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波
2019年8月,国家批复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时企业不到3000 家,截至2020年12月底,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设企业达1.7 万家,企业总数超2 万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区同期比重3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区同期比重27%以上,成为稳住外贸外资的重要阵地[1]。
2020年1至10月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3862 亿元,增长0.4%,累计增速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出口2122.8 亿元,进口1739.2 亿元,贸易顺差383.6 亿元[2]。广西外贸进出口的较快发展,自贸区企业作出了较大贡献。外贸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与其他国家文化上的差异,跨境贸易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跨文化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自贸企业的发展。
跨文化指的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风俗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工作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都对人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并形成差异[3]。
(一)文化维度差异。由于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较为密切,主要对比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维度差异。相比较而言,亚洲国家都比较重视权力的约束力,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集体观念与集体利益较强,比如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很重视权力的约束力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具有强有力的领导能力与决策能力,有利于企业员工形成合力,促进企业发展。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比较注重个体,面对这些国家的员工,企业内部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我国的员工自身约束力最强,可以给其他员工做表率,体现出自律的重要性。
(二)不了解跨文化能力内涵。通过对自贸区外贸企业员工的访谈得知,很多员工包括管理者对跨文化能力的概念不甚了解,但是当阐述清楚具体指向后,多数员工能理解其中含义,并且表示跨文化能力相当有限。在对外贸企业员工进行的跨文化敏感度调查后发现,半数员工不十分喜欢跨文化互动,即使互动也表现得不够自信,不知道该如何与外国客商进行沟通。虽然在调查中外贸企业员工认可应该尊重外国客商所在国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并不十分清楚对方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因此就难免会产生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外贸从业人员跨文化能力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具备较高跨文化能力与素养的外贸人才极为匮乏。他们承认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存在差异,但是具体表现的方式却不能详细列举出来,只是略知一二,也仅仅是从商务活动中得知的,自己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这种情况说明广西自贸区很多外贸企业员工跨文化能力相对较弱。
(三)语言沟通问题。由于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且不熟悉对方的文化内涵,所以一些员工难以觉察到外国人言语中的微妙意思。半数的员工英语水平较低,只会几句简单的对话。外贸企业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员工占比小,再加上中国人普遍的哑巴英语问题,口语交流时存在很大的障碍,这也是出现沟通问题的原因之一。外贸企业在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时多使用英文商务信函的交流方式,但是在这方面很多员工英语写作能力弱的问题更加突显,难以用英文或者诸如泰语、越南语等语言进行商务信函的交往。自贸区有一些企业是给香港、台湾企业做电子主板或者零部件代工工厂,然后产品由香港或台湾的企业组装出口,也有企业做一些进出口贸易。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能力的问题,一些企业将销售部设在沿海一线城市,聘请了英语非常娴熟的员工直接与海外客户洽谈。很多常年去海外跑业务的外贸企业员工英语并不流利,很难与海外客户随心所欲地直接用英语交流,只能靠翻译完成交流或者是与当地的华侨对接进行商务往来。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如果只能依靠第三方来进行转述,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不能十分准确地完成交际活动,也势必影响商贸洽谈的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管理问题。外贸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比较重视本国文化工作,工作伙伴有国外的员工,容易忽视异域文化,这种情况很可能造成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自贸区外贸企业普遍没有意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管理者和员工常用思维定式来假设外国工作伙伴的需求与交流模式,又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员工也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的跨文化能力的培训,以致于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容易造成本国员工与外籍员工之间的群体利益冲突,对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提高经营绩效与国际竞争力。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中提出,中国与东盟要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自贸区外贸企业应该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跨文化能力。
(一)企业重视,校企合作,提升员工跨文化能力。自贸区企业首先要重视提高跨文化能力,各企业管理者需要了解并学习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形成传导作用,促进带动内部员工有意识学习跨文化知识。其次,自贸区外贸企业应该依托地方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在线教育、在岗研修、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模式,这是快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跨文化能力的方法。广西高校可以联合校内外专家学者、政府领导、行业内专家等来进行讲座与指导。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开设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团队进行授课,对外贸从业人员进行跨文化能力提升培训。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不断搜集外贸企业员工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形成新的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对于国际商贸往来过程中出现跨文化问题较多的国家,还可以开设针对某一国家的相关课程。针对疫情等特殊时期,高校也可以自己或者聘请国外合作院校的老师开发微课、慕课等灵活的课程形式,让企业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国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交流禁忌、工作习惯等,授课灵活不占用过多的工作时间,同时又能让更多的外贸企业员工提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水平与能力。
(二)地方高校应着力完善外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广西高校可以根据广西自贸区外贸企业特点与实际需求来有针对性地联合培养外贸人才。开设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东南亚文化、欧美文化概况等适应当下形势的人文素养课程与相对应的实践课程,强化英语、泰语等多语种教学。学生往往在实践后才体会到自己学业与实践能力的不足,高校应多增加实习实践机会,能让学生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学生要熟悉业务谈判技巧,利用软件编辑、推销产品等专业技能,形成良性循环。高校也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英语、泰语、越南语等语种的外语沟通表达能力,成为能够熟练地进行外贸商务函电的写作,熟悉海外客户所在国家的风俗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同时,源源不断地为外贸企业输送掌握国际规则和商业惯例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人才,提高广西自贸区企业员工业务能力与跨文化能力。
广西自贸区的成立标志着广西对外开放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对于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具有重大意义。有调查显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困难就是文化差异。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都是因为忽略文化差异所导致的。[4]因此,对自贸区的外贸企业员工进行跨文化能力研究与提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政府、企业制定跨文化相关的政策,为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提供理论观点与材料支撑,助力广西自贸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