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对策研究

2021-01-13 20:27赵云峰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人才

赵云峰

一、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稳固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

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推动创新以及实现国家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8 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己经超过了3000 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他们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从中小企业数量上来看,我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数量从2013 至2017 年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从2016 年开始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在2018 年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2018 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并且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一部分很差的中小企业被市场所淘汰。这种对中小企业的筛选与结构调整也体现了市场的优胜劣汰的规律,并且这种优胜劣汰的现象也可以帮助资源实现更有效率的分配。但是从下降的数量以及下降的比率来看,中小企业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更加脆弱。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自我资源相对于大企业来说资源相对缺乏,所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来看,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且从2016 年起,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较前几年较快,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改善。且主营业务成本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并且从2015 年之后中小企业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却呈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企业成本的下降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企业成本的降低,而中小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70%的力量,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中小企业的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的好处。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向对比来看,中小企业在实现收入增长的同时又实现了成本的稳定甚至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及生命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仍有上升空间

根据科技部公布的《2018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 年我国研发经费共投入19677.93 亿元,比2017 年的1.76 亿元人民币增长11.77%,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2.141%,与上年的2.145%基本持平,美国的研发支出占GDP 比重的2.8%,韩国和以色列的研发支出占GDP 的比重高达4.5%。根据《公报》显示,2018 年中国在研发上投入的经费仅次于美国,排全球第二位。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以全球权威的PCT 专利申请数量为依据,中国在全球的PCT 专利申请量为46253 件,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申请量51192 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虽然在绝对量上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和专利情况仅次于美国,并保持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高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而且领先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但是从相对量上,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低于美国、韩国和以色列等国家,所以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及专利产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根据《公报》显示,2018年,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较上年分别增长10.5%,15.2%和11.5%,但是他们对于总的研发经费的增长分别贡献了12.4%,9.3%和75.9%。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目前我国有70%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因为未上市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情况一般不予披露,所以中小企业仅包括中小板上市公司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2013-2018 年期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数量每年都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六年期间研发投入从716.36 亿元上升到2191.29 亿元,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总的研发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在10%左右,在2014 年和2015 年期间,我国总的研发投入增速出现大幅度的回落,特别是2014 年增速回落了5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2013 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趋稳的影响,因为从研发经费占GDP 的比重来看。研发经费占GDP 的比重仍呈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市的中小企业仅回落了1个百分点,并且六年期间并未出现增速大幅度回落的现象反而在2016 年出现增速上升。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对于企业竞争力、企业成本的降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我国经济质量高速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量。

二、国际和国内知名创新中心的经验和启示

(一)世界著名科创中心----美国硅谷

硅谷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创中心,汇聚了世界范围内顶尖的高科技创新产业,科技、人才、资本在硅谷高度集聚,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大学教师及学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各类中间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创新要素构成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以及由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专业性服务机构、风险资本、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构成的创新环境支撑层。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了硅谷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独特的创新文化,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圈,具体来看,硅谷创新生态的形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硅谷附近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级的高校,以及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等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为硅谷产业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创新动力和源泉。这些科研机构不仅是一个智力资源库,在创造出大量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已经成为培育创新者的摇篮。目前,硅谷的研发人员占到硅谷从业人员总量的10%左右,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硅谷先后诞生过4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拥有工程院院士上千人。

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大学在国防、航天、通信、信息以及材料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由此源源不断地产生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发明,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催生出从实验室走向硅谷进而扩展至全球的商业成功模式。同时,政府不断推进与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法律制定与实施,为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政府对科研创新成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如快速申请专利、通过技术转让机构网络促使科研成果尽快投入生产进入市场或允许大学、科研机构、非营利机构和企业拥有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等。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致力于硅谷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类职业与技术类教育,为企业培养各梯级的人才。大学是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一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鼓励教授或学生创办企业或在企业任职,两个角色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接地气”,有助于将最新成果商业化,更有利于大学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

(二)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

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比较成功并在世界具有知名度的创新中心。丰富的创新资源为中关村良好创新生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关村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要素聚集、政策集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中关村建立了“创业计划—企业创办—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由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多种主体设立,以帮助科技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为主要目标,依托其不同的资源禀赋,围绕创业企业成长周期,为创业者提供如种子基金、创业导师、辅导培训、宣传展示、交流分享、产品构建、市场推广和产业链资源对接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助力企业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开拓市场,在短时间内帮助创业者完成从概念到产品,从创意到公司的转变,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催生一批又一批创业企业的产生。中关村围绕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不同阶段建立系统化的培育支持计划,如促进企业种子期和初创期培育的“金种子工程”、“小微企业研发补助”;针对企业成长期的“瞪羚计划”、“展翼计划”;针对企业发展期的“改制支持资金”、“上市辅导培育基地”、“海外参展、建设研发机构支持资金”;针对企业成熟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计划”等,致力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支持。

中关村通过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建立与主要资本市场的合作机制、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等举措凝聚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全面促进科技与金融的对接。针对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资金需求和融资方式,中关村构建了在企业初创期以天使投资、政府资金支持,成长期以风险投资、PE、VC、股权投资等为推动,发展期以投资银行、产业投资资金、并购基金、银行信贷为支撑,成熟期以“四板市场”和债券融资为主导的覆盖科技创新完整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科技金融体系。此外,中关村还探索了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集合债和集合信托、小额贷款等一系列信贷创新试点。为了培养、引进和激励人才,中关村建立了全方位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如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支持青年人才创新、为高端领军人才培养提供后备梯队支持的“雏鹰计划”,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留创园计划”,促进人才流动兼职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开放实验室”,支持外籍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北京人才20 条”和“中关村20 条国际人才新政”,促进企业人才评价的“企业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推动人才快速落户的“优秀人才落户直通车”等,形成了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

中关村通过各种方式,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推进全社会参与支持创新。如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和中介服务,形成了由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民间非政府组织支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大学、大企业举办创新大赛活动,调动各类市场化机构举办各类国际化研讨交流、展览展示活动,促进国内外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的沟通交流,举办双创周、科博会、科技周、中关村论坛、中关村前沿科技大赛等活动,通过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支持创新,聚集创新要素,展示创新成果,推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创新合作,搭建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对接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优化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实现路径

(一)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设立“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计划”,着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等平台和人才工作站点建设,从建立伊始对建立并验收合格的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给予创建补贴,到完成后对认定为国家级、市级的给予更高的配套资助,努力形成一批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

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遴选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牵头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实行动态管理,选择高成长性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支持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增速加快推动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出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通过补助、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红桥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具体项目为纽带,通过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创新;支持企业与区内各高校院所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人力或设备共建联合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鼓励区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科研成果为载体衍生创新型企业,推动本地高校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支持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缔结战略技术联盟,强化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形成实体型技术联盟,共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独立团体法人。

(二)聚焦人才引培,增强创新创业后劲

持续推进英才培育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深化区域人才合作,以更优政策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智力资源。设置分门别类的人才支持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引进企业首席科学家、企业创新领军人才、领军企业家、创业领军人才、投资家、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对顶尖人才给予顶级支持。建立一批研发工作基地,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通过各类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打通引才聚才通道,为人才进的来、留得下、融的进、干的好创造条件。

组织实施精英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建立“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清单,重点聚焦新生代创业家,对接需求,建立项目清单,精准推送服务。对培育期内创新型企业家,安排赴境外先进地区的创业培训和产业对接活动,提升企业家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经营能力。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高端人才培养后备梯度。实施蓝领精英培育工程,加强产业技术工人培养,加快造就一批技艺精湛、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顶尖人才领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释放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建设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吸引从事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团队)入驻,实现高端人才和“高精尖”产业项目的有效聚集。完善生活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环境,解决好人才医疗保健、阶段性居住需求及子女教育问题,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三)聚焦载体平台建设,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采取育引结合的方式,深化拓展部市、院市、央地,引进和培育一批背靠知名高校、国家级大院大所、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在若干领域形成具有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后备梯队,弥补基础性短板,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聚焦优势产业和前沿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在现有的创业园的基础上,新增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

借鉴著名科技园区的经验,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检验检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采取政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承建的方式,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以科技产业园为基础,进一步推进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打造研发设计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一批科技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科技服务品牌,全面提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各类园区的比较优势,完善载体功能,发挥园区聚集企业和培育企业的作用,将各园区建设成为产业特点清晰、创新资源丰富、技术支撑有力、孵化服务完善、生活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人才
人才云
我的梦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