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樊磊 周燕 赵政涵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结构识别3种方法对延边州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空间分布及其视觉景观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纪念碑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整体上呈不均衡态势;2)纪念碑在耕地类型中分布率最高,在草地、水域类型中无分布;3)纪念碑在60 min以内的可达性占比为73.5%,在60~120 min可达性占比为26.5%;4)“纪念碑广场的宽度/纪念碑建筑的高度”为1~2时瞻仰效果最佳,可以瞻仰到纪念碑碑身整体和细部;5)通过采用规则式且具有围合感的种植形式,增加常绿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可以更好地突出纪念碑的纪念主题。研究结果可为深化和龙市人文地理与文化旅游融合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促进延边州红色文化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革命烈士纪念碑,空间分布,视觉特征,延边州和龙市
DOI: 10.12169/zgcsly.2021.05.10.0003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isual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revolutionary martyrs monuments in Helong City, Yanbian prefe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Revolutionary martyrs monuments are spatially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with an uneven pattern; 2) Revolutionary martyrs monument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ere are no such monuments in the grassland and water area; 3) The monuments whose accessibility is within 60 minutes account for 73.5% of the total and those with the accessibility between 60 and 120 minutes take up 26.5% ; 4) The best viewing effect is achieved when the “width of the monument square/height of the monument building” is 1 to 2, so that the monument and its details can be viewed; and 5) By increasing the species of evergreen plants and planting density in the form of regular and enclosed planting, the memorial theme of the monuments can be better highlight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and cultural tourism in Helong City, and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d cultural tourism in Yanbian Prefecture.
Keywords: revolutionary martyrs monu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visual characteristics, Helong City of Yanbian Prefecture
红色文化景观是一种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复合型景观,具有人与自然的双重特征。同时,它作为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可继承性特点[1]。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旅游浪潮。革命烈士纪念碑属于红色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和挖掘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文化内涵对缅怀革命先烈、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现红色文化魅力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2]。革命烈士纪念碑不仅是红色文化精神传承和革命历史见证的重要载体,也是红色革命文化和历史的“精神地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纪念碑景观应受到重视和保护。
自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划以来,红色文化景观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红色景观设计研究[3]、红色景观的保护与开发[4]、红色旅游资源有关研究等方面[5];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6]、问卷调查法[7]、ArcGIS空间分析法[8];研究区域多以革命老区为主[9]。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红色景观,尤其对于延边州红色景观的研究相对较少。
延边州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的革命实践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遗产,也使东北抗日精神得以传承和發扬[10-13]。和龙市是延边州所辖的8个县市之一,在革命战争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其拥有丰富的红色景观资源中,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13]。近年来,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活动越来越普及,在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等大背景下,和龙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契机[14]。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结构识别3种分析方法对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空间特点进行探究,以期为红色景观优化和旅游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推动和龙市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和龙市位于延边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面积为5 068 km2,人口31.5万,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都”。和龙市代表性红色景观共68处。由于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小、分布范围广,除少数纪念碑位于市区以外,其他多数纪念碑都位于位置偏远的村庄,交通不便,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加了难度。
1.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对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对68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利用空间结构识别法将革命烈士纪念碑点位标记在ArcGIS10.2软件上,并对其进行最邻近指数分析、基尼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和可达性分析。
1.2.1 空间结构识别分析
1) 最邻近指数分析。最邻近指数分析是指对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相互邻近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式(1)和式(2):
式(1)、式(2)中,R表示最邻近指数,E表示理论最邻近距离,A表示区域面积,n表示纪念碑数量,D表示纪念碑密度,i表示实际最邻近距离。当R=1时,纪念碑在和龙市内随机分布;当 R>1时,纪念碑在和龙市内均匀分布;当R<1时,纪念碑在和龙市内集聚分布。
2) 基尼指数分析。基尼指数分析是指对革命烈士纪念碑分布的均衡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式(3)和式(4):
式(3)、式(4)中,Gini表示基尼系数,Yi表示纪念碑分布在和龙市所占的百分比,N为分布地区的数量,D表示均匀分布程度。计算结果在0~1,数值越接近1表示集中程度越高,反之,数值越接近0表示集中程度越低。
3) 土地利用類型分析。依据和龙市2018年100 m分辨率、二级分类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确定所需进行生态分析的变化因子,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子、景观指数等因素进行分析,将和龙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等6大类型。根据分析结果总结每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深入了解纪念碑的空间分布特征。
4) 可达性分析。运用基于多目标地点的综合考察评估方法分析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可达性。首先,运用ArcGIS软件以最短出行路程时间和最短出行路程作为评估指标,设定和龙市主城区作为起始点,革命烈士纪念碑作为目标点,得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可达性评估值。然后,按照评价值进行层次式聚类,把可达性的时间分为0~30 min、30~60 min、60~90 min、90~120 min不同区间段。
1.2.2 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调研对68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考察,记录纪念碑植物种类及种植形式进行植物配置分析;测量并记录革命烈士纪念碑高度及所在广场的长度与宽度进行瞻仰视距分析。
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时,游人所处的瞻仰位置与革命烈士纪念碑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瞻仰视距,不同瞻仰视距的瞻仰效果有所差异[15]:瞻仰视距为纪念碑建筑高度的3倍时,可以瞻仰到纪念碑景观和周围环境;瞻仰视距为纪念碑建筑高度的2倍时,可以很好地观察到整座纪念碑;瞻仰视距为纪念碑建筑高度的1倍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纪念碑的局部细节。由于游人在步行到纪念碑碑身近处的过程中,便可瞻仰到纪念碑周边环境景观,因此本文不做分析。为了使游人有足够的驻足空间瞻仰纪念碑碑身整体和细部,本文重点分析纪念碑广场的现状形状及大小能否满足瞻仰视距为纪念碑建筑高度的2倍以内时所需的驻足空间。经初步调研,确定纪念碑广场平面通常为长方形。纪念碑位于广场长边靠后的中心位置,因此,本文拟将纪念碑广场的宽度数值视为瞻仰视距,分析比较每座纪念碑广场宽度和纪念碑建筑高度的尺寸,判断现状纪念碑广场能否提供足够的瞻仰视距和视域,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
和龙市68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实际平均距离为4 498.45 m,理论平均距离6 047.91 m。最邻近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属于集聚分布型。通过基尼系数分析,结果发现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集中分布程度较高,区域边缘景点分布较稀疏,整体上呈不均衡态势。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结果,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耕地类型中分布率最高(56个,占82.4%),其他依次是建设用地(7个,10.2%)和林地(4个,5.9%),在草地、水域类型中无分布,其他用地中分布1个(1.5%)。革命烈士纪念碑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按照当地朝鲜族的传统习俗,是将纪念各村落阵亡革命烈士的纪念碑建立在村庄周边易到达的娴静之地。土地改革后,村落附近的大部分土地被划分为耕地类型,因此,多数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耕地用地中。目前,和龙市村落周边到处屹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正如著名诗人贺敬之所写:“山山金达莱,村村纪念碑。”
2.2 可达性
研究表明,可达性在30 min内的有21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占比30.9%;可达性30~60 min的有29座,占比42.6%;可达性在60~90 min的有12座,占比17.7%;可达性在90~120 min的有6座,占比8.8%(图1)。除此之外,可达性是否良好与道路的空间分布、革命烈士纪念碑空间分布、道路等级等有密切的关系。道路越密集,纪念碑分布距离道路越近且道路等级越小,可达性越好,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
2.3 瞻仰视距
视距分析结果表明,有36座(53%)纪念碑广场宽度小于纪念碑建筑的高度,所提供的瞻仰视距和视域偏小,不能满足游人瞻仰到纪念碑碑身整体和细部的观视需求(图2),例如东城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福洞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均存在广场面积偏小的问题,且由于疏于管理,纪念碑被周围杂草以及高大树木遮挡严实,很难被游人发现。有3座(4%)纪念碑广场宽度超过纪念碑建筑的高度的2倍,广场面积过大,增加了建设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例如金达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水南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有29座(43%)纪念碑广场宽度与纪念碑建筑高度比值介于2∶1~1∶1,瞻仰视距和视域范围效果良好。因此,为了能让游人瞻仰到纪念碑碑身整体和细部,提供适宜的瞻仰效果,建议“纪念碑广场宽度/纪念碑建筑高度”的比值(A)应为1≤A≤2。同时,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并依据每座纪念碑所处的不同的地形环境,建议“纪念碑广场宽度/纪念碑广场长度”的比值(B)应为0.5≤B≤1。
2.4 植物配置
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 75-97规定:公共活动广场周边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经调查发现,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周边的人工栽植植物和自生植物种类丰富度较好,成片绿地面积均符合规定。经统计,目前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绿化植物共计16种,其中乔木8种,为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银杏(Ginkgo biloba L.)、红枫(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m’(Van Houtte) Schwerim)、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 Linnaeus)、五角枫(Acer mono Maxim.)、冷杉(Abies fabri(Mast.)Craib)、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灌木4種,为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 (Endl.) Iwata et Kusaka)、小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 Turcz.subsp.microphylla (Diels) M.C.Chang et X.L.Chen)、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花卉4种,为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 (Fisch.)Koidz.)、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植物种植形式分为8种(图3),其中,A类型(12%),无人工植物种植,都为自生草本植物;B类型(20%),台基周边有4棵人工植物种植,其他位置为自生草本植物;C类型和D类型共计38%,纪念碑广场周边有人工植物种植,其他位置为自生草本植物;其他4种类型(30%),纪念碑广场及入口均有人工植物种植,且种植形式具有围合感,瞻仰效果相对较好。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周边进行围合式人工植物种植,纪念碑台基周围也应配置人工植物,可以运用图3中B、E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既能避免纪念碑建筑单体的孤立感,又能营造庄严肃穆的纪念环境氛围,抒发追古思今的情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延边州和龙市68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空间分布及视觉景观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在区域边缘的分布较为稀疏,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内分布均衡度较低,总体呈不均衡态势。2)和龙市纪念碑景观的各用地类型有较大差异,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耕地类型中分布率最高,草地、水域类型无分布。3)和龙市革命纪念碑位于距和龙市主城区较远的镇、村、山坡上居多,山坡上的纪念碑景观通常被杂草和高树遮蔽,需要游人自行寻找上山的路,可达性和可进入性都较低。4)和龙市纪念碑中共有39座(57%)瞻仰视距和视域范围不能达到游人的瞻仰需求,且部分纪念碑广场面积不合理。5)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周边的人工栽植植物和自生植物种类丰富度较好,但有70%纪念碑广场周边的植物种植形式合理性较低。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具有围合感的植物种植形式,更能营造纪念碑景观的纪念气氛,有利于红色主题的表达。
3.2 建议
1) 空间分布和视觉景观。建议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合理开发纪念碑景观的空间布局,加强已开发的纪念碑景观与新景观用地的复合利用,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及土地资源。同时,以游人瞻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当地交通线路的覆盖率,优化和龙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从而提高纪念碑景观的可达性。在视觉景观上为了能让游人获得适宜的纪念碑景观瞻仰效果(瞻仰到纪念碑碑身整体和细部),建议“纪念碑广场宽度/纪念碑建筑高度(A)”的比值应为1≤A≤2;同时,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并依据每座纪念碑所处的不同的地形环境,纪念碑广场长度也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建议“纪念碑广场宽度/纪念碑广场长度(B)”的比值应为0.5≤B≤1。正确处理和龙市交通、土地利用、纪念碑景观规划与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对促进和龙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植物配置。和龙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周边植物丰富度虽较好,但常绿树种的比例不高,且部分纪念碑周边的植物种植形式并不合理。因此,建议在纪念碑广场入口栽植圆柏、赤松、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等常绿树种,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广场周边建议栽植云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垂柳等高大、茂密的背景树种,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在台基周边栽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朝鲜黄杨(Buxus sinica var. koreana (Nakai ex Rehder) Q.L.Wang)、铺地柏等小乔木或灌木,多选用本地树种以利于烘托红色景观的纪念氛围。此外,植物种植形式应具有围合感,建议纪念碑台基周边以及纪念碑广场及入口均进行人工植物栽植。同时,还要考虑季节更替,应结合植物自身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使纪念碑景观不再是荒凉的记忆景观,使人们在参观学习、铭记历史的同时唤醒对祖国的热爱。
3) 设施维护和管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纪念碑围栏存在破损、老化现象;也有些纪念碑景观标志性二维码斑驳掉色,使游人无法查看纪念碑的详情信息;还有些纪念碑景观配置的摄像头常年被风雨摧残而无法使用。因此,建议加强纪念碑景观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做好烈士纪念设施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引入物业、保洁等企业参与烈士纪念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
4) 文化特色。建议将和龙市红色旅游基地与民俗特色景区相结合,以此提高和龙市旅游资源的丰富度,为游人打造多元化体验;同时,结合重大节日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推出书籍、纪录片、影视剧等,提高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通过打响“和龙红色旅游”招牌,向全国推介和龙市的红色旅游基地与产品,带动和龙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以上各项措施,不断促进和龙市地区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和龙市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边疆少数民族红色旅游城市,对促进延边州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昌鸣,赵真,成帅.基于文化景观感知的分散型红色文化景观保护规划:以江西原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为例[J].中国园林,2011,27(4):21-25.
[2]欧阳辰星,张凯丽,武一斌,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红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0):156.
[3]刘建英,陈丹.红色文化纪念林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茅山东进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128-131.
[4]许兵.陕西关中地区红色旅游景观资源的开发保护研究[J].老区建设,2020(4):39-43.
[5]王鑫.甘青宁地区乡村红色文化景观遗址保护与开发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10):66-67,85.
[6]浦义俊,邰崇禧.苏南水乡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7):118-121.
[7]姜舒.吉林省通化地区红色旅游现状研究[J].魅力中国,2020(42):330.
[8]谢花林,李秀彬.基于GIS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识别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2011,33(1):112-119.
[9]柴晓雪,王红梅.论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经济师,2021(3):152-153,155.
[10]施溯筠,刘焕庆,温艳玲.延边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2):239-240,243.
[11]曹学文.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以湘潭市为例[D].长沙:湘潭大学,2008.
[12]文锡峰.东北朝鲜族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D].延吉:延边大学,2007.
[13]延边: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诞生地[J].中国老区建设,2017(9):60.
[14]赵翠.延边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
[15]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