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梨花 许化利
新异心理·亲子心理学
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的依托和土壤,是面对生活的动力源,是健康成长、人格健全的基本保障。在自然界,土壤有问题种不出好庄稼。同理,若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出现问题,他也将出现无数心理与人格问题。
“亲子心理学”由35年青少年心理康复经验的资深心理专家李新异带领团队,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痛点和难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研发而成。
宗旨:让高深莫测的心理学走进亿万家庭,让家庭教育更走“心”,父母轻松育儿,孩子阳光自信。
研究对象:人跟父母、自己、伴侣、子女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下形成的正反两面心理现象。
特点:化繁为简、贴近生活、易学易懂、实用高效,所有父母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对广州市青少年抑郁阳性率约25%的思考与应对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另据报道,广州市去年在2所学校进行了相关试点“情绪体检”。某初中评估后初步数据显示,抑郁症阳性率约25%。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果真如此严峻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大面积“抑郁”呢?家长如何帮助“抑郁”的青少年活出阳光自信的生命状态?
笔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资深心理专家李新异。
问题一:25%的抑郁阳性率,符合事实吗?
李新异:25%的阳性率,这个说法有点穿衣戴帽,也就是过度解读。“抑郁”的标签会给孩子们带上心理问题的帽子,特别的关注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问题,从而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更多的回避现象。实际上,这里讲的“抑郁”是一种放大的抑郁,人生哪里没有挫折,遇到挫折都会胡思乱想,出现一些异常行为,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称之为类“抑郁”现象。如果大家都将类“抑郁”现象定义为心理学讲的抑郁症,就很可能产生新的集体焦虑,这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问题二:家长认知滞后1~2年,怎么理解?
李新异:家长认知滞后这个说法是对的。在我看来,滞后1~2年是比较轻的。事实上,孩子身心出现异常,家长的认知滞后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都是可能的。青少年大面积的“抑郁”现象,跟家长的教导方式以及父母之间的状态正相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家长认识不到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人格成长的需要,无意中长期压抑了孩子。二、家长不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没有从心理上支持孩子,还可能给予批评指责;三、父母不知道夫妻矛盾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以为不当面吵架就没事。
问题三: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
李新异:首先,要明白孩子“抑郁”的根源在家庭,积极学习,读懂孩子心理现象,做到心中不慌。其次,家长要用自己的改变支持孩子主动改变内心世界,缓解孩子精神压力,培养正气,产生正念正行,逐步建立内在的自我人格;第三,慎用药物,因为药物会让孩子自身的心理免疫能力减弱,也就是孩子主动改变自己的力量会减弱,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如果形成药物依赖,将来要摆脱药物会非常困难。总之,如果父母没有全然接纳孩子,孩子也不会接纳父母和自己,想要摆脱抑郁困扰,就会非常困难。
“双减”以来,学校教师的压力剧增,如何给教师减压?
“双减”政策的推行,学生作业减少,在校时间增加,教师的身心压力剧增。教师也是为人妻、为人夫、为人父母,“双减”之后,陪伴家人的时间可能会减少,无形中也会引发家庭矛盾,更添许多压力。
资深心理专家李新异说:“如果教师具备的学识和承受的压力不匹配,再加上不懂如何解除压力,则积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仅会影响教学工作,还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和家庭,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出现重大身心问题。”所以,“双减”之后,对教师的身心关注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帮助教师有效减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李新异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减轻压力:
一、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学生的性格心理、读懂常见的异常行为或心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就能心中有数,害怕出问题的恐惧感自然得到消除。
二、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辅导能力。帮助教师读懂自己的孩子,做好自己的家庭教育,教师在家庭方面的压力将得到减轻。同时,还能推己及人,举一反三,懂得指导相关家长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状态,在心理上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家长实实在在地承担品德教育的主体责任,从而减轻在校的德育压力。
三、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认知水平。教师若能读懂每个学生的优势科目,鼓励学生在优势科目上取得成绩,获得自信,以优势科目的自信带动劣势科目的学习,从整体上提升学习效率。如此,教师在教学上的压力也得到减轻。
四、提升教师对压力本身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必要的学习,主动认识压力的来源和特性,积极面对内心的压力,学会日常减压方法,找到快速解决重大压力的有效途径。
典型案例:唐山某校校长最近带领教师们一起学习“亲子心理学”,她反馈道:“亲子心理学课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学到落地实用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把深奥的心理学理念通俗化,复杂知识简单化,简单的知识技能化,是最接地气的家庭教育课程,不仅可以看懂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还能看懂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看懂父母自身情绪背后的原因。方向对了,事半功倍,看懂各类问题之后,压力自然大大减轻,同时运用减压方法,进一步消除自身压力。”
所有学过的教师都由衷地发出感慨,男士们懂得刚柔并济、责任担当,懂得了培根铸魂和体贴关爱;女士们普遍反应,懂得了尊重理解、相夫教子,懂得了不急不躁,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子女长远计划。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是简单的事情,学习实践不断进步方能有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因材施教、身心健康、差异教学等,都需要教师更深入地懂些心理学。
“疫情+双减”后家长的焦虑倍增,怎么办?
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外出活动,容易受电子产品及家庭氛围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同时,夫妻天天在一个屋檐下,冲突不可避免,婚姻破裂者不在少数。由此可见,疫情不只是引发了孩子的问题,还引发了整个成年人世界的问题。因此,家长的焦虑倍增是难免的。“双减”政策的推行,家长的焦虑又多一个因素。那么,如何减轻或消除疫情和双减给家长带来的焦虑呢?
李新异说:“不论是疫情还是双减,家长的焦虑性质是一样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的目标模糊不清,一旦突发事件打乱既有节奏,就容易诱发焦虑,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办呢?还是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首先,家长需要确定培养孩子的目标。即希望孩子是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具有独立能力的人?还是做书虫、只会考试的人?我相信家长们都会选择前者。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明确之后,焦虑自然可以减轻一部分。其次,家长还需要更新思想,重新认识生命以及生命成长的规律,从而通过改变家庭土壤来滋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具备独立能力的人。”
家长杜女士对此深有感触。2020年9月,她和丈夫发生一场“激战”,之后离家出走,并决意离婚。在她离开家的几个月中,两个孩子先后出现问题,大女儿读大一,电话中说学不进去,常以泪洗面,害怕与人交往。小女儿读初三,晚上失眠,早上起不来。从上学迟到,到半天不上学,再到全天不上学。后来,发展到白天睡大觉,晚上整宿玩手机。杜女士看到两个孩子的状况,心急如焚,到处想办法。11月,杜女士在朋友推荐下,系统学习了“亲子心理学”,感慨万千,她说:“孩子呈现的问题真的都是家长的问题,是我不懂孩子的心理,自以为是地对孩子各种好,为了孩子跟老公之间发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当我明白并针对自己的状態进行咨询调整后,焦虑完全解除,事情也有了转机。在我学习半年后,两个孩子的学习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大女儿期末考试拿了第一名,还成了社交达人。小女儿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通讯员/周建雄 美术编辑/李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