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 马云飞
就小学班主任而言,需要面对的往往都是烦琐小事,很多人认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足以影响到对班级的管理,因此对其不够重视。然而“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将这些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处理好,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体现出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将以下两方面的“小事”作为出发点。
小学生正处于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尝试的阶段,作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适时放手,锻炼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教师切不可事无巨细地为学生代劳,事事代劳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还会扼杀学生主动探究和创造的美好愿望。现实中有些班主任担心学生削铅笔危险,细心到连削铅笔这类的“小事”也全部包办了,将铅笔刀、剪子、订书器等尖锐的物品列入了危险品中,甚至将保洁间的工具也全部列入到“违禁品”的范围,一切劳动都由教师包办。这样的做法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专心学习的时间,但这样的行为不但牵扯了班主任的过多精力,也很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惰、骄纵等不良习惯。
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马不停蹄地为学生“打鱼”,而是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他们。真正恰当的做法是教师要适当放手,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引导其进行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如:我曾向学生征集亲手创作的手工作品,并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展示宣传。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也一同参与。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缝扣子、剪拉花、整理桌面、布置板报等小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经过一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步非常明显,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劳动。对于清理班级的卫生、整理桌椅、擦黑板等各种劳动,学生们都争抢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科任教师也都对学生赞誉有加。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思维能力有限。大人可以一分钟做完的事情,小学生很有可能十分钟也完不成。一个问题即使是交代两遍、三遍,学生可能还是听不明白,记不住。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耐心,耐心地将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说清楚,耐心地等待学生独立将事情办好。如:要求学生做到桌面整洁,要先从告诉学生如何摆放学习用品开始。首先,告诉学生不能将所有学习用品随意地摆放在自己的桌面上,桌面上只能摆放铅笔、钢笔、格尺等文具和本节课所需的课本、作业本或练习本。文具盒应摆放在桌面左上角,这样既给课本留出了空间,又方便拿取文具。桌面最中心的地方应该摆放课本或作业本,不写作业时将课本放在桌面正中间,利于翻阅。写作业时,要将课本放在左侧,作业本放在右侧……
这一件件小事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细节。习惯养成的过程是漫长的,教师需要时时强调、日日叮嘱、天天检查,同时为使这漫长的道路不那么单调乏味,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前准备到位周”“读书周”“课堂踊跃表现周”“卫生创优月”等活动,将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加强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身作则,对学生实施示范性教育。每位教师都期待自己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拥有良好的形象和威望,导致有些教师一旦走入课堂就一脸严肃。其实,教师的形象并非只能依靠刻意的修饰和各种表情去实现,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一举一动去呈现。如:我走上讲台时总是先环视四周地面,看看有没有纸屑、包装袋等杂物,如有就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课堂巡视时发现学生桌椅旁有杂物,也是我主动去捡。渐渐的,当我想弯腰去捡起地面上纸片、包装袋、粉笔头等物品时,学生似乎总会抢在我的前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善于动手模仿,会模仿教师平时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一次以身作则带来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千言万语,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精彩终将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