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
摄影/丁燕
2020年的上海初冬寒风刺骨,一位15岁少年的举动,却温暖了许多人。
10月27日,63岁的王老伯参加完高中同学聚会后,陡然摔倒在街头不省人事,同行的老同学们赶忙扶他坐起,掐人中、拍背,但都无濟于事。
就在此时,格致中学高一(7)班盛晓涵同学挤进人群,蹲下来细心观察到老伯出现尿失禁。接着,他用手在王老伯鼻下试探,感觉呼吸已经变得微弱。有人猜测王老伯可能被食物噎住了,但盛晓涵根据所学急救知识,认为应该是心脏骤停。为了排除可能性,他先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做了拍挤压动作,见没有任何食物吐出,立刻依照自己的判断,将老人放成平卧姿势,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
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五六分钟时间里,盛晓涵一边对王老伯进行体外按压。同时,他还教会王老伯同伴同步做“鼻式人工呼吸”,经过一番努力,仅有微弱呼吸的王老伯,重新开始自主呼吸。经瑞金医院诊断,王老伯遭遇大面积心梗,整整昏迷了十天十夜才醒来,若非抢救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人们感叹,一个高中生是如何做到在紧急情况下临危不乱,准确施救的?盛晓涵这一举动并非偶然,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生命教育和急救培训,让他有了关键时刻勇救老人的底气。
2020年,疫情突袭,在上海市教委指导下,高中生“驻地军训”改为“送训进校”。从2020年9月14日起,东方绿舟选派150名教师教官前往全市各区,进行军训,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心肺复苏和救护包扎技能培训和考核。
事实证明,格致中学学生在东方绿舟进行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练习确实有效。而救人之后的盛晓涵,仍然在反思“技术性”的细节。“当时太紧张了。其实不远处有酒店,我应该赶紧让人去借一个AED设备来,说不定更有效。”可见,出手救人,相比较热心或书本知识,有经验的实践才是关键。
据上海市教委介绍,近年来,上海中小学校通过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活动、晨会等形式,开展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教育。侧面印证了上海孩子“上学”之后,除了读书、刷题、考试之外,学到、练过的本领还真不少。
而在12月19日,金山区朱泾镇,另一个“盛晓涵”也获得了关注。当天晚上,北圩新村一居民楼发生火灾时,情况紧急之下,朱泾二小的9岁男孩麻文博临危不乱,先是叫醒家人,接着挨家挨户地敲了邻居家的门,为消防员赢得了救援时间。经清点,此次火灾共疏散18人,救出2人,耗时仅20分钟。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说,上海将对学生的救护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到教育改革和未来取向的高度来看待。从幼儿园到大中小学分段普及紧急救护课程,将其列为高中军训的必备项目,意味着一大批学生都将有能力成为“盛晓涵”。这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