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语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0)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后备力量,其理想信念状况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新时代大学生有其特殊的群体特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回归到受教育者本身,贴近学生实际,结合群体特点满足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其人文价值,得到学生思想与精神上的共鸣,改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广种薄收”的困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处理高低层次理想信念的关系,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合理引导,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着力点存在两个失衡。
其一,理想信念教育过“高”。“不接地气”“理想化”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课堂上以“宏远叙事”为主,过于关注崇高理想等高层次理想,忽视如日常道德、生活公德等较低层次理想,难以确保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例如,当身边同学需要帮助时,能否伸出援助之手;当看到身边出现校园霸凌事件时,能否伸张正义。同时,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对具体实现途径的指导,理论阐述不清,缺乏说服力,给学生一种假大空的说教灌输感,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态度冷漠,对崇高理想信念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其二,理想信念教育过“低”。目光集中在道德领域、生活领域等低层次理想信念的培育上,强调坚守个人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局限于低层次价值的理想信念教育,限制了崇高理想信念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例如,当大学生走向社会,获得名誉和金钱后洋洋得意,沉浸在享乐中不再有所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止步于此,缺乏社会责任感。
理想信念同真理一样,都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不同个体的理想信念存在差异,这些理想信念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其评价不能一概而论。
从横向上看,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其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其思想水平也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已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实际行动,有些学生还迷茫于眼前的生活。从纵向上看,理想信念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人追求有所不同,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大学生处于人生起步阶段,虽已成年,但主要角色仍是学生,生活范围小、视野狭窄是这个群体的主要特点,目光更多聚集在生活学习及交往就业方面,理想信念体现出低位、务实的特点,倾向个人主义。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理想信念本是此成长阶段的需要,是种客观规律,却被贴上了利己、功利的标签,“胸无大志”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缺乏层次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大学生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将适用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优秀人才培养标准,用以要求所有大学生,忽略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要求。此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服务意识,忽略了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理想信念教育忽略个人价值,会使大学生对追求个人理想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不仅挫伤了大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主动性,还会使学生迷失自我,盲目随大流。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年轻气盛,迫切想要参与社会活动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常年处于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下,单纯美好的想象容易受到现实生活的打击。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社会转型等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与其他时期大学生相比,新时代大学生更易受到外界影响,缺乏判断选择能力的他们,思想上易受不良信息干扰,产生动摇,面对多样化的问题与倍增的压力,情感需求更加复杂多样。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集中单向输入的教育方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情感引导。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情感反馈与引导机制,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无法对症下药的困境。情感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阅历浅、抗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失去信心。缺乏人文关怀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难以激发学生努力实现崇高理想信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动摇价值观,危害社会发展。
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人才,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责任,又是刚刚成年的孩子,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结合这两个特点,以低层次的理想信念为切入点,由低到高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处理好崇高理想信念与平凡理想信念的辩证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崇高理想信念为总领,保持充足的动力与坚定的决心,又要关注树立正确三观等低层次理想信念的积累与沉淀,寻找追求崇高理想与立足平凡理想间的平衡点,在实现平凡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崇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要将理论讲透讲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避免口号式教学。可以通过完善教师集中备课制度,总结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理论中的“高深”内容变得“平易近人”。还可以运用先进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增加理论阐述的生动性。此外,要增强教师责任感,培养一批专业与素质兼备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予以学生具体实现路径的指导,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避免过度追求最高理想而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循序渐进地向崇高理想迈进。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在坚持理想信念大方向长期不动摇基础上,回归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实现塑造人与服务人的充分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要在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的基础上,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对于榜样人才,要坚定培养其崇高理想信念,引导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对于普通学生,在树立其崇高理想信念的同时,要兼顾他们的实际思想接受度,采用由低到高的方式,引导学生厘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循循善诱的将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例如,邀请英雄模范进校园,通过宣讲讲述亲身经历,生动传递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2]。要合理看待大学生本阶段的个人追求,正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质量,在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方面加以具体指导,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岗位与生活满意度的近期理想与长远社会理想是同向的;通过网络论坛等方式,走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成长的疑难问题,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目标,逐步实现超越小我而达大我的精神境界。
“只有科学认知与充沛情感交融所形成的理想信念,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内在力量。”[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其人文价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氛围应是轻松愉快的,要通过情感关爱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情感在教育中创造的独特价值应该得到充分重视”[4],教育者不仅要加大情感投入,增加情感观察的机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以此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开展集体出游活动,拓展课堂以外氛围轻松的情感交流场地,让每位学生都能敞开心扉表达自我。教育者还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价值观正确的学生,加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巩固坚定其理想信念;对于心理有失健康,价值观有所偏失,甚至质疑、反对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学生,可以通过提供专业情感发泄场所让其发泄不良情绪,并及时跟进心理辅导,予以心灵慰藉,必要情况下,帮助学生联系心理机构进行治疗。此外,高校要结合先进大数据技术,完善情感预警机制,对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发表极端思想情绪动态的学生进行追踪,因势利导,实现其积极情感的回归,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