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凯,边 防,侯 宝,许 明,王冠博,刘琪岳,刘 墨
(京能集团 北京京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67)
近年,随着北京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冬季热负荷需求不断攀升。北京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对绿水蓝天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当前北京已基本完成供热的煤改气目标,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因有着清洁高效、供热负荷集中等特点,且处在城市核心热负荷区的独特区位优势,承担着城市供热的主要任务,供热季热负荷需求较高,也因此机组对电负荷要求也较大[1]。但是受华北电网供热季电网运行特点所限,电网调峰需求明显,全网整体用电负荷不高,因此无法保证机组高负荷运行,导致供热需求与电负荷需求形成矛盾。而且,随着清洁风电的消纳问题,更进一步压挤了火电机组的负荷空间,因此对供热机组热电解耦的要求,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2]。
目前国内外联合循环供热机组的供热改造技术方向,主要集中在凝、抽、背改造,低压切缸技术,低压转子光轴改造,高背压供热、大旁路技术等[3]。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都集中在联合循环中的汽机侧,而在燃机侧的相关技术改造因受国外设备厂商的限制,仍未涉及。因此,汽机背压方式供热,基本上已达到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大供热能力。
针对当前电网形势,北京各燃气电厂进入冬季供热期后,为保证城市供暖,具备条件的燃气机组基本上全部切至背压方式运行,此时机组供热比已达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大值,约为0.495左右。以一套SIEMENS 9F级二拖一联合循环机组为例,冬季二拖一背压方式下满负荷运行时,供热能力可达2 100 GJ/h,基本可满足供热要求[4]。但是,当机组处于部分负荷时,就无法满足热负荷需求,因此热力调度常需要启动效率较低、耗电率较高的尖峰燃气热水锅炉进行替代运行,并且启动时间较长,不能及时补充热量缺口,调节方式也不够灵活。
因此,针对北京目前的冬季供热形式,如何进一步提高背压工况下联合循环机组的供热比,提升热电解耦能力,便成了迫切的民生需求。并且这也是各联合循环热电机组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提质增效的关键挑战。
北京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配置一套SIEMENS 9F级二拖一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燃机为西门子9F(4)型;1台型号为LZC266-12.5/0.4/545/540供热蒸汽轮机;余热锅炉为无锡华光生产的三压、无补燃、带尾部烟气余热回收、一次再热、自然循环锅炉。
机组二拖一分轴布置,两台余热锅炉产生的高、中、低压主蒸汽采用母管制,汇汽至母管后进入汽轮机做功;若机组进行单台燃机启停调峰或单台燃机检修时,也可转换为一台燃机+汽轮机的一拖一方式运行。
汽轮机为双缸双排汽、高中压合缸、无调节级、一级再热、无回热、中压缸排汽设一级调整抽汽、带低压补汽。汽机转子配置一台3S离合器,纯凝和抽凝方式运行时,3S离合器啮合。供暖季热负荷较高时,可将3S离合器脱开切除低压转子,汽机转为高中压缸背压方式运行。中压缸排汽和低压补汽全部用进入热网系统进行供热[4]。
图1 二拖一机组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液压间隙优化系统(Hydranlic Clearance Optimization,缩写为HCO)是通过液压控制系统调整燃气轮机转子的轴向位置,降低燃气轮机因轴向间隙大造成的能量损失的装置。
燃机HCO切换至主推力面位置时,转子向压气机进气口方向移动,透平叶顶与气缸间隙减小,透平效率的增加;而压气机叶顶与气缸间隙增大,压气机效率降低。但是燃机透平增加的效率要大于压气机损失的效率,因此机组净效率升高[5]。
如图2 HCO原理图所示,由于燃气轮机设计的特点,压气机流道的锥度α1远小于燃气透平流道的锥度α2,当转子沿压气机进口方向轴向位移ΔX时,燃气透平的间隙减小量dy2远大于压气机的间隙增加量dy1,因此燃气透平增加的功率要大于压气机损失的功率,即
dy2=Δx·tan(α2)
(1)
dy1=Δx·tan(α1)
(2)
图2 HCO系统原理图
根据实际运行参数显示,SIEMENS F(4)型燃机在主推力面运行时燃机功率可提升约3~5 MW,效率提高0.3%[6]。
2.2.1 指标分析
(1)联合循环机组供热比计算公式如下[7]
热电比=Q/(Q+S×36)
(3)
Q—供热量
S—发电量
(2)供热量计算公式如下
Q=Q1+Q2
(4)
Q1—烟气余热回收供热量
Q2—汽机排汽供热量
(3)机组总负荷P,计算公式如下
P=2×P1+P2
(5)
P1—燃机负荷
P2—汽机负荷
由公式(3)可以看出:相同电负荷前提下,供热比越高,供热量越大,供热能力越强。
由公式(4)总供热量受烟气余热回收供热量和汽机排汽供热量影响,汽机负荷占比越高,总供热量越大。
由公式(5)可看出,总负荷相同情况下,若提升联合循环机组中汽机负荷(P2)占比,须降低燃机负荷(P1)占比。
2.2.2 技术原理
HCO主、辅推力面切换前后T-S图,如图3。
图3 HCO主、辅推力面切换前后T-S图
机组冬季供热期处于背压工况运行时,将燃机HCO系统切换至辅推力面运行,会导致燃机透平运行效率降低;如T-S图所示,布雷登循环4点升至4'点,燃机出力下降。同时,由于透平侧叶片顶部和气缸之间的间隙增大漏气量增加,使燃机排气温度升高,Q1烟气余热回收供热量增加,机组供热比增大。
机组接受电网负荷指令P相同情况下,为维持总负荷恒定,燃机需增加燃气流量弥补负荷损失,耗气量增加后进入余热锅炉的烟气量也随之增加,余热锅炉产汽量也将提升。如图3所示,朗肯循环7'点升至7'点汽机负荷P2占比增加。由于汽机处于背压工况运行,中压缸排汽热量完全被热网回收用于供热,蒸汽量提升必然也会使Q2汽机排汽供热量增加,机组供热比增大。
因此SIEMENS 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背压方式运行时,通过将燃机HCO系统切至辅推力面运行,可增加机组供热比,提升机组热电解耦能力。
2.2.3 热力性能计算
(1)燃机HCO切至辅推面后,该型号燃机实际负荷损失约3 MW,共损失6 MW。联合循环机组中汽机占比约1/3[8],因此汽机负荷升高约2 MW;机组二拖一背压工况下,实际热电比约为4.5,设定Q2汽机排汽供热量增量为Q'2,计算公式为
Q'2=2×供热比×3.6=32.4 GJ/h
(6)
(2)为维持总负荷不变,两台燃机切至辅推面后需各涨负荷2 MW。通过历史切换曲线可知,冬季燃机由主推面切至辅推面后,排气温度由560 ℃升至570 ℃,因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因此排烟温度维持60 ℃恒定。设定辅推面Q1烟气余热回收供热量为Q'1由热力学第二定律Q=C×M×▽T可知
Q'1/Q=▽T'/▽T=1.02
(7)
该厂满负荷时烟气回收供热量为260 GJ/h,因此Q1最大增量为
Q1max=(Q'1/Q1-1)×260 GJ/h=5.2 GJ/h
(8)
联合循环机组负荷调节范围50%~100%,因此Q1增量约为2.6~5.2 GJ/h。
由计算结果可知,供热增量主要以Q2汽机排汽供热量增量为主,新增总供热量Q'约为35~37.6 GJ/h。
2020年02月22日02:00,机组负荷450 MW,二拖一背压负荷下限运行。将#1、#2燃机HCO系统切至辅推力面运行,切换前后机组运行参数如曲线图所示,详细参数见表1。
表1 HCO切换前后参数对照表
实验数据表明:
机组二拖一背压运行,HCO切至辅推面后燃机排气温度增加10 ℃,燃机、汽机负荷各增长2 MW,天然气耗气量增加约350 m3,供热量增加30 GJ/h与性能计算值基本接近。
经过折算,两台燃机HCO切至辅推面运行后,联合循环机组综合气耗降低0.001 5 Nm3/kWh,供热比提升0.005 3,热电解耦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4 HCO主、辅推力面切换参数曲线图
机组二拖一背压运行,HCO切至辅推面后供热量增加30 GJ/h。按2019年供热季估算,机组利用小时不变,全年二拖一背压运行时间约1 350 h,每GJ盈利约60元,全年增加盈利为
盈利=60×30×1 350=243万元
通过理论计算及现场试验验证,SIEMENS 9F级二拖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背压方式运行时,将燃机HCO系统切至辅推力面运行,供热能力提升具体结论如下:
(1)全负荷区间可增加供热能力约30 GJ/h,供热比提升0.005,综合气耗降低0.001 5 Nm3/kWh。
(2)全年利用小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供热量约4万GJ,增加盈利约2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