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云岗 李方
摘要:由著名作曲家周成龙先生创作的《赶马》,采用了云南山歌之中的《放马山歌》音调作为旋律发展素材,旋律清新秀丽、优美动听,音乐轻松愉快、热情洋溢,表现出云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歌颂之情。该曲由著名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以精美的诠释和纯熟而精致的首演而闻名笛坛,并随着俞大师清脆嘹亮的笛声和清晰弹跳的吐音而香飘千里。本文运用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基本乐理、曲式分析和文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交叉学科之知识点,对这首脍炙人口的梆笛独奏曲《赶马》进行详尽的音乐研究和作品解析。
关键词:赶马 俞逊发 乐曲解析 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029-06
《赶马》这首曲子是由周成龙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门为俞逊发先生创作的梆笛独奏曲,与此曲同时创作的还有《挂红灯》,后来被收录到“牧歌——俞逊发竹笛独奏专辑”之中,由于俞逊发对该曲的精彩演奏,受到广大笛界朋友的一致好评,以后在他举办的各类竹笛演奏和讲学活动中,也经常会将《赶马》首列其中。1992年应香港宏光国乐团邀请赴香港演出,他清晰圆润、弹性十足的“吐音”技巧和甜美饱满的梆笛音色赢得了专家同行的一致赞誉。《赶马》乐曲采用了云南山歌之中的《放马山歌》音调作为旋律发展素材,音调清新秀丽、优美动听,音乐轻松愉快、热情洋溢,表现出云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此文运用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基本乐理、曲式分析和文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交叉学科之知識点,对这首脍炙人口的梆笛独奏曲《赶马》进行详尽的研究和作品解析,写一点学习心得和理解感悟。再次与国内笛子专业同行和笛子学者进行一定的研讨,以此缅怀俞逊发先生高深而博大的竹笛艺术,并使我国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一、《赶马》乐曲解析
《赶马》这首乐曲是周成龙先生专门为梆笛创作的一首清脆嘹亮、热烈欢快的独奏曲。乐曲仍然采用云南山歌的音乐素材,主要汲取了我国云南山歌之中的《放马山歌》音调作为旋律发展素材。原《放马山歌》的音调高亢明亮、田野味道十足,表现出西南劳动人民在田间放牧时所演唱的牧歌、田歌、秧歌、对歌的劳动生活场面。歌曲以“羽调式”较为多见,创作后的竹笛独奏《赶马》仍然尊重了民族民间音乐特点,运用了梆笛清脆明亮、饱满热情的音色和“三吐音”“双吐音”“连吐音”及“上下滑音”等演奏技巧,同时通过梆笛多种把位所表现出来的多种调性和多种音色,描绘出西南边陲勤劳而勇敢的民族在山间放牧、田野作业时那种欢腾热闹的场面,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情。整首曲子始终是以骏马奔跑时“马蹄叩击地面”的节奏作为线索贯穿前后。乐曲用F调梆笛、转换两个把位(前面是“全按作sol”,后面是“全按作re”)演奏,音乐的情绪十分热烈欢快。前后两段都是模仿骏马奔驰的景象,顾名思义“赶马”。整个场面描绘了在云南某一个地方的牧场上人们扬鞭策马,骏马奔腾而发出的马蹄哒哒的感觉。中间的一段旋律采用的是“紧打慢唱”的手法,竹笛吹奏出来的旋律很悠扬、辽阔,但是在节奏上,伴奏的音型是十分紧凑的,尤其是伴奏乐器当中的木鱼所演奏出来的音型就是马儿在奔跑时马蹄声的节奏,因此这首曲子与笔者之前提到的《云南山歌》在风格上是有一些接近的,属于相似的乐曲,从热烈欢快的程度来说这首曲子要比《云南山歌》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就有关细节问题做详细具体解析。
(一)乐曲结构解析
整首乐曲是一个带有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主题旋律是由“do”“re”“mi”“#fa”“so”“la”“si”构成的“民族六声清乐D羽调式”(加入偏音变宫“si”)。主要结构模式如下:
引子主题(自由辽阔、清澈透明、以“mi”和“la”作为两个乐句的骨干音,高低八度音区对比明显、竹笛以“打音”技巧演奏模仿“牛角号”的声音效果、“D羽调”)+A部主题(a段音乐,以“三吐”技巧为主,轻松欢快、骏马奔驰、D羽调+b段音乐,“双吐”与“单吐”的组合演奏、情绪更为热烈、“D羽调”+c段音乐,节奏宽松舒展、采用“紧打慢唱”的形式,音乐富有歌唱性+a1段音乐,再现a段音乐的主题、后半部分“加花变奏”、热情奔放、“D羽调”+c1段音乐,对c段音乐进行变化重复、后半部分转为“全按作re”的把位演奏、“D羽”转“G羽”、山歌对唱的田野风味)+B部主题(a段音乐,运用“双吐音”技巧、轻快跳跃、追逐打闹、“G羽调”+b段音乐,节奏宽广、紧打慢唱、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A角调”)+A1部主题(完全再现A部主题a段音乐的音调、音乐更为热烈欢快)+结束部主题(以长短交错的节奏音型出现、在长音“la”上,以紧打慢唱减弱的形式结束全曲)。
(二)引子主题乐曲解析
引子主题是一个自由辽阔的节奏,以“mi”和“la”作为主要骨干音,竹笛以清亮轻柔的音色,在以八分音符、二分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宽广辽阔的节奏音型,吹出高音“mi”(a2),并以高音“re”作为装饰性的音符,奏出一个舒展辽阔的乐句,仿佛牧民早晨起来吹起的牛角号。然后音区下行八度进行变化重复,竹笛以柔和暗淡的音色,仍然运用“前倚音”和“打音”相结合的技巧,演奏出一个与第一个乐句雷同的音调,音乐轻柔遥远,仿佛放牧者吹出的牛角号在山谷中回响的“回声”。整个引子部分,描写了西南边陲山岗和牧场早晨清晰秀丽的风景和宁静安详的牧民生活场景。
(三)A部主题乐曲解析
A部主题共有带有再现的三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以不同的旋律线条、音色特征和演奏技巧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不同的音乐画面。a段音乐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整齐而紧凑的“前八后十六”节奏音型,由F宫-A角-F宫组成的调性发展过程,并由“la”“do”“re”“mi”“so”五个骨干音组成的民族五声D羽调式,以“la-do-mi”三个骨干音作为分解和弦的形式产生出来的旋律线条,竹笛以清脆圆润的音色,运用“单吐音、三吐音”和“双吐音”的演奏技巧,奏出一个轻松欢快的音乐主题,表现出牧民赶着骏马牛羊奔赴山岗劳作和牧场放牧的热闹情景;竹笛连续的吐奏技巧为我们描绘出骏马奔腾发出的马蹄哒哒的感觉;b段音乐是对a段音乐的进一步变奏发展,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的长短交错的节奏音型,由D羽-F宫-D羽的调性发展过程,仍由“la”“do”“re”“mi”“so”五个骨干音组成的民族五声D羽调式,竹笛以清脆嘹亮的音色,运用“颗粒般”的“双吐”与“单吐”相结合对比演奏技巧,为我们展现出欢快热烈的音乐主题,仿佛牧场上骏马奔驰、牛羊成群的欢乐与祥和景象;c段音乐变为以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组成的松散宽广的节奏,仍然由“la”“do”“re”“mi”“so”五个骨干音组成的民族五声D羽调式,是对a段音乐的拓展变奏,竹笛和乐队之间以紧打慢唱的形式进行演奏;竹笛以轻柔暗淡的音色,运用“滑音、连吐音”和“打音”技巧演奏出一个优美如歌的音乐主题,仿佛牧民在山岗或者牧场上吟唱山歌;a1段音乐是对a段音乐的再现和补充,节奏又变得密集而紧凑,出现了高低起伏的旋律线条,仍由“la”“do”“re”“mi”“so”五个骨干音组成的民族五声D羽调式,竹笛再次以“三吐音”和“双吐音”相结合的技巧,运用热情饱满的音色奏出“颗粒状灵巧的吐音”,其弹性特点类似于打击乐的敲击之声,表现出牧民在牧场上载歌载舞、热烈欢腾的场面。c1段音乐是对c段音乐进行变化重复、节奏较为宽广,主要以全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前半部分仍以“全按作so”把位为主,音色较为柔和;后半部分上行四度转为“全按作re”的把位演奏,音色较为明亮,“D羽”转“G羽”,竹笛通过高音区清亮高亢的音色,在高音“re”(c3)和高音“mi”(d3)上连续出现,运用“上滑音、连吐音、下滑音”等演奏技巧,为我们展现出一段田野山歌风味的音乐主题,表现出牧民对自己的家乡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歌颂之情。
(四)B部主题乐曲解析
B部主题共有两个乐段,a段音乐是由连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紧张密集型的节奏音型,是对A部主题音乐的加花变奏,但是调性音高有所不同,由“D角-G羽-D角-G羽”的调性发展过程,由“la”“si”“do”“re”“mi”“so”六个骨干音组成的民族六声G羽调式(加入偏音变宫A),通过音程的跳进和音阶的级进构成的上下跳跃的旋律线条,竹笛以饱满浑厚的音色运用连续“双吐音”技巧,演奏出轻松愉快、欢欣鼓舞的音乐主题,描绘出牧民欢聚一堂、敲锣打鼓、歌舞升平的热烈场面,乐段中的以八度大跳为主的连续“双吐音”技巧,犹如锣鼓喧天、琴弦铮铮、欢声笑语的演出效果。b段音乐节奏再次变为舒展宽广,主要以全音符和二分附点音符为主,竹笛又转为“全按作so”的把位,旋律以“mi”作为一个重要的骨干音,然后发展为由“mi”“la”“si”“do”“re”“so”六个骨干音组成的“民族六声A角调式”,由“A角-D羽-A角-E变宫-A角”的调性发展过程,竹笛以清澈透明的音色运用“下滑音、连吐音、上滑音”和“打音”技巧与乐队以“紧打慢唱”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副民间对歌的场面,描绘出当地男男女女汇聚山头进行山歌对唱的场景,歌唱她们的牧场、歌唱她们的骏马牛羊、歌唱她们的幸福生活、畅想她们美好的未来。
(五)再现与结尾部分乐曲解析
再現部分,即A1部主题,是对A部主题a段音乐的再现,节奏又变为紧张而密集,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增强,竹笛在此运用了更为饱满热情的音色,以欢快跳跃、铿锵有力的“双吐音”技巧演奏,清晰灵巧的吐音伴随着乐队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更显示出《琵琶行》当中描绘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演奏效果,表现出牧民欢腾歌舞、鼓乐齐鸣的恢宏壮观场面。
结尾部分音乐回到了宁静平和的情绪之中,以二分音符和二全音符组成的平静辽阔的节奏音型,以中低音区“la”(d1)、“re”(g1)、“mi”(a1)三个音组成单纯而悠长的旋律线条,竹笛以轻柔委婉的音色、运用长音控制技术,在自由延长的“la”(d1)音中结束全曲,表现出天色已晚、夜幕已经降临,欢腾一天的牧民赶着自己心爱的骏马牛羊返回各自家中,生活回到了往日的安静与祥和。
二、《赶马》演奏要点研究
《赶马》被俞逊发先生演奏成精品以后,在竹笛界广为流传,很多笛界朋友一方面很喜欢欣赏俞逊发先生优美的笛声,另外一方面也想学习《赶马》这首乐曲,笔者也很留恋这个乐曲,并且当年还向恩师俞逊发先生多次请教过,在平日的学习和教学中积累了一点感悟和经验,也特意在此对该首乐曲在演奏技术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主观认识、学习方法和演奏见解撰文写出,供大家参考。
(一)练习好《赶马》乐曲中的“吐音”技巧
《赶马》这首乐曲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是他那种很灵巧的、清晰的、很有弹性的“吐奏”。这个“吐奏”是一般人很难比上的,它的颗粒状、它的弹性、它的清晰度、它的那个韵味儿真的是让人陶醉。所以,我们讲第一点就是要练好《赶马》的“吐音”灵巧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圆润度。如何练习好《赶马》乐曲中的“吐奏”技术,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把里边的音符吹清楚、吐清楚,也就是说手指和舌头的动作要配合到一起,要在一个“点”上出来,无论是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或者是四个十六分音符,无论是“单吐”“双吐”“三吐”或者是“连吐”这样的技巧,都要讲究把音符吹得清楚。其次是怎么样才能使演奏的音符富有弹性?首先是要把每一个音的音符在原来本身的时值基础上再进一步缩短,当然这个缩短是要在尊重节拍和节奏准确度的前提下,要把每一个音符吐得很短,主要运用舌尖的一个部位和舌尖的一些力量,很轻、很短的;再借助俞逊发老师在《琅琊神韵》当中讲到过的“弹吐”技巧,利用口腔的弹性,口腔和嘴唇的配合,再加上舌头吐,让这个吐奏出来的音符音色上有一定的立体感,利用口腔、舌头、口型,再加上音色的控制,出来的这种音弹性会好一点;另外一个就是舌头在吐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手指开与合也要有弹性,那么,口腔、舌头、嘴唇吹出来的弹性,结合手指的按指和抬指本身弹出来手指上的弹性,就会演奏出这种更有弹性的“吐奏”。还有一个就是在吹奏“单吐音”和“三吐音”时,我们尤其是要在节拍重音和节奏重音的音头上,借助一些手指技巧,比如借助手指上的“打音”技巧和手指上的“叠音”技巧,也会让人听起来有清澈透明、清晰无比、弹性十足的感觉,这是笔者认为《赶马》乐曲中首先要掌握的。同样是吐奏,为什么俞逊发老师把吐音吹得那么好?同样是吐奏,有的人也想把吐奏吹得很清晰,可是舌头和手指的动作配合到一起为什么就不好听?笔者认为就是以下的几个原因:有的人可能把音吹的得太长了,有的人可能手上没有弹性,有的人只用舌头的“吐”字没有借助口腔的力量,有的人只用口腔和舌头没有借助嘴唇的力量,如果把这几个环节都全部把握好,再加上手指的一些技巧,这样一来的话,乐曲《赶马》中的吐奏就很好听了。最后再补充一点,要想把《赶马》乐曲中“吐奏”吹出来很有弹性、很有清晰度、很好听、很欢快,还要注意一定要吹出那种圆润的、富有立体感的音色,这就要靠我们平时多练基本功,比如气息气流的控制、口型的控制等各个环节。
(二)要练习好梆笛在《赶马》每一个乐段中运用的各种音色
《赶马》这首乐曲刚开始是一段很欢快的小快板,它主要由前八后十六的“跑马”节奏为主,这一段以“三吐音”和“双吐音”为主要演奏技巧的时候,笔者认为竹笛的音色一定要吹得饱满圆润、靓丽。当然在《赶马》乐曲中还有引子部分(自由的,缓慢的)和这个乐曲中一段带有自由的、华彩的散板部分,这两个部分竹笛的音色就不一样了。同样是梆笛,我们尽量把梆笛的音色吹得柔和、舒缓、松弛、柔情,这就相当于我们在演奏《收割》慢板音乐的时候,也是用梆笛吹出来一种很柔和、松弛的像曲笛一样的音色,那么在《赶马》当中有这样的舒缓的、自由的、悠长乐段的时候,我们要利用自身的控制能力,通过口腔扩大、风门扩大,气流角度变小、气流速度变慢、力度变弱等几个环节练习,使音色逐渐柔和起来,就能把梆笛吹得像曲笛一样具有柔和舒缓的那种音色。在《赶马》很激烈的连续吐奏或者高音区特别多的高潮部分乐段当中,我们又吹出梆笛清脆嘹亮、清澈透明的那种音色,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也要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这样才能把梆笛吹出饱满的、热情的、清澈的、透明的、嘹亮的、高亢的音色效果,主要就是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气流的速度要快、风门要小、力度要强、口腔要缩小、气流的角度要增大,如果能够做到这几个环节的话,梆笛清脆、靓丽、饱满热情、欢快、明亮的音色也就能吹出来了。
(三)要把握好云南汉族山歌的音乐特征
《赶马》这首乐曲来自于云南省汉族地方的《放马山歌》,山歌在我们的印象中,它就是一个除了劳动号子和小调以外的山野歌曲,主要出现在山岗、草原、牧场、田间等地广人稀的地方,主要是老百姓在山上放牧的时候所演唱的歌曲,所以他的音乐带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和原野风味,它的音乐一定要是一种豪放型、嘹亮型、清澈透明型的,尤其是在放牧时候演唱的歌曲往往和放牧这种特点、特色联系起来,比如说它里边有“吆-”“唩-”呐喊的声音、吆喝牲口的声音、有喊马的声音、有马叫的声音、也有人们唱山歌的声音、人喊的声音和大自然刮风、下雨、流水等等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各种大自然的田园田野当中的一些不同声音的效果,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山野风格;另外一个在放牧的时候,也有一种放牧骑马的感觉,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云南汉族山歌的那种音乐特征,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在吹《赶马》乐曲时,就能够把竹笛吹得像唱山歌一样的,达到一种清脆嘹亮的山野风格,很地道的、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那一种民间的田园风格和农民生活、牧民的生活气息。我们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技巧、我们竹笛的音色、我们竹笛对《赶马》中强弱对比的处理、速度快慢的把控、音色的控制等各个环节,才能表现出《赶马》乐曲中这种浓郁的山歌特色。
(四)要练好和用好《赶马》乐曲中的“滑音”技巧
在乐曲中的引子部分和自由节奏散板部分以及快板的一些地方,都分别应用了“上滑音”和“下滑音”,在云南风格《赶马》这种欢快的、喜悦的这个曲子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每一个段落中的“滑音”技巧的演奏要点。如果是在引子部分和中间一段自由节奏部分,比较松散的、舒缓的,那么我们吹“滑音”时,首先要把音色吹得柔和一点,手指滑动的幅度要小,但是花费的时间相对要长一点,有两个音之间的连贯性滑奏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吐奏也要轻一点,一定要控制好手指在滑奏过程中前后两个音之间的滑行动作。食指很重要,在滑之前首先要把音色吹的虚弱一点、音量小一点、手指抬的低一点;在快板乐段“滑音”要划得快一些,滑音技巧主要是在“全按作so”把位“do”“la”之间的“上滑”或“下滑”,一定要控制好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两个手指的平衡性,在“全按作re”里面“do”“la”之间的“滑音”运用到半孔,就是左手食指按半孔。如果是“上滑音”,從左手无名指到左手食指的音符长短时值我们一定要拿捏好;还有一个牵涉到半孔的时候,就是音准问题,那么我们在“la”-“do”“上滑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要把它吹高了,“la”-“do”“下滑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起吹“do”时不要把半孔的“do”吹低了,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音准问题。在“全按作so”之中还有用到一个“re”-“mi”的“上滑音”,注意先把“re”吹出来,然后左手的中指慢慢的“抹开”,由右向左、由下向上方向斜线进行,产生一种很柔和、圆滑、连贯效果,粘挂的声音;还有在“全按作so”的把位中,用到“so”和“mi”交叉指法问题,演奏起来不是很方便,我们更要注意“so”这个音我们“六孔全按so”的指法,我们要拿捏好“so”的时值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也要拿捏好“so”的力度,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在“全按作re”里面也用到“so”和“mi”这两个音,运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同时上下滑动,同样是也要拿捏好它的时间;“上滑音”的时候,第二孔和第三孔慢慢地抹;“下滑音”的时候,两个手指成弧线,慢慢地把第二孔和第三孔同时逐渐关闭。所以在“全按作re”或“全按作so”的把位中常用到的滑音技巧主要有“do”-“la”的“下滑音”和“la”-“do”的“上滑音”,“re”-“mi”的“上滑音”和“so”-“mi”的“下滑音”等演奏技巧,我们都要注意音的时值、力度、手指运行的方向,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和云南地方山歌风格特征。
三、音像资料讲解与完整乐谱推介
俞逊发先生演奏的《赶马》音像材料,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的“牧歌”中,或在网上搜索俞逊发竹笛《赶马》字样即可获取。由上海民族乐团伴奏、曲春泉指挥、俞逊发独奏的《赶马》录音,声音十分干净,俞逊发清脆嘹亮的笛子音色和欢快洒脱的演奏风格肯定能够吸引住所有的观众。俞逊发先生演奏《赶马》的完整乐谱请参照以下书目:1.《中国笛曲荟萃》第438-442页,上海音乐出版社编,由俞逊发先生做书序的,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2.《中国竹笛考级曲集》第120-123页,上海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编,俞逊发先生的高足唐俊乔女士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均有《赶马》完整而准确的乐谱资料,且乐谱印制清晰、技巧标记鲜明准确,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书店和各地新华书店订购即可。
四、结语
总之,《赶马》这首由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周成龙先生在80年代采用云南汉族地区民歌的音乐素材、专门为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而创作的精品笛子独奏曲,由俞逊发先生首演成功,而且他在以后自己的多张演奏专辑和音乐会中,也经常演奏这首曲子。俞逊发先生以醇厚、甘甜、圆润的音色和灵巧的“吐音”技艺及精美的诠释赢得了中国竹笛界的好评,也成为他演奏过的竹笛作品中的精品曲目。本文作者在聆听其美妙动听的笛乐同时,通过个人的研究与分析感悟,对其音乐的形态方面进行专业细致地解析,并研究其演奏技术之要点,以此使该曲能够被专业人士所重视、更能使广大观众所青睐,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俞逊发先生的笛子艺术,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潜心研究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毛云岗.俞逊发笛子名曲演奏艺术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国笛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3]唐俊乔.中国竹笛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毛云岗.谈“气流速度”在笛子演奏中的重要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5]毛云岗.论笛子演奏中的“沉”与“净”[J].人民音乐,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