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崔金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学者从不同层面分析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互联网金融行业宏观管理人才分层培养需求方面,龚立群等基于OBE 理论提出为应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提出要培养精通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思维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1];莫媛提出了金融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的目标和路径,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分层培养模式框架[2]。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培养层面,袁雪等从“互联网+”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互联网+” 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现状,并探讨了校企合作构建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给出了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3];张幸等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视角,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4]。地区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方面,丰翔等以福建自贸区为背景,探讨如何建立适合新形势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申睿等以教育大数据为背景,提出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培养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为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6]。
由此可见,高校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仍然缺乏整体性的思维,没有以动态化、系统化的观点去追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未将创新创业和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工具的资金融通行为,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仍属于金融行为,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要掌握基本的金融运行规律,能够进行有效的金融分析、风险掌控、资金清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但互联网为媒体的金融行为比传统金融更加复杂化,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掌握互联网知识背景,有效的使用互联网工具处理金融业务,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金融知识,同时又要具有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属于能够同时理解互联网和金融两种思维逻辑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使得金融交易中信息的获取更为简单便捷,但同时也使交易双方不得不每天面对大量冗杂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筛选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能够客观的从繁杂的信息中抽离出有用的信息,进行正确的金融决策。因此,互联网金融需要信息分析及解读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同时,互联网金融中所有的金融交易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来操作,交易双方或多方无需承载主体即可进行资金交易,金融风险更为隐蔽,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配套的法律思维,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规避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进行的金融创新,因此演化出很多新的金融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互联网金融支付、互联网销售模式等全新的模式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人员需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不断的向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不仅要能够适应外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具有动手实践能力。
以“两创”为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提出新的挑战,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将授课知识点和人才需求对应分配,形成适应人才需求的全新的课程知识体系。现有本科教学的课程中存在知识点重叠但讲解过于宽泛的特点,导致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点的重叠,学生学习中对每部分知识的学习都不够深入的状况。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互联网金融为知识主线,以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形成全新的知识脉络,将传统的金融学知识,如银行、保险、金融市场、期权期货等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
首先,互联网金融理论课程的设定上,“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金融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型思维+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要求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最新金融知识的掌握,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新动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风险和法律相关知识都应该列入学生的学习范畴,如“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都应列入培养方案,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系统知识。
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情况随时灌输到课堂中,让学生随时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情况,并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水平,使“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充分实现全面化推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引导学生对于出现的经济现象进行独立分析,教师以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将最新金融知识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融合。
注重加强实训课程比例,增强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一是应根据行业需要调整实践课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应该增设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实践课程,将最新的内容融入到实践大纲的设置中,使学生能切实掌握一门可以操作的实践技能,毕业之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工作的需求。二是强化实践课程在整体学习中的比重。对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课程全部配套相应的实践环节,增设实验课程数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创新创业作为最终出发点,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未来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实践学习不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和脱离实际的实验室操作,具备未来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直接操作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方向,将“课程设计”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效融合,来设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上,应随着外部环境的需求调整学生的实践内容,将“大数据风险控制”、“互联网资产交易”等新兴的实践课程纳入到已有的金融实践课程中。
实行创新创业为出发点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外出学习和交流,以利于加深教师队伍对于行业的了解和认识,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发展企业导师,实行多元导师制。校内教师比较擅长理论教学,引入企业导师能够将加强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实践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互联网金融实践环节的培养应该不遗余力的为学生创建校外实习平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以学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外部社会环境的需求直接对接。加强校企共建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证券公司等实习基地的长期深入合作,即学校为实习基地长期提供实习就业人才,而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避免了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