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2021-01-13 08:13裴艳丽程炜英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别山马克思主义革命

裴艳丽 程炜英

马克思主义彻底的人民性、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和崇高的理想性等理论品质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也是指导我们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一切实践的科学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革命性和真理性等维度分析大别山精神,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代表性的表述有:《“大别山精神”初探》一文从精神价值体系维度,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对党忠诚,依靠人民,艰苦奉献,勇打头阵”(1)黄冈市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课题组:《“大别山精神”初探》,《红色大别山》2019年第4期。。王立兵将其凝练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2)王立兵:《大别山精神凝练的方法论思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将大别山精神初步表述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四句话。此后,石仲泉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充和展开,提出大别山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3)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这些表述虽有差异,但诸如“依靠群众、军民同心;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等基本内涵得到了广泛认同。大别山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人格力量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战斗中的集中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一、“依靠群众、军民同心”的大别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质。人民是相对于革命而言的,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不同的革命阶段,人民所包含的阶级范围是不一样的。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民是愿意革命的人的指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革命性来看,只有明确了革命对象(阶级敌人),才能清楚哪些阶级是人民;二是指与人民的融合性,革命者要成为人民中的一员。一方面,马克思的“人民性”理论品质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的历史活动,社会就不能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人民性”理论品质还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实践。“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4)《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页。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保障。大别山区革命28年红旗不倒,也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革命者始终成为人民中的一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形成了“依靠群众、军民同心”的大别山精神。

(一)“依靠群众、军民同心”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依靠群众、军民同心”的大别山精神是指“在开创和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大别山地区的军政军民团结一致,为扩大人民军队,保证战争胜利和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热爱军队、服务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精神”(5)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大别山革命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军民同甘共苦,不仅凝结着共产党人热爱人民,走群众路线,更体现了大别山人民拥党爱军,支持红军革命斗争的高尚品德。

一切依靠群众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村村寨寨铜锣响,山山岭岭红旗扬。家家户户忙打仗,男女老少齐武装”。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群众竭尽所有支援革命。红军的力量在于民众之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下,大别山区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和六霍起义,开辟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那些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

大别山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革命史上一个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1929年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地区连续发动三次“会剿”,虽然敌我双方武装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大别山区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军民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反“会剿”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的过程中,为了迷惑敌人,在宣化店地区广大群众积极配合下,上演了一场现代“空城计”。当地群众不仅积极配合留守部队进行工作,不走漏部队转移的任何风声,让敌军没有感到任何异样,而且把转移不了的伤员当亲人一样留在家里照顾。李先念曾感慨地说:中原突围成功,群众功不可没。纵观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二)“依靠群众、军民同心”揭示了群众与政党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阶级是政党、领袖产生的基础。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政党、领袖必须和阶级、群众结成一个整体,领袖要接受群众的监督,经受革命斗争的考验。

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政党。其一,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明确规定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损坏庄稼”等,无不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敬亭带领的红二十八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允许侵犯群众利益,哪怕战士吃群众一把花生,也会受到高敬亭的严厉批评。当地群众称红二十八军为“红福”,即红军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其二,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就是解决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早在1927年,中共湖北省委在《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之报告》中就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革命口号。黄麻起义胜利后,开展了没收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票、开仓分粮等土地运动。1929年鄂豫皖边区颁发的《临时土地政纲》和《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文件,是全国较早的区域性土地法律法规,使根据地的土地法趋于完善。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军爱民,民拥军。大别山共产党人始终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使党和红军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扎下了根。1934年红二十五印发的《什么是红军》的传单这样写到:“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爱,红军所到之地,欢迎群众谈话,欢迎群众开联席会,红军一到那地,就没收土豪的粮食、东西,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这份传单真实见证了大别山地区的军民鱼水情。“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9)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大别山地区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能做到28年红旗不倒的主要力量源泉。

二、“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具体实践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种革命性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统治,建立公有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性决定了其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无产阶级需要通过不断斗争、不断革命,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具革命性的政党,无产阶级运动是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革命运动。联合全世界无产者,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体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和唯物主义的批判勇气,指引鼓舞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批判旧世界的进程中,努力创造新世界。大别山区的军民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在一次次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这种精神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大别山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求得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梦想。

(一)“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体现了革命的坚定性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大别山精神的文本表述。“朴诚勇毅”来源于1920年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的校训。董必武对“朴诚勇毅”的解释为:“‘朴’,就是朴素实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诚’,就是忠诚诚信,忠心耿耿,顾全大局。‘勇’,就是敢于斗争,勇于创新,勇于献身。‘毅’,就是坚毅顽强,坚韧执着,自强不息。”(11)方城:《大别山精神简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不胜不休”来自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力部队的红四方面军的军训: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不胜不休”就是“不实现苏维埃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就誓不罢休”。(12)方城:《大别山精神简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大别山地区28年浴血奋战、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就是对这种执着革命精神的深刻诠释。

这种革命的坚定性表现为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最勇敢的兵士。”(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面对艰险和顽敌,大别山军民坚定无畏。刘邓大军在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境况下远征,强渡汝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国人民军队大无畏的勇敢担当的精神。在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大别山军民为了全局的胜利,不惜牺牲自我。中原突围时,李先念带领中原部队在大别山坚持10个多月,抱着哪怕全军覆没,也要死死牵制住国民党30万军队的信念,最终突围而出,从而为我军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种革命的坚定性还表现为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学者把红安精神概括为“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即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艰苦的革命岁月,铸就了大别山人民节衣缩食、无私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大别山人民倾力支援人民军队的生动写照。“据史料记载,‘黄麻起义’等20次战斗中,红安捐军粮160万斤。6.5万人参加红军,6000人参加新四军、解放军。”(14)叶重豪:《红安精神——“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朴诚勇毅、不胜不休》,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31511334CE9F786G5C4DI2DFK98B.html.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安地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全县人民自觉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革命理想,无数大别山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仅红安就有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鄂豫皖地区有近百万英雄儿女慷慨就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发出的感慨,是对大别山英雄儿女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高度赞扬。

(二)“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突出了革命的彻底性

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的彻底性是一致的。阶级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2页。因此,无产阶级是历史上革命最彻底的阶级。以农业为主的大别山区,商业贸易落后,在封建主义的长期束缚下,加之战乱不断,导致大别山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较之其它地区相对落后,农村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日益突出和加剧。因此,饱受封建地主和军阀剥削和压迫的大别山人民,向封建地主阶级展开猛烈而坚决的斗争,反对剥削压迫的愿望相对更加强烈。

“不胜不休”集中体现了大别山儿女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侯、戴季英等人在七里坪会议上,提出“以革命发展革命,以斗争继续革命”的口号,继续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先后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自觉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相继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并开创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让红色火种从此在大别山地区生根发芽。“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别山儿女的革命诉求。“外甥作官,舅舅问斩大义灭亲,只有共产”,这首歌谣歌唱的是红军早期领导人周维炯,大义灭亲杀死反动分子舅舅的事迹。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6)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大别山28年火种不断,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活动从未间断,充分体现了大别山儿女“不胜不休”的革命彻底性,这种革命彻底性不仅是革命斗争的彻底性,也是革命精神的彻底性。

三、“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的大别山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是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是指导革命的科学理论,更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且找到了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即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信念、对党忠诚”是指“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使大别山红旗不倒,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17)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信仰之光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正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让受苦受难的大别山人民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从而坚定投身革命斗争,一心跟党走,将革命火种代代相传,让党的旗帜在大别山地区高高飘扬。

(一)“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者的思想武器。“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第一次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规律和趋势,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武器,为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指出正确方向和必由之路。俄国十月革命后,大别山区一批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发表文章、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编入课本等多种途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董必武多次回黄安,在乡间宣讲革命道理。陈潭秋、恽代英等在大别山区建立全国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戴克敏把在讲习所学习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带回大别山。这些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感召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建地方党组织,为大别山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思想准备。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力量是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的认同。它不仅是指导革命的思想武器,还具有促进个人高尚品德形成的作用。巍巍大别山,英雄万万千。洪学智将军一生“四起三落”,仍然坚持革命理想大于天,逆境不改忠心;陈潭秋被捕后,敌人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他拒不屈服,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革命秀才”詹谷堂用手指沾着伤口流出的鲜血,在狱中的墙壁上写下了“共产党万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天是被、地是床,雪水拌干粮”,这是漫漫长征路上,走出鄂豫皖根据地的大别山儿女即兴编的一首歌,歌中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红军战士们。“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便是无数大别山儿女的英雄写照。

(二)“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

党的领导是革命成功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理想的价值认同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并组织工农革命运动配合北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组建了49支主力红军队伍,位居全国第一,四次打退了国民党的“围剿”,并在危急时刻率军长征,保留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了最广泛的阶层参加到抗战中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了中原战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革命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大别山区群众在一次次革命斗争中坚定的信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大别山革命斗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追求真理、笃信真理、践行真理。从大别山区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三年游击战争的坚守,再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直至解放战争的胜利,每一段革命历程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从而克服革命中各种错误思想,纠正“左”倾错误路线,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会剿”“围剿”“清剿”而毫不畏惧。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了大别山区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他们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

“坚守信念、对党忠诚”不仅表现为对真理的坚信,还有真诚的革命情感和坚定的革命行动。“铜锣一响,四十八万”,共产党一声号令,人民群众应者云从,体现的是群众对党的一片忠诚和对革命的无私支持。“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在敌强我弱、缺衣少粮的艰苦斗争环境下,歌谣唱出了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革命信念,用革命行动表达一心向党的革命理想。革命最终的胜利是源于大别山人民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让他们得到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革命历史,解读大别山精神,既是探析大别山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大别山马克思主义革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又见大别山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