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银凤 东莞市企石镇文化服务中心
融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记者传统的工作理念、模式与方式与新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实现转型创新是必然路径,也是唯一路径。当今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在实现角色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受新媒体广泛冲击、电视新闻受众群体萎缩、记者思维定式严重等诸多挑战,这使得角色转型步伐放缓。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应重新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在坚守职业底线的前提下,以电视新闻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在采访理念、思维、技巧、手段等各个方面予以转型创新,以顺利突破行业发展困境。
首先,角色转型是记者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关键。在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三微一端”正风生水起,传统电视媒体记者只有加强与各类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新闻采访与传播,才能呈现符合社会大众要求的新闻信息内容。其次,实现角色转型可提高电视新闻信息发布质量与传播效率。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贴合受众心理需求等特点。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大数据技术,认真分析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找准新闻发布主题,并高效进行信息收集、整合、发布与传播。最后,进行角色转型有利于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不转型创新就意味着落后挨打,就预示着被社会淘汰,新闻记者在与时俱进中转变角色有利于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成就更优秀的自己。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角色转型不仅是电视新闻记者迎合时代发展,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率的外在要求,也是新闻记者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的信息接收与获取对电视媒体的依赖性较大,电视的受众群体极其广泛。然而,随着互联网以及各类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媒体所占据的绝对性优势地位遭受冲击,媒体行业不再唯“电视一家独大”。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日益壮大,加之便捷式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火山等平台已经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半壁江山。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够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而自由地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电视媒体的作用逐渐被忽视。作为电视新闻记者,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实现角色创新转型是唯一出路,但是来自新媒体的强大冲击又让其角色转型困难重重。
在以往,收看电视获取最新资讯似乎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信息技术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下,很少有人有时间、有精力静候在电视机前被动等待接收信息。反之,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让人们将仅有的闲暇时间用于看头条、刷抖音,相比于观看电视,这种信息接收方式更直接、更方便,也更具时效性。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捷式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持续加快,人们可通过最快捷、方便的途径获取想要的信息。因此,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新媒体。面对电视受众群体日渐萎缩的客观事实,电视新闻记者的能力遭受质疑,而如何精准定位自我角色,实现角色的转型成为记者在新时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有固定工作模式,这种模式相较于当前的一些新媒体工作模式来说较为陈旧、老套,不利于新闻记者大胆创新,实现转型。正因如此,一些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存在明显的惯性思维,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习惯性用传统思维进行常规性报道,且报道的内容空泛无实际意义,很难吸引受众观看兴趣,这导致记者角色转型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融媒体背景下,一些记者的融媒体思维意识差,不能在采访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在新闻内容的传播方面也不能实现与新媒体的广泛融合,这让角色转型举步维艰。此外,一些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仅仅担当着“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而不能很好地践行“群众问题的深度解剖与回答者”,这让记者角色转型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传播者,这让大众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认同感逐渐下滑,新闻记者面临着角色认同危机。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与较强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在前期的采访、资料搜集中,还是在后期的追踪与深度报道中,记者都应果敢参与其中,并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在信息爆炸时代,很多记者已经习惯足不出户来获取海量信息资源,他们走基层、善观察、深挖掘、勇创新的韧劲逐渐退化,所获取的独家资源少之又少。因此,记者如何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摆脱角色认同危机,做优秀的记者值得思考。
坚守记者本职,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记者实现角色转型的第一步。面对融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挑战,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找准自身对角色定位,将党的传声筒、人民利益的诉求者角色扮演到位。一方面,确保党的各项政策、方针等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电视记者应分析融媒体时代新旧媒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在工作中实现扬长避短,融合发展。在实际的新闻采访、编辑以及策划实践中,电视记者应不断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将电视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强的优点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点结合起来,创新新闻传播模式,以增强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关注新闻真实性,坚守新闻行业底线,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新闻记者在转型时,应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心系人民、关注民生,为大众呈现客观真实、能量满满,反映社情民意的优秀作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手机APP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的热点新闻资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范围、大容量传播,这推动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背景下,电视记者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融合创新的大数据思维,不断提高信息真伪辨识以及信息价值挖掘等能力。首先,记者转型应树立全媒体思维。在工作中,记者应发动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方式对海量新闻信息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并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审视这些新闻信息,剔除失实的、虚伪的、荒谬的,保留真实的、客观的、有价值的。其次,利用大数据手段创作能吸引受众眼球的高质量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任何消息、转载量、点赞量都可进行数据集成,电视新闻记者利用大数据手段可对那些受众感兴趣的、关注度较高的信息内容进行细致研究,整理与创新。在报道时,应从独特的视角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报道,以吸引受众眼球。
首先,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需要不断创新采编流程。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主要是明确新闻选题、调查相关背景、深入一线采访、进行编辑整理、内容与形式审核、新闻发布等,这一流程较为古板,灵活性较差。在融媒体时代,电视记者应在遵循新闻采编相关制度与规则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技术对采编流程进行优化。例如,在进行现场采访时,可通过现场5G信号传输的方式,或者采用现场连线、直播等方式让观众于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发现场的具体情况。同时,可将后期剪辑前移,压缩流程,提高效率。其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采编的信息化水平。例如,在采编中,记者可将AR、VR、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新闻内容的挖掘、传播与运营中,还可运用机器人写作、实时直播等方式实现新闻内容的智能化、信息化搜集与创作,以推动新闻记者工作的顺利转型。总之,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应搭乘新媒体技术设备这趟快车,不断创新新闻采编。
在信息爆炸时代,创作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关键。“深度”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与灵魂,缺失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报道便失去了生命力。有深度、有内涵、有质感、有温度的报道更能够在繁杂喧嚣的新闻资讯市场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记者仅仅是浅层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只管呈现信息,提出问题,却鲜有涉及问题求解。但是,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要从单纯提供新闻信息者逐渐转变为提供信息和问题的求解者。如何做问题的求解者呢?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基于客观事实进行深度报道。例如,在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后,要对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进行探析,做横向、纵向的深度报道,将这一新闻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耳目一新。
“四力”不仅是融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新闻工作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应苦练脚力、擦亮眼力、夯实脑力、锻炼笔力,成为“四力”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新时代优秀记者。苦练脚力意味着电视新闻记者要能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用裤腿上泥土的芬芳展现祖国大地多彩的人与事。融媒体时代虽然为电视新闻记者采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优秀的新闻作品依然需要记者扎根基层,苦练脚力;眼力意味着记者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脑力意味着要头脑灵活,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而笔力则需要记者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思以生动真实、感人肺腑的笔触记录下来。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应抓住机遇,增强“四力”,做全能型记者。
融媒体时代为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提供了较多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下,电视记者应坚守本职工作,牢记初心使命,扮演好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角色,以更好地引领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数据、融媒体思维,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创新采编工作,为新闻报道增添魅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努力实现由单纯的信息呈现者向既呈现信息又解答问题者转变,为群众提供更有价值、有内涵、有深度的新闻报道,继而在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