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丹凤
家家户户皆有门,为何有些门是这样,有些门又是那样?如何
从门中看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门里门外的物件,到底有何寓意?
百里奚,五羊皮,临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富贵兮忘我为。
—明代《西麓堂琴统·扊扅歌》
这首琴曲《扊扅歌》传说出自春秋时期名大夫百里奚的妻子。百里奚曾一度沦为奴隶,与妻子别离时,家中无米无柴,妻子只能杀掉唯一一只用来下蛋的母鸡,以门闩代柴烧。后来,百里奚在秦国被重用。飛黄腾达的百里奚在府中大宴宾客,所赁女佣自言懂音律,于厅堂援琴而歌,即《扊扅歌》。女佣自诉为百里奚的妻子。百里奚也认出她来,并与她相认,两人还为夫妇。后世之人常以“扊扅”称糟糠之妻,其由概出自此。
所谓扊扅(yǎn yí),实指门闩。从《扊扅歌》可知,古时门闩可作柴烧,乃木制无疑。从“炊扊扅”可看出,百里奚当时的穷困之境。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人要穿衣服,住宅要有门,大门是住宅的“脸面”,从小了说,可御寒防盗;往大了说,能影响家宅乃至家人运势。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将门的重要构件—门闩烧掉呢?
古代也有小区
在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区域被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住宅小区,这些小区四周大多建有围墙或栅栏,仅留几道门供居民出入。除了自家安装防盗门之外,有些管理严格的小区,不仅有小区门,还有楼单元门,门禁颇多。小区公共事务则由物业公司统一管理。总之,现代住宅区的设计和配置,安全是第一考量。
其实,中国古人也生活在相对封闭管理的区域里,只不过那时不叫“××区”,而叫“××闾”或“××里”,居民出入闾里之门则唤“闾门”或“里门”。《周礼·地官》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故闾里为二十五家。
《诗经·将仲子》云“无逾我里”,其意为,可以由里门而入,不要翻墙。可见,古代的闾里建有围墙。又《史记·万石君传》曰“入里门,趋至家”,由此可知,古代居民归家须先过里门,方能进家门,这与现代人的回家“程序”极为相似。现代小区有物业管理,古代闾里则有里门监一职,相当于守门卫。闾里的存在表明,中国人大杂居、小聚居的传统由来已久。
至东汉末年,曹操在规划邺城时推行城坊之制,闾里变成了坊。坊依然建有围墙,开坊门以通出入。较大的坊,可四面各开一门,坊内辟十字街,通达各门。较小的坊则只开东西坊门。总之,古代闾里、城坊之设置,与现代小区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出宅入户,须过里门或坊门,时常还会遇市门。古代城中有市,市的出入口亦设门,即市门。市是货物聚散和买卖之地,人流量大,故市门是古代绝佳的信息发布和广播平台,相当于现代的信息公告栏。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取信于民,乃立三丈木于秦国都市南门,承诺任何人只要能将此木移至市北门,则予其十金。又如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成书后,也曾于市门张榜,宣言谁若能更改一字,便赏千金。
于市门发布信息的传统演变至后世,就发展出“表闾”,即在闾门、坊门或市门前立表彰功德的刻石。之后,刻字与门合二为一,或为表彰而专立门,且此门不必具备门禁功能,这就是牌坊。最初的牌坊,多立两柱于街口,中间以额枋相连,额枋书坊名,有些牌坊额枋之上斗拱相叠,斗拱上覆以有檐有脊的瓦顶。宋以后,牌坊式样逐渐增多,且不限于一顶两柱,而是多顶多门,坊顶造型也随各代建筑风格的演变而变化。
“门脸”很重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直指唐朝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尖锐矛盾。诗中所谓朱门,指富贵人家。在古代,大门颜色和装饰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如红、黄两色的大门只有君主和高级大臣才能享有,即“人主宜黄,人臣宜朱”。
明代朝廷对官民宅邸之门有严格规定。据《明会典》记载,庶民所居房舍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那普通人家的大门是什么颜色?一般是黑色,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为黑漆大门。乔家虽有钱,但非官宦人家,其住宅规模再大也属民居,大门只能漆黑色。再如济南旧城民居,也是清一色的黑漆大门。当然,贫穷人家只安装得起不上漆的白板扉了。
然而,大门毕竟是住宅的“脸面”,若条件允许,谁都愿意装扮一番自家的门脸,这主要体现在大门构件的装饰性上。门钉就不用想了,那是皇宫和官宦人家才能使用的装饰,普通人也只能在城门中摸一摸。老百姓想装饰大门,一般都是在门簪、门槛、门环以及门闩和锁上做文章。
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突出于大门上槛,类似于妇女头上的发簪,不仅起固定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据史料记载,汉代已出现门簪,宋时居民常置两具,至明清时已变为四具。一般而言,两具门簪便可有效固定大门,后世门簪数量却有所增多,其数量的变化反映了门簪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转变。
门上有门簪,门下则有门槛。中国俗语说“门槛很高”,现在形容要求很高。实际上,中国古人造大门,普遍会建高高的门槛。越是富贵人家,越注重建高门槛。为何?门槛在古代也称门限,多为木包铁或铜皮,颜色与大门相同。门槛横伏于门口,划分出里外的界限。人们跨过门槛迈进去,退出来,故门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门正中则装有门环,说得通俗点,就是门拉手。门环可方便开拉门,叩环有声,可做敲门之用。在具有实用功能的门环上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即铺首,就变成兽面衔环,并具有了另一重意义—驱邪。清代黄生《字诂》云:“门户铺首,以铜为兽面衔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古代铺首造型,常见玄武、朱雀等四象以及虎、狮、螭等猛兽头状,如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青铜铺首,造型为虎头变形,双目圆睁,威气四射。
民间还有更简单的门环,不配铺首而成钹状,即门钹。这种门钹,周边呈圆形或八角形,中部隆起如球面,上带钮头圈子,外沿圈还会饰如意纹或蝙蝠图形等吉祥符号,样式简洁又不失装饰美。
门环也是用来锁门的,前提是得扣上一把锁。与门环一样,古人的门锁也体现辟邪之义。中国古锁里最具特色的样式是鱼形锁。唐末五代丁用晦的《芝田录》云:“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夜不瞑目,是鱼的生物特性,古人却取其形而制锁,其中立意与置铺首相同。当然,有些人家也会另配搭扣而非直接用门环挂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