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密度对毛竹林下仿生栽培多花黄精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1-01-13 09:51刘红跃
林业勘察设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精出苗率株距

刘红跃

(福建省邵武市林业局,邵武 354000)

黄精是我国传统药材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其根状茎可入药,具有降三高、增加人体免疫力、抗炎抗肿瘤等作用。野生黄精喜阴湿环境,耐寒,不耐干旱,多生长在湿润荫蔽的林下。野生黄精难以满足现代制药的需求,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成为黄精生产的主要形式[1]。目前,黄精仿野生栽培模式较多,“黄精+农作物”、“黄精+果树”、“黄精+经济林”等林下栽培模式逐渐成熟。林下栽培黄精不仅能够增加林业经营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改善黄精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但是,随着黄精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配套栽培技术成为黄精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2]。合理密植是植物栽培的重要管理措施。大量研究表明,合理密植可以协调植物生长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改善植物的通风透光性,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并能缓解病虫害及倒伏等生理障碍的发生程度[4]。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植密度的研究较多[4,5],但对黄精栽培密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毛竹四季常绿,枝叶茂盛,对林下黄精的生长能有良好的遮阴效果。为此,试验在毛竹林下进行多花黄精仿生栽培,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1年生多花黄精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毛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地区多花黄精产业化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邵武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年降雨量的81%左右集中在3—9月,年均降雨量1 500~2 100 mm。冬短夏长,全年多雾,年均雾日117.6 d,年均日照时数1 738.7 h,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约300 d。主要土类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及少量山地草甸土、冲积土。补充上层毛竹林的基本情况

1.2 试验材料

试验采用多花黄精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各小区行距均采用30 cm。设置4个株距处理:T1株距15 cm;T2株距20 cm;T3株距25 cm;T4株距30 cm。试验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处理种植一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

试验于2018年11月10日开始。首先土壤深翻30 cm,伴随深翻施农家肥45 m3/hm2和三元复合肥450 kg/hm2做基肥。每隔30 cm开种植沟,沟深15 cm。选取大小均匀,带芽且健壮无病的多花黄精根茎作为种茎,将种茎芽眼向上栽培。栽后覆土,浇足出苗水,使土壤保持湿润以提高出苗率。定时检查出苗及其生长情况,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相同,水肥等田间管理与大田栽培管理措施相同。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019年3月15日开始出苗。分别于6月15日、7月15日、8月15日、9月15日、10月15日进行采样,即于出苗后的90 d、120 d、150 d、180 d、210 d时每个小区选择相邻10株,用米尺测量株高,游标卡尺测茎粗。10月15日,每个处理采集10个样品分成地下根茎和地上茎叶两部分,洗净植株上的泥土,105 ℃杀青,75 ℃变温烘干至恒重。用分析天平测茎叶及根茎干重,计算1年生多花黄精的根冠比。

根冠比=地下干重/地上干重

11月5日每小区取5 m2量测产量。洗净植株上的泥土后,105 ℃杀青,75 ℃变温烘干至恒重,称取根茎干重,并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DPSV 7.05及SPSS 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方差分析采用LSD法,用Excel 2003 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出苗率和倒伏率的影响

图1 不同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出苗率和倒伏率的影响

图2 不同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株高的影响

多花黄精的出苗率随着栽培株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表现为T3>T4>T2>T1。T3处理的出苗率最高,达到92.61%,比T1和T2处理增加了8.62%、5.00%,差异显著,但与T4相比差异不显著(图1,图中不同字母(a、b、c)表示95%水平显著性差异,下同)。

多花黄精的倒伏率随着栽培株距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表现为T1>T2>T3>T4,其中T1处理的倒伏率最高,达到9.40%,显著高于其它处理。T2、T3和T4处理的倒伏率分别达到8.51%、8.31%、8.30%,差异不显著。

可见,栽培密度影响多花黄精的出苗率和倒伏率,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多花黄精的出苗率,降低倒伏率,为高产营造群体结构。试验以T3处理效果最佳。

2.2 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株高的影响

多花黄精的株高随着生育期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出苗后90~120 d增加较为迅速,120~210 d呈缓慢增长趋势(图2)。出苗后90 d测得的多花黄精的株高随株距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表现为T4>T3>T2>T1;120~210 d测得多花黄精的株高随株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这是因为多花黄精生长前期植株较矮,相互之间影响较小,而后期植株相互争夺空间,造成密植条件下多花黄精的株高相对低密度栽培显著增加,并以T3处理的株高较高,在210 d时株高为16.52 cm。

从90~210 d多花黄精株高的增长量来看,T1处理的株高增加了97.83%、T2处理的株高增加了97.61%、T3处理的株高增加了104.20%、T4处理的株高增加了56.96%,以T3处理的增长量最大。

由此可见,合理密植能够显著增加多花黄精的株高,并以T3处理效果最佳。

2.3 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茎粗的影响

图3 不同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茎粗的影响

多花黄精的茎粗随着生育期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90~120 d幼苗茎粗增加显著,120~210 d茎粗增加放缓(图3)。90 d测得各处理多花黄精的茎粗随株距的增加差异不显著;120 d后各处理的茎粗差异逐渐显著。120~210 d测得多花黄精的茎粗随株距的增大而增加,其中T4处理茎粗最佳。这是因为多花黄精生长后期植株相互争夺空间和养分造成的。210 d时,T4处理茎粗2.81 cm,显著高于T1、T2和T3处理,分别增加了8.49%、6.04%、4.07%。

从90~210 d多花黄精茎粗的增长量来看,T1、T2、T3、T4处理茎粗分别增加13.10%、18.83%、17.39%、19.07%。T4处理茎粗生长量最大,T1处理茎粗生长量最小。

由此可见,合理密植能够显著增加多花黄精的茎粗,并以T4处理效果最佳。

2.4 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多花黄精干物质的积累随着栽培株距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表现为T3>T2>T4>T1(图1)。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以T3处理最高,达到6.04g/株,与T2处理和T4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比T1处理增加了15.71%,差异显著。T2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T1处理相比,虽略有增加,但达不到显著水平。多花黄精的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呈正相关,均随着栽培株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地下部分干重以T3和T4处理较重,与T2处理相比,地下干重增加不显著;与T1处理相比,地下干重增加了34.25%、33.19%,差异显著。T2处理的地下干重虽比T1处理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总干重以T3和T4处理最高,分别达到64.13g/株、63.37g/株,分别比T2处理增加了11.29%、9.96%,差异显著;比T1处理增加了32.25%、30.69%,差异显著;T2处理比T1处理增加了18.85%,差异显著。

随着栽培株距的增加,多花黄精的根冠比呈逐渐增加趋势,表现为T4>T3>T2>T1。T4处理与T3处理的根冠比差异不显著,但比T1处理增加了16.18%、21.26%,比T2处理增加了8.82%、13.57%,差异显著。T2与T1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

由此可见,适当增加株距可以增加多花黄精的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但随着株距的增加,多花黄精的总干重达到峰值后呈降低趋势。试验条件下以T3处理和T4处理较佳。

表1 不同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5 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

图4 不同栽培密度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

多花黄精的产量随着栽培株距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其中T3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28.94 kg/667m2,与T4处理相比,产量增加了8.67%,但差异不显著;与T1和T2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加了50.21%、28.10%,差异显著。T4处理的产量比T2处理增加了17.88%,但差异不显著;比T1处理增加了38.23%,差异显著。T2处理的产量比T1处理增加了17.27%,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多花黄精的产量,但是密度过大,会造成空间资源的不足而影响其产量,试验以T3处理效果最佳。

3 结论与讨论

种植密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改善作物群体通风透光性,改变栽培土壤环境,增加植株对资源的利用,具有提质增产的效果。种植密度密度过大,会因生长环境资源的相互竞争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6]。在试验条件下,合理密植能够增加多花黄精的株高和茎粗;种植密度过大,多花黄精植株茎粗变细,导致植株倒伏率增加,这与周秋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7]。在多花黄精种植密度较小时,密度增加使单株多花黄精的地下部分干重显著增加,但受群体的影响,产量并非最大。种植密度过大时,会增加群体干物质的积累量,但是单株干物质含量降低,产量下降。合理密度能够使作物最大限度利用环境资源,平衡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增加干物质积累,最终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试验条件下以T3处理效果最佳,即毛竹林下多花黄精仿野生栽培行距30 cm、株距25 cm,可显著增加多花黄精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多花黄精的产量,且对出苗率和抗倒伏能力影响不显著,适合多花黄精在毛竹林下的仿野生栽培生产。

猜你喜欢
黄精出苗率株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noleic Acid in Polygonati Rhizoma
黄精、滇黄精、多花黄精物候期差异化研究
提高玉米密植品种出苗率技术要点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不同基质对万寿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黄精新鲜药材的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