动作都比较规范,一年级六班的学生一分钟跳绳超过60个的比例是75.5%。这与学生的生理发育和技能学习训练有很大关系。
——2020-2021学年对本校一年级6班跳绳数据的观察
2.《国标》测试项目设置问题
第一,测试指标不够全面。《国标》测试指标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3方面。首先,只选择身高体重作为身体形态标准过于简单,应该再加一些如坐高、胸围等相关指标,得出的身体形态系数能更科学反应身体比例结构。其次,只有肺活量指标来反应身体机能明显片面,应增加心率等指标与肺活量结合在一起来反映人体运动时的内脏机能水平。最后,3项指标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生理状况,但不能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隐形的指标目前还是测试空白,还不能科学有效地反应学生的健康状态,割裂了体质健康指标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第二,测试项目评价标准单一。《国标》统一测试项目,没有顾及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没有考虑学校之间的差异性,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性却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外,《国标》的设计只考虑到健康人群,忽略了非健康人群,对于发育不正常、有残疾的学生,很难与其他学生一样正常地参与到测试中。因此,《国标》对于测试项目的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注重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性。
案例三:对于班级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体育教师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如下:
卢老师:这些学生只能测测身高体重,坐体前屈个别可以做,有些有哮喘的不敢让他测肺活量,其它的项目基本没法测,跑不了。
曾老师:为了安全着想,有身体缺陷的学生,别人测时就让他们坐在旁边,到时就随便写个数上去咯,况且真的是没法测,脚不行怎么跑怎么跳。
(二)《国标》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1.对《国标》测试目的认识偏差使测试数据不真实
有部分教师会把测试工作当成硬性任务来完成,甚至是一种负担。于是,出现随便应付的情况。学生作为测试的参与者,对《国标》测试更是认知甚微,多数学生都提出“为什么刚开学就考试啊?”“什么叫《国标》,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学生们都是被动地参与测试,测试结果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真实的体质水平。
2.缺乏上级的足够支持导致工作不到位
从实践可知,《国标》测试并没有得到领导层的足够重视,动员和培训工作、监督工作缺失。领导不重视便带出教师也不重视不认真开展工作的负面效应;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测试工作计划,导致测试工作没能以最高的效率来完成。
(三)《国标》数据上报中出现的问题
1.数据结果与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关联密切导致数据不真实
《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评价体系把《国标》测试结果纳入到其体系中,“95%以上学生达到合格以上等级和40%以上学生达到良好以上等级”2个指标共占《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的9%。因此,《国标》测试结果与地区体育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和学生息息相关。基于此,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数据造假的现象,以达到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
2.上报工作繁杂,上报系统不够成熟,导致上报时间花费大
《国标》测试实施全测全报制度,数据上报工作是一项繁重又困难的工作。上报系统复杂,在缺乏工作培训的情况下,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进行数据输入上报时经常出现各种错误,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上报工作,严重影响日常的教学工作。于是,为了迎合上报系统的标准,教师们也会修改原始数据以顺利完成上报工作。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改进意见
(一)明确《国标》测试价值观并正确引导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为了身体形态和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国标》的测试目的,不但地方的领导需要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要明白。
(二)建立科学的《国标》测试机制
在工作开展前必须进行动员工作和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包括《国标》工作价值观的引导,测试工作的计划制订、测试工作的执行和数据录入,等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能有效减少各种虚假现象。事后监督并非长久之计,而应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监督。
(三)合理调整《国标》工作的各项操作设置
《国标》工作小组应该深入到广大学校中了解在测试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不合理的设置进行调整。“一刀切”的操作模式在面向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实和个体化差异的情况,是不科学的。
(四)建立科学的测试评价制度
目前,评价一个地区和学校《国标》工作的好坏都以“合格率”和“优良率”来确定。为了达标,冒名顶替、修改上报数据的现象层出不穷。评价制度需要突显的是测试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在落实有关评价制度时,应考虑到测试工作是否扎实、上报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情况,并且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水平情况。评价结果能进一步推动和激励学生体育工作的发展,逐步弱化目前“一票否决”的评价手段。
(五)健全《国标》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健康不仅体现在生理健康上,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发展。在学生体质测试时,不应该仅仅为了采集相关指标,应要促进体质健康达标专项身体活动,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而又活力的运动生活方式,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与锻炼技能等。
参考文献:
[1]张强峰,孙洪涛.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演变[J].体育学刊,2016,23(2).
[2]刘花云,张强峰.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调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2).
[3]郑小凤,张鹏,刘新民.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测试政策演进及政策完善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10).
[4]王凤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是数据上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体育学刊,2013,20(3).
[5]王軍利.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22(1).
责任编辑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