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冯晶晶
宁夏回族自治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地处我国西北腹地,地理上位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褶皱地带,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呈“两山夹一河”状;地貌上高山、河流、湖泊、沙漠、平原、山地、高原、峡谷等各种资源交相辉映,山、川、塬、梁、壕等各种地势纵横交错;气候上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处于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上。自古以来宁夏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气候禀赋孕育了属地以农业为主兼具游牧的生计方式,同时也孕育出深厚多元的地方文化,使得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近现代以来,马列主义思想在宁夏地区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系列革命在此地的胜利发生以及建国后地方区级民族自治政权的建立等,都为这片土地染上了鲜艳的红色。
因此,“红色”、“乡村”不仅是宁夏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也是属地区域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近年来旅游热的主要发展方向。当下从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各自发展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均已形成一定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全域旅游共生环境来看,宁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文章借助旅游共生与协同等理论视角,梳理分析宁夏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共生单元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能的发展路径,对旅游共生理论的丰富和地方旅游共生系统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是其各自旅游活动的灵魂。有关红色旅游概念,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受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8]。而本文所论述的宁夏“红色旅游”则采用的是其文化核心“红色文化”概念的狭义范畴,即主要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系列革命活动留在宁夏地区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革命战斗遗址、会议旧址、纪念地、居住地、革命遗物、行军线路、佳话传说等各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展览展示、缅怀学习和观光游览活动。
回溯地区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宁夏不仅是全国较早受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熏陶的地区之一,还是共和国“陕甘宁”革命摇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大会师所在地,还是西方野战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征战役的主战场;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还是宁夏解放战役的“亲历者”,因此是一片真正的红土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和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遗存。而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恰成为今日宁夏红色旅游主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载体,不仅是国人通往“美好生活”路上的精神丰碑,同时也有望发展成为红色文化的观瞻学习和旅游集散地。
近年来,宁夏实施全域旅游“大景区”和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而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是主要的组成维度和实施抓手。红色旅游方面,主要以盐池县、六盘山及周边地区的隆德、西吉、原州区、彭阳、同心等县为重点,这里即是当年红军“长征”和“西征”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其中代表性的景区(点)有隆德、泾源县片区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景区和老龙潭景区,其中六盘山纪念景区属5A 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和兴隆镇单家集红军长征遗址;原州区张易堡(镇)毛家庄村领导人宿营地及开城镇下青石嘴战役纪念园;彭阳县小岔沟村阳洼组、长城塬乔家渠领导人宿营地,红河地下党支部遗址及任山河战役纪念园;同心县豫旺镇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军西征纪念碑,2002)、县城红军西征纪念园(2006,4A)以及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旧址;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等主要红色文化遗址遗存等。
与红色旅游相比,宁夏在乡村旅游(绿色旅游)方面则更具有优势,正如前文所述,因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环境禀赋,该区域孕育了深厚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当下各类乡风民俗、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都主要集中在乡村,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如六盘山上、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宁夏乡村旅游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起步晚,但其后发优势明显且动力强劲,这正是原因之所在。现如今宁夏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不仅已成为宁夏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推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脱贫-振兴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尽管宁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作为地方旅游共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山川大地和人是旅游发展共享的空间载体和实施主体。从全域整体来看,“红-绿”文化旅游共生单元在旅游共生顶层设计、“共生”基础设施建设、共生产品结构、共生关系协同发展等诸方面仍有不足。
宁夏红色文化资源大多集中在六盘山地区及周边县市的偏远乡村,这里基本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旅游配套还不够完善。以道路建设为例,银西高铁目前虽已结束了宁夏无高铁的历史,但作为宁夏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地的固原地区仍没有,通达的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游客赴该地的积极性;公路方面,有些旅游线路所涉乡级公路建设不完善、规划也不合理,不仅影响旅游体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海原县城至西吉县城,除高速外的普通“县道”大多年久失修路况较差;同时还有些红色景区发展没有与周边乡村结合起来,如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旁边就是村落,但“红”“绿”旅游发展基本脱节,游客至此除了去纪念园,周边基本没有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住宿等相关旅游配套,这不仅浪费了周边乡村大好的旅游资源也降低了红色旅游主体的旅游热情。
宁夏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是目前发展成旅游景点的还较少且旅游内容都较为单一,可进入性不强,仅仅以一些纪念性建筑、陈列图片、革命文物为旅游观光物,对红色资源内涵的深层挖掘不够,没有将该类资源与所在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乡村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各红色旅游景点缺乏动态的、游客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旅游文创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参观游览的方式为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而在乡村文化及旅游方面,如当下宁夏有些乡村旅游点开发经营项目内容同质性较高,加之现代商业气息太浓,这严重削弱了乡土文化的本真性。
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9例,年龄62~83岁,平均(70.12±5.6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63~80岁,平均(70.24±5.5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宁夏目前对丰富的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资源整体规划、科学开发不够,导致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呈现各自发展的局面,没有把红色景区与周边的乡村整合起来,进行整体式的规划,使资源共生协调发展。比如,游客游完将台堡纪念园,再要去西吉龙王坝村,还需要驱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因此,在红色资源和乡村资源整合发展上做的不够,缺乏参与式的红色乡村旅游体验项目,除了听听导游讲解,拍拍照等,这样逗留时间短,游客无法留下深层次的记忆,更无法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宁夏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依托乡村环境而存在,特色民俗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亮点所在,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做好中长期的规划布局,挖掘内涵,提高开发水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文化则有底蕴,有文化也更会有底气。从本质上来说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人类文化的不同面向,其概念内涵不应狭隘、片面地去理解,其红色性和乡土性应得到充分、全面的理解、发掘和展示。发掘宁夏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是保护传承“红-绿”文化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好“红-绿”文化旅游的前提,作为农耕-游牧文化的结合地和红色文化的沃土,各类文化遗存遗址遍布南北。当下在旅游开发中对各文化单元价值虽有一定程度的发掘,但大多仍停留于对文化遗址遗物的盘点、整理、修复以及展示等初级阶段,而对地方“红-绿”文化的解读阐释、价值发掘以及由其衍生的旅游单元间的共生协同价值,认识理解和发掘不足,从而致使该类旅游共生单元独自发展且后劲不足。
红色文化及旅游方面,红色文化记载着红色的历史,是启迪后人、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如宁夏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大会师“终结”地,需对长征精神不断进行发掘和发扬,不管是面对新时代的现在,还是筑梦之路的未来,长征精神始终都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借助红色旅游穿过时空看长征,会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认同感。因此,不断发掘宁夏红色、乡土等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红-绿”文化旅游共生关系的当代价值,对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定有积极的意义。
宁夏发展全域旅游面临诸多问题,而旅游“共生”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宁夏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旅游业要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就离不开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而要完善宁夏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首要问题是交通,便利的交通使游客方便进的来,出的去。从大交通格局来看,宁夏的机场建设也不完善,可起降的航班架次有限,也影响了游客的出行方便。目前,虽然5A、4A 级的景区基本都有高速公路通达,但是很多2A、3A 级景区、南部山区的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景点所涉及的公路依然是普通国道、省道甚至是年久未修的县、乡镇级的公路,道路颠簸不平,通达性差,使景点变为孤岛。
因此,宁夏目前发展旅游,首先要规划好、解决好交通问题,加快机场和铁路的建设及相关的道路配套措施,加大对国道、省道的改造,提高旅游干道公路,景区公路及村镇公路的建设标准。提高县城至景区的通勤水平,增加通往景区的通勤车,提升旅游的畅通性。同时,加快完善交通相关配套设施,如高速服务区、停车场、特色驿站、汽车站等设施。其次,需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如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厕所、旅游标识牌,特色产品广告牌等。最后,加强优秀人才引进,提高服务质量。如在一些红色旅游景区中,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红色文化讲解人才,面对游客的某些问题,因讲解者自身知识结构或储备不足,业余的回答直接会降低旅客对属地的美好印象和求知获得感。
宁夏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深厚,不仅蕴藏着伟大的革命精神、革命情怀,还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层面深入挖掘宁夏红色文化内涵;宁夏的乡村蕴藏着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还有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呈现的不同的生计方式造就的地方性文化。而这些文化内涵和资源恰是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整合的内容,开发体验性产品的素材。
宁夏几个红色景区所在地乡村呈现的农业生产和生计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如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和兴隆镇单家集红军长征遗址,可以发掘整合“红-绿”资源形成当地特色产业。如将台堡长征会师纪念园后面就是村落,当年红军曾协助当地老百姓一起制作粉条,现如今西吉盛产土豆,可尝试将此作为“红-绿”共生旅游项目进行适度开发,打造“红军粉”制作参与式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参观“红军粉”条制作现场,甚至可以让游客参与粉条的制作过程,即挖土豆、清洗、粉碎、沉淀、和粉浆、下粉、拾粉、晒粉等一系列步骤。
同心西征纪念园,可以与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旧址联合起来,统筹规划、扩大规模,并与周边的乡村整合起来,使游客在学习观瞻完红色项目后还可以进入村落体验摘枸杞,品瓜果,尝农家菜以及体验民俗文化项目,并在体验中拓展着当地发菜、羊绒、地毯土特产市场;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园景区,结合盐池的历史文化及所在地的乡村特色,打造盐池滩羊系列品牌和参与式体验项目等;彭阳的任山河烈士纪念园,长城源上的红军领导人宿营地等,都可以与周边乡村特色资源结合起来,如红梅杏、矮砧苹果、优质的中药材等,都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元素。总之,利用资源优势将“红-古”,“红-绿”,“古-绿”等多种旅游共生资源整合协同起来,在“一村一景”中实现旅游共生系统高质量发展。
5G 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传统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一些自由的、个性化的出行方式,而不是拘囿于传统的导游带团,被动的选择。同时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如产品同质化高,服务质量差,营销手段单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从业人员素质层差不齐,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不高等,这都制约了宁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现代旅游发展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着力打造“宁夏智慧乡村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游客可以通过乡村智慧旅游平台,以不同方式获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等旅游讯息,而乡村智慧旅游平台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协助游客作出旅游计划,并提供咨询服务、产品选择、行程设计等;同时,可利用平台建立游客人身财产安全预警机制,为游客提供投诉建议渠道,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还可以根据游客的购买数据、评论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完善、创新旅游产品,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旅游发展,文化是核心。优秀的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是宁夏发展旅游的特色与基础,而“红-绿”旅游共生单元的协同发展,又为地方旅游品牌的塑造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传统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文化特色不明显,旅游体验性不高,一些地方由公司盲目开发,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土性,乡土性是由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如果离开村民主体,由公司包装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是无法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以乡村文化为魂、以农业产业为源,推动农业、旅游、文化实现“三位一体”发展。要深入挖潜本土文化,结合当代实际,突出乡村特色,展现独特文化。
宁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宁夏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独特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红军进入宁夏,在当地所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宁夏发展红色乡村旅游,需要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内涵,整合所在地的乡村文化,利用红色景区带动所在地的乡村发展,发挥其带动作用,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乡土文化、民间艺术、非遗传承、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等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构建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符号、自然生态环境为支撑的旅游资源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化的发展理念,创造乡村旅游良好的品牌效应,协调开发红色旅游文创纪念品和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统一规划和配置旅游基础设施,整合红色和乡村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区域竞争力,推动红色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为宁夏旅游共生系统中两大重要的共生单元,协调发展好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生关系,对于打造全域旅游业大景区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意义不言而喻。但当下在具体旅游实践中仍存在全域旅游共生顶层设计不足、旅游“共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完善、“红-绿”旅游共生产品结构单一、各共生单元间协调发展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鉴于此,从旅游共生与协同发展的视角,我们认为可通过做好区域旅游共生系统的顶层设计,完善旅游共生基础设施,挖掘旅游共生资源价值内涵,开发“红-绿”体验性产品,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和发展红色乡村等举措,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带文,文旅融合,共生兴村”的发展之路,在“红-绿”文化旅游共生协同中讲好区域“红-土”故事,传承好地方“红-绿”文化,守护发展好“红-绿”家园,同时促进达成区域旅游共生“集成目标”和共生系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