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鸣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现代化初期,城市因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高,劳动力的集中性高以及市场发展程度高等因素,而成为工业化的主阵地,优先开始现代化进程,并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上明显高于农村。”[1]而作为城市快速发展的支撑,农村的现代化速度则明显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在当前特定环境影响下,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在2020年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真正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向着共同富裕更近了一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对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伟大贡献。在回顾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时,也不能忘记我国城乡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党和国家没有停下“三农”工作的脚步,继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农村能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努力追赶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农村农业持续健康成长。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是脱贫摘帽不应该是我们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乡村都具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和特色,不能以一种发展模式套用全国不同地区的乡村。不可全国上下都搞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比如在大部分山区就不适合进行机械化作业,这就要求各个地方依照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在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产品的供给水平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此相比,“人”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稍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把乡村的教育事业放在关键的位置上,使得农村人口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多下功夫,以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广大农民心中所期。“产业兴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和条件,“生态宜居”反映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具体体现,“治理有效”是要提升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生活富裕”则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现代化,也体现在农村的现代化,同时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也不是城乡两部分现代化机械地拼凑,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相互支撑发展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弥补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通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互动共享,一体推进国家的现代化体系。
当前,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时,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速是必要的,在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产业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追求高速的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产业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按照规律进行发展,想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例如发展后劲不足、只追求规模不注重质量等问题。乡村基础设施相较落后、人才缺乏,因此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先补上这一门课。相关部门要在技术、设备、人才等关键方面提供政策性支持、精准施策,提高产业发展中的短板,让乡村产业科学持续的发展下去。
第二,产业发展要让农民受益。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乡村产业发展要让广大农民受益。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决策之中,让农民感受到乡村产业发展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阶段,完善入股分红等制度,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实实在在获益、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第三,产业发展要久久为功。乡村产业发展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发力、不断发展的事业。为促进乡村振兴,必须要在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对于一些农村来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和产业链还不完善,因此导致市场竞争力表现弱。对于这些乡村,生产绿色高品质产品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后,第二步就要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不断完善相关产业链、推进深加工。第三步要将产业与电子商务、旅游和地方文化相融合。以不断的创新促进产业不断地发展,以打造出高水平的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当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今“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是战略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思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我国“三农”工作做出的战略性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党对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乡村发展不等于城镇化停滞,城乡融合、互相支持是城乡关系的主线,城乡之间要产生良性相动,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吸收乡村中的部分劳动力,城市也可以向乡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以及消费渠道。以此汇聚全社会之力助推农业发展,增加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其次是理论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走向和如何发展这个重大命题,体现了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实践导向与目标导向之间的相互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农”思想上重要的发展与创新,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对更高层次的目标和新的历史使命,对乡村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激活农业主体的发展潜力,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
最后是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农村的美丽和谐,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使得资本、技术和人才不断流向乡村,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解决广大农民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问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使得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树立起了整体意识,不仅要关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整体性,从各个方面促进乡村的繁荣和发展,使我国的乡村成为经济繁荣、环境美丽、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农村进入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激发乡村发展潜力,进一步拉近城乡发展间的距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性一步。我们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造福广大农民、繁荣农村、振兴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必将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也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乡村发展的中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进一步促进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