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1-01-13 06:13邵宇罗雪倩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邵宇 罗雪倩

〔摘要〕 互联网是我国公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承载着建设公众精神家园的使命。公众参与、文化和谐和建立共同价值观是网络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网络治理还存在着治理理念缺乏创新、治理手段倚重技术、舆情风险研判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尊重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应发挥网络沟通社会的桥梁作用,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完善网络治理规则,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不断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 网络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舆情风险;主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2-007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1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而言,互联网建设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网络快速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就是网络治理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网络治理,实现网络治理现代化。

一、网络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 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  〔2 〕。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态势依然保持强劲,参与主体、参与层次和参与内容都有着愈加丰富活跃的表现。在参与主体上,手机价格低廉化和手机软件操作“傻瓜化”吸纳了数量庞大的网民,以拼多多、抖音为代表的“市场下沉”互联网产品是“网络下沉”的具体体现。在参与层次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也纷纷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加入到这场数字化的浪潮中来,这一参与方式将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拓宽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和群体的互动以及权利与权力的互动。在参与内容上,随着互动层次从私人领域延伸到公共领域,网民谈论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日常聊天,而是更多地加入到公共问题的讨论中来,并热衷于对社会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形成了个人对公共领域事实上的监督,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带来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回顾网络治理的发展历程,自1994年我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信息产业部与公安部就成为继国务院之后率先介入互联网管理的政府部门  〔3 〕。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我国政府尤其重视对网络传播内容的管理。进入新时代,网络的使用呈现出大众化趋势,信息源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利已交到了普通大众手中,信息互动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对一些社会问题也在研讨,信息快速从私人领域流入公共领域,同时,这些得到强化的信息可以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也进一步推动着政府网络治理的重点由媒体转向媒体与个人并重。随着我国网络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视听领域和文学领域,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网络自然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平台。在这个阶段,政府以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将文化建设作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通过如“阳光工程”“绿坝工程”“剑网行动”等集中整治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低俗信息和有害信息。比起早期的传统网络管理,如今的网络治理在治理技术上更先进,政策覆盖上更完备,治理能力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毋庸置疑,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拓宽公众表达渠道的同时,也降低了传播的门槛,如公众长期面对海量的信息,在网络的助推下很容易形成网络热点和突发网络舆情,构成潜在的社会风险。如今互联网已然成为现实社会的镜面空间,网络里的公众因暂时脱离现实而更少克制自己,表达更为迅速和直白。这在有些社会问题暴露的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清晰的观察视野。为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进一步推动网络治理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的论述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最重要的维度之一。这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也是网络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网络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也要把握网络治理价值取向的时代性、聚焦性和多样性。

(一)推动公众积极参与

截至2015年,各地区、各部门开设政府网站超八万个,但九成以上的网站功能发挥并不理想。针对许多政府网站存在“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积极开展“瘦身行动”,到2020年底,全国政府网站数量为14 463个,较五年前缩减了83%。另外,政府部门也开通了微博账号,微博平台比起官方网页有更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有利于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当公众通过网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时,政府可对其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对困难及时解决,对不了解的内容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以搭建起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制度化桥梁,使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由此可见,网络平台的重点在于建立渠道后坐实“沟通”之名,“可以表达”“会被听见”“会被回应”则是判断有效沟通的三条基本度量。政府在保障公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平台观察并分析或现或隐的利益诉求,并予以及时且真诚的回应,如此,有利于营造公众网络参与的氛围,缓和了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提高了网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二)促进文化和谐共存

我国政府作为社会价值的重要引领者,文化建设在网络治理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主体应该具有的积极价值取向,对互联网的文化治理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作为互联网的特点,在给网民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也对网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任何形式的文化,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其中一些文化对人们的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甚至自我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部分个体难以形成表里如一、逻辑自洽的价值观,最终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矛盾。由此而言,网络文化和谐共存与网民精神健康息息相关,这同时为政府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带来了契机。比起传统的思政教育,一些虚拟的政治文化产品,更容易获得广大网民的认同。这对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传播主流价值的正能量,引导网络文化走向和谐,保护公众精神免于挫伤,释放公众精神动力  〔4 〕,实现政府网络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共同价值观

建立共同价值观之于文化和谐,并不是平行维度上的价值取向。简单来说,文化和谐是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的。与很多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和变迁相似,共同价值观的提法首先出现在企业领域。企业成员分享统一价值理念,以此培育组织的核心与灵魂,这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对组织成员起着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的作用。对于我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说,共同价值观便是社会全体成员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基石,是政府有效治理、长期治理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同心圆”理念是对这一价值观取向的形象表达。网络治理现代化有利于政府走网上群众路线,加强社会回应性,积极推进社会共识的凝聚,形成以线上线下同心戮力的“同心圆”,携手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共同价值并非价值的同一化,而是在承认彼此差异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良性沟通实现共存的。

三、网络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网络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运用科技管理的手段也日益成熟,但对网络的本质特征和运作逻辑的认知仍需不断深化。网络治理理念缺乏创新、治理偏重于技术手段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网络治理现代化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我国舆论管理的目标比较单一  〔5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传媒大众化、信息传播即时化和互动化等特征对党和政府的媒体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6 〕。一段时间以来,受传统管制思维的影响,在网络治理方面主要采用以行政方式为主的管理方式,强制有余而疏导不足,网络治理的效果打了折扣。加之部分网络管理者法治思维能力缺乏,对网络治理的主体与客体、自由与秩序、权利与义务等基本法权关系认识不到位,在行政系统内部极易引起管理职能的交叉冲突。总之,面对当前公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实际需求,政府现有的网络治理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治理环境的变化,网络管理理念创新的不足和法治思维素养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网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二)网络治理偏重于技术手段

20世纪末信息产业部和公安部介入互联网管理是促成技术手段强势的治理起点,对之后的互联网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公众参与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讨论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社会动力。网络治理的典型技术包括网络实名制、图文审查技术等。对技术的偏爱既是治理认知和实践的缺陷,也是治理过程必经的发展阶段。从价值的二重性来看,目前网络治理的技术理性得到了渐进式强化,但缺少有关技术价值面向与功能属性的考量。人民利益是网络技术的唯一价值面向,技术的使用应当尊重民众的多元诉求,要防止技术治理异化为技治主义。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运用网络技术时,没有遵循技术本身的运行机制和原理,一方面可能在正常管理中不自觉地损害了公众的信息权益,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主观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运用技术手段阻碍了信息的正常传播,有违网络技术本身的中立功能属性。

(三)舆情风险研判能力不足

在风险生成的过程中,制度情境、文化情境、社会情境和经济情境等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公众面对利益取舍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潜在的社会风险,此时,个别民众可能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表达。面对此状,政府如何在有限的决策时间和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感知潜在风险,抓住网络舆情风险的关键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是对管理者研判能力的考验。实践中,个别地方政府凭借固有的传统思维,对舆情发展初期的言论只进行简单的强制式管理,表面上从源头阻断了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并未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为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在舆情发展中期,部分管理者只将舆情当作一个独立的突发事件来看待,没有结合现有实际全面审视舆情产生的社会矛盾根源,对舆情性质的研判产生了偏差。其采取的措施不但没有实现对舆情压力的有效疏导,反而导致次生舆情事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网络治理的压力。

(四)消極的网络亚文化渗透有所表现

网络亚文化是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边缘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够被网络主流文化所接纳,成为网络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会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关于网络亚文化“疏离倾向”的公众调查》研究发现,在互联网中对个人身份认同、关系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的受访者都有突出的获得感,在伦理道德、社会观点、政治态度和网络消费四个方面表现出越轨性。同时,有些西方国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对我国网络空间进行渗透。此类价值观引导各种消极的网络亚文化形态,通过网络文化、网络社交平台、网络舆论等进行渗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有些消极的亚文化扰乱网民原有的政治价值观念,模糊了判断大是大非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标准,对我国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解构。

四、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8 〕。 在我国,政府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网络治理现代化必须依托于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一)发挥网络沟通社会的桥梁作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沟通工具,开放、融合与互动是它突出的特点,其正面社会效应的发挥得益于这些特点优势。同样,政府对网络的有效治理,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尊重网络的这些特点,尊重网民对信息的知情权。网民是否能接触到信息,实际接受的信息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其知情权的具体所指。当同样的互动逻辑出现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时,也会影响到公众的表达。所以,面对公众参与的高涨热情,政府治理角色要从管理者、监管者向谈判者和合作者转变,引导公众健康有序地进行网络参与,保障网络渠道的畅通,因势利导地积极营造线上开放、融合、互动的讨论氛围。网络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力,可以让公众有效地表达利益诉求,有利于政府发现问题,回应公众,积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线上线下融合,政府与社会有效协同。目前,网络监督成为一种新的监督方式,公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技术,对公共权力进行更为全面的监督,进一步促进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有学者指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网络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热点多、公众关切多,需要解疑释惑的事情多。面对这样的网络治理环境,政府虽然加强情景感知也许能避免一些冲突,但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作出干预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以大数据为基石的互联网管理手段,在全社会搭建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延伸了政府的“感官”,为政府感知风险、捕捉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介入事实明确或者具有澄清义务的事件,是预警机制的主要响应范围。对网络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可以这样理解:它不会被称为公共危机,公众不会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政府,但当人们讨论时,有时会形成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产生压力。政府对此类事件进行介入干预,不是为了弥补错误或撇清责任关系,而是对社会负面情绪进行疏通。政府与公众应加强互动和沟通,形成利益共享、合作信任的治理局面。政府要加快摆脱传统管理时期的网络治理理念,转变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网络治理的现实问题为基点,尊重网络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网络治理的重要论述,如坚持党对网络治理的领导,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网络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网络治理理念要紧扣时代主题, 推进网络治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应完善舆情风险研判系统,利用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来加强部门协同,降低舆情风险。政府必须回应网络舆情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社会矛盾的预判力和干预力,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三)完善网络治理规则

文化的生命力因为认同才有存续的可能,文化的价值因为规则化才具备规范的能力。互联网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价值领域,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监管技术系统,更需要一套治理价值获得普遍认同的制度规则。提高网络治理规则制度的有效性,除了要通过技术对社会实施广泛的影响外,重点还在于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在政策认知上的互动,制定出一套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法律尊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术使用说明”,从而为网络的健康发展提供长久的法律保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遵守法律明确的权利与义务,要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依法治网,加快推进网络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四)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固确立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若将价值观视作河流,则主流价值是这条河流的主干,亚文化是河流的分支,整条河流全域便是社会价值观的全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各种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存,使得我国网络主流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国政府要推动网络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发挥主流文化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加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互动,促成价值观“河流全域”的和谐共荣。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一定程度上就会增加亚文化潜在的越轨倾向。网络主流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激发网络正能量,达到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9 〕因此,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巩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和安全。

总之,网络社会崛起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必然经历的社会现象,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化生活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党和政府在网络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要充分發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保护公众的共同精神家园,不断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进一步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进程。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s://tech.ifeng.com/c/83WmyZf9lC9.

〔3〕马费成,李小宇.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主体结构与演化研究〔J〕.情报学报,2014(05):452-464.

〔4〕张 宁.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的情绪管理〔J〕.国际公关,2017(04):91-92.

〔5〕刘伯高.新媒体条件下党管媒体的环境适应性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39-144.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3.

〔7〕侯光辉,王元地.“邻避风险链”:邻避危机演化的一个风险解释框架〔J〕.公共行政评论,2015(01):4-28.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2016-10-10(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责任编辑 李 雯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