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01-13 21:46朱芯瑜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区科技人才

◆朱芯瑜

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层逻辑。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滨海新区要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持续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深刻把握“双城”定位,倾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一、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滨海新区是传统工业集聚区,在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在新时代,要以大力发展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为基础,以发展重大重要项目为抓手,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为创新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 等核心技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

对于石油化工、粮油轻纺等传统产业,要注重发挥传统制造业支柱作用、国有企业主导作用,也要注重推动智能科技、互联网、大数据同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出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使传统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利用资源,降低产品能耗,提高产品重复使用率,资源回收再利用,推广绿色节能增效产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三)推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

推动泰达、临港、中新生态城和北疆等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成型,推动南港工业区、空港经济区等7 个循环经济产业区抓紧建成,加快绿色工业园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二、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十三五”期间,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工业占新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17.5%,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35.7%”。“十四五”规划期间,要让“1+3+4”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形成若干具有国家创新引领力的产业集群。

对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科技、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整合创新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也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新动能、催生新经济增长点。

(一)运用“互联网+”新模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运用“互联网+智能制造”、“互联网+党建”等新模式,推动多产业深度融合。对于先进科技产品,除了众所周知的飞腾CPU、银河麒麟、紫光云、天河一号、曙光星云等,前不久在以“智能新时代、赋能新发展、智构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滨海新区5 个开发区、15 个产业(人才)联盟和60 家区内优秀企业集体参展,以“智慧滨城展团”形式正式亮相。云度智慧党建、新松机器人、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观光车、带电作业机器人、无人送货车等智能科技产品,集中展示了美丽滨城产业融合的瞩目新成就。

(二)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3]新区按照“雏鹰—瞪羚—领军(培育)”梯度,加强综合扶持力度,给予企业各项资金、技术支持,打造企业品牌等竞争优势,着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截至2021年,新区拥有3900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0年新认定“雏鹰”、“瞪羚”、领军(培育)企业分别为1280 家、128 家和7 家[4],一批拿得出手的、名字响亮的、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科技企业小巨人已初具规模。

(三)提升企业家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勉励企业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4]。新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力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二次创业”精神,激励企业家守初心、铸匠心,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创造活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奋力开创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持续促进创新平台深度融合与集群建设

天津正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重要历史窗口期。按照“一基地三区”的定位,新区积极承接北京疏解项目,主动服务河北雄安新区建设。

(一)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为各教育、医疗、文化等机构提供多领域深度合作的机会。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落地新区,不断增强新区科技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落户新区,对相关就业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生活住房补贴支持,以培养高端人才助力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试验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载体,开展文化产业领域交流合作。

(二)推动功能疏解载体建设,加快科技创新资源转移

新区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业园、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石化产业基地和未来科技城等承接载体建设,不断促成新区的科技资源整合,人才的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与协同发展。

(三)抓好重大科技项目,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紧抓“一心一室四谷”重要集群建设——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海河实验室、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特色细胞谷,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四、继续坚持人才驱动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以人才为重要抓手,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5]

(一)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新区开放人才政策,加快聚集高端人才,“海河英才”、“鲲鹏计划”落户新政一经推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高精尖人才纷至沓来。未来五年,新区将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出“鲲鹏计划”2.0 版。

(二)发挥产业人才联盟作用,形成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等新优势

“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6]

前不久,天津智慧城市产业(人才)联盟、天津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天津供应链金融产业(人才)联盟在新区相继成立,吸引了全国多个省市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平台机构加入,通过以产引人,以人促产,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发挥信息共享优势和协调互补优势,形成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新优势;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搭建智慧城市、乡村振兴、供应链金融人才创新创业、培养培育、交流合作平台,引领和驱动创新发展新路径,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高效联动,激发企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发展要素、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三)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种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新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深化滨海新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考合一”考评机制,逐步建立奖惩并举机制,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宽松的容错环境,营造为敢干事者担当、为担当者担当的良好氛围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对人才爱得深、引得来、聚得起、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完善服务体系,解决人才来津后顾之忧

做好人才居住安置、户口迁移、医疗及保险、配偶调动、子女入园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人才全身心投入科研、大胆干事创业积极性和创造性。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塑造时代。滨海新区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立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达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要求,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经济结构上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传统重化工业优势再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添动能并行,持续推进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新区科技人才
人才云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雄安新区的期许
科技在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