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添
【摘要】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德育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对小学生德育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从构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德育系统出发,探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德育;小学生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称“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并为广大父母提出具体要求和方法。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本文重点讨论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如何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德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加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之深,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的故事古来有之,比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模仿习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子女性格的培养、品德的塑造以及才能的发展产生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康的思想品德,提升其德育水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信互爱,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容易和谐相处。家长也能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作出榜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生更能感受到家庭的关爱,身心自然健康成长。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家庭,家长虽然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但是疏于照顾学生的生活和起居,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些家长离家打工,把学生留给家里老人或者亲戚,这样的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德育方面也是一片空白;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德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不管不问,这些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绊脚石”。
(二)家长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很多家庭把学生的分数高低成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完全忽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秉持这种教育观念的家長,对子女教育方面除了平时学习要求严格外,还帮学生报各种辅导班,小小年纪就开始“内卷”。有些家长甚至用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子女,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混乱、责任感缺乏,甚至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或是不注意子女德育的发展,也无意培养子女的良好品格。这样的教育观念也不利于小学生心智的培养、生命的健康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
好的教育方式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俗话说:“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如果家长在家庭德育中做出表率,学生也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比如,父母使用礼貌用语,子女也会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等词语,也会表现得有礼貌;家长不乱扔垃圾,子女也会受其影响,容易产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反之,家长也可能做出负面的表率。例如,家长带孩子坐车或者排队购物,不遵守规则插队,或者由于排队中和别人有身体接触,互不相让,激烈争吵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动手等,这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和不良的情绪控制,对于学生的成长会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因此,家长如果不能给学生做好榜样,必会在学生的内心土壤种下不良的种子。
子女教育是父母的重要职责,抚养子女成长就像呵护小树苗的成长一样,需要施肥、捉虫和修剪。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身教与言传统一,成为子女人生旅途中的明师。
二、利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
家庭是小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持久深远。利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引导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实现家庭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
(一)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提高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父母要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例如,家长可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关于德育的专题讲座,了解新形势下小学生德育的新方法,或者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渠道,构建自己德育学习的平台,与时俱进,把学到的新的育儿知识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当中。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父母要注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学生,学生被冷落后会产生不良情绪,这是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父母应主动做好与子女沟通,减少彼此间的代沟。其次,家长要对子女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并根据其表现进行合理的奖惩。对他们良好的品行给以肯定,对不良的行为给予批评,激发子女的上进心。当然,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家长们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打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首先,要给子女创造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家长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语言得体。“家长文明的行为举止更有利于与子女之间关系变得融洽和和睦,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其次,要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给学生营造安静且光线充足的学习房间外,家长要在家里摆设一些名著和工具书,自己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注重德智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智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心。这种情况下,德育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现,要求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践行成才先做人的理念。德育工作也要放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上,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把德育工作落实在家庭教育的各个细节中。家长应摈弃不管不问的教育思想,要认识到德育的内涵以及其对学生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行动,关心学生的个体精神的发展,以自身影响进入学生的世界,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距离,帮助他们发展出真正的独立性,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
(三)构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德育系统
德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任务和责任,将四者结合起来能营造出更好的德育环境,帮助小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成长。国家立法支持家庭德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为家庭德育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规定了国家支持家庭教育的众多举措,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力量一起合作,帮助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转变家庭德育不专业、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
社会关心支持家庭德育。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家庭德育,从软件和硬件两大类着手提供相关保障。软件方面,从父母德育的思想态度、认知水平、方式技巧着手,提高家庭的德育水平。硬件方面,通过物质文化的建设提高德育质量。譬如,建设德育为主题的“亲子乐园”,提供德育相关的公共产品,地方政府也可以大力提倡,并提供资金支持。
学校加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首先是学校将家庭德育指导纳入工作计划,并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德育指导服务。其次,改变学校以教師为主体的“填鸭式”品德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德育方案,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家庭提升家庭德育水平。国家、社会、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德育的外部因素,父母德育素养属于内在因素,父母应该提升家庭德育水平。首先,父母应关注学生德智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的协同。第二,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家风,确保优秀的家庭文化代代相传。第三,参与家长普及德育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德育素质,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三、总结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只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齐心协力、共同落实,必将对家庭德育水平产生良好的推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8-98.
[2]欧阳鹏,胡弼成.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J].大学教育科学,2018(4):10-17.
[3]阮艳,陈旭明.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J].成才之路,2008(1):2.
[4]黄海霞.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统一协调学校德育实施[J].新课程,2021(7):227.
责任编辑 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