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湿地保护的自然教育研学模式

2021-01-13 00:50李艳
湖北林业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东湖研学植物

李艳

摘要: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之一,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加强湿地环保教育尤为重要。湿地资源作为自然教育研学活动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武汉湿地是特色自然资源和城市名片,也是自然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武汉市湿地生态保护的典型研学活动为例,分析如何在学校地理教學中开展自然教育并渗透生态文明观。

关键词:自然教育;地理教学;湿地保护;磨山岩石标本采集鉴定表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020(2021)06-0077-03

湿地是地球上功能众多,性质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休闲及食品能源等方面展现多种重要功能。湿地也有其脆弱特征,受自然和人类不当利用的影响,其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和退化。因此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加强政府的重视、科学家的关注、企业的支持以及社会大众的热情参与。自然环境教育应该融入其中,而教育领域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开展湿地生态自然教育,既是培养具有环保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是提高社会大众湿地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1]。

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是我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独特的湿地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如何利用本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开展地理环境自然教育活动,同时渗透生态文明观呢?本文通过有关武汉典型湖泊湿地——东湖生态保护的研学活动来分析探讨。

1湿地保护自然教育研学的目的及意义

自然教育的概念是1762年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提出的,认为它是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方式。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体验自然现象及过程,认知目的是认识和尊重自然,从而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2,3]。学校作为湿地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作用。不仅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构建湿地教学课堂,同时也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湿地生态保护的研学活动课程,构建自然教育实景情境,实现学生湿地保护意识的内化。诚然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但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家国情怀及生态文明观。

2研学基地概况

东湖,长江右岸湖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城区东部,是武汉市城区典型的自然湖泊,湖面面积达33 km2,是中国第二大的城中湖。东湖及其周边区域平均海拔不足20 m,磨山最高海拔58 m。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多年平均降雨量1 269 mm;是典型的红壤区域。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东湖拥有梅园、荷园、东湖樱园等13个植物专类园。东湖荷园是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有荷花700多种,占世界80%以上,是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荷花品种资源圃。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坐落于此,包括湿地鸟类观赏区、东湖渔家、湿地花园观赏区、科普展示区、“湖光山影”景观区、水乡田园风光区、湿地原生态保护区等7个功能区,有珍稀鸟类5大类型234种,是观鸟旅游的绝佳场所。

3融入自然教育的武汉典型湖泊东湖湿地研学案例4武汉市湿地的丰富性、完整性、独特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极大的资源优势。同时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人口千万级大城市,具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景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大,为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的研学活动提供了教学资源和研究平台[4]。

3.1研学基本信息

此次研学的主题是“自然地理视角下的城中最大湖泊——东湖”,地点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以磨山为中心,参加研学的有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七班47人、高中三年级九班59人。研学小组分为三组,学科组长领队,组员平均分配。

3.2研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磨山褶皱地质地貌野外考察、植物园植物考察以及东湖湿地小气候观测等实验活动,增加学生对东湖的认识,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认知;综合思维:通过对东湖湿地周边的地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进行考察、调查、观测与实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不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地协调观:通过植物园植物生长状况的考察,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东湖湿地水环境的调查与实验,分析东湖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更加关心家乡的生态环境与发展,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实践力:通过按照操作要求完成任务,对实验、考察的结果,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够坚持克服观测和考察中遇到的困难并具有与同学团结合作解决困难的品质;能够独立思考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于创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3研学课程实施内容

3.3.1磨山褶皱构造野外考察

磨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心,形似磨盘,蜿蜒八里,三面环水,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说。磨山基岩裸露,岩石分上、下两部分,整个岩层的走向都是近东西方向。同一岩层可在山体的南北两侧见到,而且相向倾斜。磨山岩层在平面图上显示出老一新一老(岩层较老的是南、北两坡下部岩层均为志留纪页岩和砂岩;岩层较新的是两坡上部和山脊的岩层为泥盆纪石英砂岩)的向斜构造特征。考察线路:从武汉东湖磨山景区大门进入,沿楚城、“摩崖石刻”、刘备“郊天坛”、到达朱碑亭,海拔由25 m上升到118 m。考察目的和要求:一是辨别背斜、向斜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认识到内外力对地形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二是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的一般方法。

3.3.2东湖风景区小气候观测

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运用,根据《地理1》中大气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气候观测对比实验,探究不同下垫面因素对不同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选取了风景区的硬质地面广场、磨山脚下的小树林、湖边草地三个地点来模拟陆地下垫面、树林下垫面、草地下垫面,然后通过对比各组的数据进而探讨下垫面性质对观测气象要素的影响。考察目的和要求:一是设计并进行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方的小气候的实验;二是观测并记录气温、湿度、风速、气压;三是推测地球的不同表面是如何影响小气候的。

3.3.3植物及其生境考察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作为中国国家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1 726种,建成了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世界最大的了水生植物资源圃、中国华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遗传资源专类园、中国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資源专类园、中国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等16个特色专类园。考察地点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对所有植物展示区进行了浏览,对重点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考察目的和要求:一是识别植物类型,了解不同植物的特征及特点;二是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查阅植物生长条件,分析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4研学成果分析

3.4.1成果展示

实地考察结束两周内,各组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并总结调查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践成果。每组汇报时间为5~6分钟,汇报形式不限,可以是课件展示,也可以是视频、相声、小品表演等形式。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点评。

3.4.2地质考察案例分析

同学们从区域尺度上学习到了考察地点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从地质年代上,考察点地层跨及秦岭、杨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广泛分布,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磨山向斜是该区域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主要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根据考察小组的报告,同学们从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三个方面学习了沉积岩的特征,并根据野外实地观测总结沉积岩层中发育的层理与节理的区别,分析了考察区山地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及其类型。总体锻炼了学习的动手能力,培养了观察与分析能力,达到了研学目标。

4讨论

本文以武汉湿地生态保护融入自然教育的研学活动课例研究为例,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这也是新高考背景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学校拿出一整天时间给高二选地理的班级开展研学活动实属不易,首先,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要开始转变。其次,地理教师要有效解决地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的现状。最后,地理教师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同步校本教材的编写,加深对武汉市周边环境的认识,同时逐步完善高中地理自然教育体系,提升自然教育在高中阶段与各学科结合的落地生根。

从自然教育基地角度而言,武汉东湖仅是具备了基础条件,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形成针对具体研学内容的线路、场所。建议调动各方力量共建东湖自然教育大课堂;建立中小学东湖自然教育基地。将中小学自然教育课堂设在东湖,建立完善的东湖自然教育知识体系;挖掘并展示东湖自然资源信息宝库。建立东湖自然教育科普网站,全面完善东湖风景区沿绿道以及景区、景点、园区等公共空间对自然资源的标识、标志、展示,引进企业家资源着力开发系列文创和衍生产品、系列软件APP以及科技产品,将自然科普可视化、便利化、科技化。

参考文献

[1]叶海龙.以湿地生态为“舟”起航自然教育[J]. 世界环境,2013(5):18.

[2]张亚琼,曹盼,黄燕,等.自然教育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20(4):174178,183.

[3]袁欢.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4):9092.

[4]彭蕾,尹豪.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及场地设施需求[J].中国城市林业,2021(2):110114.

[5]戴志龙,占晓芬.融通教学培育地理实践力——以高中地理“植被”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20(22):4648.

(责任编辑:郑京津)

猜你喜欢
东湖研学植物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我爱东湖
快乐研学之旅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