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澍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全新的传播技术层出不穷,博物馆行业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推动自身行业的改进,这是现阶段博物馆管理面临的主要发展趋势。近几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博物馆文化的宣传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各种平台公众号的推出,让博物馆的文化宣传登上了全新的台阶。但是,这方面的进步在我国仅仅存在于高级别的博物馆之中,作为存在数量较多的地方博物馆依然沿用传统的宣传模式。对于这些肩负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与辉煌历史重任的地方博物馆,更加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帮助,改进自身的宣传形式,集中体现出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结合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主要涵盖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两个方面,研究与收藏均属于社会功能,而教育功能是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1905年,张骞创建了我国的第一家博物馆,从那时起,博物馆就从此被定义为社会性的教育机构与学术有关的部门,扮演着学术教育助理的角色。由此可知,博物馆在我国,从创建之日起,宣传教育就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博物馆日常的基础工作。欠缺宣传教育功能的博物馆,是无法实现收藏与研究功能的。所以,宣传教育在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20世纪9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对自己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反思,由此明确宣传教育为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倘若没有严格落实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码洋的博物馆也是名存实亡,一座空壳。因此,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必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充分知晓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对于博物馆的经营与发展存在的重要意义。必须纠正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性化的发展方向,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将宣传教育置于博物馆一切工作的首位。不管博物馆未来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如何,宣传都将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同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与要求,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切实保证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
网络博物馆作为一种全新的博物馆存在形式,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它与现实博物馆是一种互补的联系,可以在对人们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的追踪服务。人们去博物馆之前,可以借助网络,首先对博物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可以激发人们进入到实体博物馆参观的欲望。正在博物馆内参观的人们,可以借助馆内的新媒体信息屏来接受导游预览服务,人们可以通过无线新媒体下载相关的信息,直接对接资源库。参观后还可以借助网络来对博物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收集更加全面的网络信息资料。
在网络博物馆的推动下,人们身份的实质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从参观者变为接受者,然后再转变为探索者。这样就可以直接参与到博物馆新文化的营造当中。网络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结合后,创建了全新的社区文化,这样博物馆就直接转变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以此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网络建设在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缩短了博物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优势在于不受空间与区域的限制以及超大的容量,可以深入挖掘科学信息资源,并广泛传播基于网络环境[1]。科学传播是一种传全新的传播方式,同时历经数年的改进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其中,对于博物馆而言,科学传播的途径便是科学技术。基于全新的网络时代背景,博物馆的存在形式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以及虚拟博物馆等,这些全新的形式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更加直观的展示了原始的主题,并且人们可以亲身去参与与体验,让科学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带动下,从距离与尺度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抬头便可以仰望到星空,使用显微镜便可以观察到细小的生物,足不出户,借助网络便可以查阅到信息与资料。
目前各种新媒体技术正在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由此针对传统的博物馆场馆展示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想要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的转型与升级,传统的宣传与教育模式必须接受改革。
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各种立体显示、娱乐、特效技术,将已存的实体博物馆,借助三维立体的形式,所表现的网络博物馆叫作数字博物馆,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数字博物馆[2]。数字博物馆主要的呈现方式是文字、图片、录音解说、立体动画、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通过整体的景象对自身的权威信息与藏品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极大满足了人们的感官体验,让宣传教育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博物馆的教育教学途径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作用,借助各种形式与类型的体验型互动教育产品,一方面,事先约定好固定的时间段,由博物馆专家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来传授与讲解知识。另一方面,引进学校的课程与教育项目,直接展示博物馆丰富的典藏,将研究成果制作为教学资源,在网络上提供人们下载[3]。同时,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直接亲手操作,实现互动操作式体验。借助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充分感受展示内容的概念,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现阶段,博物馆内广泛使用的新媒体互动产品有互动投影、全息投影以及多媒体互动游戏等等。
由于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增强化、多模化、定制化以及平台化的移动终端正在被渗透于人们的生活,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掌上APP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现阶段,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多达数十亿[4]。APP的优势在于便捷化的浏览与极强的交互性,这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研发出了众多博物馆展列教育APP,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功能。
目前,网络直播在我国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在网络上借助电视信号观看的直播,也叫作网络电视,一种是直观的网络直播,也就是在直播现场直接架设信息采集设备,将直播借助网络上传至服务器[5]。与第一种网络直播形式相比较,这种网络直播最大的特征在于及时性与自主性。而通过直播平台所展示的博物馆文化,就是时效性与互动性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直接体现。例如:网络直播形式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的代表,就是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展示推介活动”。
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国民APP,几乎涵盖所有人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将其中精彩的内容进行分享,已经成为人们资源共享与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自2013年起,我国也逐步开始建立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集中展示了各种宣传、服务与交流等功能。其中杰出的代表为成都博物馆与上海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发布博物馆相关信息,推出各种网上展览等,可以充分展示出网络信息技术在博物馆教育宣传中的积极作用[6]。微博热搜是当前人们广为关注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趣事都集中在这里,日常翻阅微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宣传的内容编写成为趣味性的新闻稿件发布在微博热搜上,让人们通过点击传阅来了解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同时在人们的点击下,该项内容在微博的热搜度就越来越高,以此让更多的人看到,达到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效果。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展示语言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博物馆观众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渠道,这种语言是博物馆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方式。未来媒体与以往单一的博物馆展示方式相比,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展示新媒体方式,融入当代博物馆的优势,拓宽了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让展品与观众的关系更为融洽,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更加丰富,增强了博物馆的趣味性,为当代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展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得博物馆在展示语言上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在原有展柜与展板的基础上,增加以新媒体为媒体的数字显示科技,通过这样展示的形式,形成文物的新面貌、新特点[7]。例如,同一幅中国画的展示,成都博物馆在原有的专制陈列柜的顶部增加了一块显示屏,加入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的动态图像,打破了原有的沉闷严肃的展示方式,为文物展示增添了一些趣味,旨在激发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改变其浏览博物馆的视听习惯。
2008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卷》也是一种新媒体在当代博物馆艺术应用的经典案例。此画原为北宋张泽端所作尺寸为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风俗花卷[8]。在不损坏实物的前提下,将原作放大,用数字技术制作成相配的作品,以动画场景的音响效果,动静结合的巨大画面,创造了全新的艺术展示效果,由此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新媒体技术呈现了更加生动的博物馆的内在形态。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博物馆的展示平台,也使博物馆在过去独树一帜的展示方式上有一些变化和创新,为人们呈现出多样性的展示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使艺术的传播更加便利,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借鉴,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新媒体技术互动展示的多样性、生动性、空间展示的可扩展性等,这些都是全新的展示方式,也为当代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