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遵义广播电视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本文认为,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就要与时俱进,在提升“四力”上狠下功夫,2018年采写的《扫雷英雄杜富国》获得2019年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也是坚守初心、践行“四力”的丰硕成果。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记者只有增强脚力,深入基层,通过行进和体验,用脚丈量人物的足迹,感受人物的冷暖,才能用笔折射人性的闪光点。
三集系列报道《扫雷英雄杜富国》讲述了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27岁战士杜富国,在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中,因一枚诡计雷的爆炸,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将战友挡在了死亡界外,而自己从此却进入了一个无光无色的世界的事迹。他和战友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的“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印在了百姓的心里。
这篇报道的采制时间长达15天,记者先后深入到云南边境扫雷现场、云南省某扫雷大队、杜富国的家乡贵州湄潭县,采访了杜富国的战友、家人、邻居共50多人,一共采制了20多个小时的录音,报道有现场、有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了一位纯粹的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悔追求,是重大主题报道。作者跟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采访团集体采访,作者作风扎实,一些细节是其他媒体记者没有采访到的。
本文在采访杜富国期间,被杜富国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在危险面前,杜富国舍生忘死救战友,年仅27岁的他失去了双手、双眼。生死面前,杜富国以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喊出了“你退后,让我来!”的战斗口号。
2018年10月11日,雷场中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诠释了什么是战友情深,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杜富国得知云南边境的老百姓还处在贫困状态,雷患不除,边境老百姓不到安宁,更不能脱贫,他就拼命地排雷。采访杜富国英雄事迹期间,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线生死雷场扫雷官兵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扫雷官兵在这里用汗水彰显青春,用热血播种忠诚的使命担当。认真用话筒记录下一个个为之动容的故事。
有人说,扫雷官兵是“刀尖上的舞者”,和平年代,他们是离死神最近的人,每向前一步都是在用生命前进,都是在叩响死神的大门。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扫雷?因为这里的河东村平均每户少一条腿,因为云南沙仁寨87名村民还剩78条腿,也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总有一群人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不畏流血牺牲,勇挑重担,走在最前面,用汗水和鲜血呐喊“让我来”。
“脚板底下出新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从未过时。”记者采访杜富国先进事迹,选取的采访对象又有代表性,又各具特色。在深入到杜富国的家乡时,所在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为了摸到“活鱼”,记者们早出晚归、跋山涉水,与村民和杜富国的家人仔细交谈,采撷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这次采访是对“四力”的一次难得锤炼,体力得到了锻炼,精神得到了升华,对杜富国作为“90后”年轻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眼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观察能力。先进典型的闪光点千差万别。用敏锐的眼力找出典型人物特有的闪光点,是写好报道的关键。怎样通过敏锐的眼力对人物的采访洞察秋毫?要学会用一种朴素的,差异化、平民化情感视角去扫描、去观察、去发现、去挖掘。
本文在采访杜富国事迹时,注重思考,杜富国作为一名“90后”,通过事例,杜富国回答了当前全社会所关注的“90后”战士能不能够上战场,敢不敢上战场问题,从杜富国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作品报道后,引起了社会进一步学习排雷英雄的热潮。上千名听众在微信、微博平台用留言方式对杜富国的赞颂,是一组温度深度俱佳的优秀广播作品。
作者在采访杜富国的战友唐世杰时,唐世杰动情地讲述了,他和杜富国在马嘿雷场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险的火箭弹,杜富国一如既往让他退到安全地域观察,独自上前处理。
录音:发现了四枚四零火箭弹,十分危险,属于一个雷坑。他(杜富国)说“小唐同志、你先往后面退,退到安全观察区域。你还年轻、经验没有我丰富,这个雷由我来排除。”当时我特别感触,因为每个人都有家人,都有父母,都有责任在这片雷区要注意安全,好好活下去。
杜富国在前线扫雷三年来,1000多次进出生死雷场,拆除2400多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扫雷大队四队班长刘贵涛家就在雷场边,一家人曾饱受雷患之苦。
刘贵涛录音:我的亲人也是受到了地雷的伤害,我爷爷在1979年自卫反击作战期间不幸被地雷炸伤,失血过多牺牲。1996年,我哥哥在锄草时,不幸触爆地雷,双腿高位截肢,在我的家乡,边疆人民都非常痛恨地雷。在我们村,随时可见双脚、双手和眼睛被炸伤致残的人,我和我的亲人都非常痛恨地雷。
“我虽然没有了双手和双眼,但是我还有一双完整的腿,我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这是采访中杜富国说的一句话。
记者采访杜富国:“你后悔去扫雷吗?”杜富国摇摇头,答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雷场!”
英雄,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百炼成钢。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与坚守。从黄土高原到生命禁区,从白山黑水到鱼米之乡,军人用足迹和身影践行着保家卫国的使命。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战士用足迹丈量国界;雄鹰都飞不过的雪山,五星红旗在那云端高高飘扬。
人民心中的英雄,就是在这种点滴付出、无声坚守中浇筑而成,支撑起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脊梁。
用好脑力,首先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次,要学会在采访报道中通过脑力的加工,发现事实真相,厘清问题脉络,展现人物的灵魂,构建先进典型的精神坐标。
练强脑力,就是要勤于思考、学会用心,提高思考能力和抓问题能力。在采访杜富国时,内容翔实、素材丰富。采访对象包括杜富国家人、战友、老师、邻居等,采访由浅入深,从生活到工作、从细节到全貌,向听众展示平凡英雄事迹。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作品用采访对象最朴素的讲述,层层递进,触动人心,一些细节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报道真实生动,采访真实,人物鲜活。音响运用恰当,故事性强。
杜富国的姑姑杜静说,侄儿是杜家人的骄傲。
录音:(记者)他平常有微信,向你们汇报排雷这样的一些场景吗?(杜富国的姑姑)他(杜富国)不说,我们只知道他排雷危险,只是平时嘱咐他,他说“不用担心”。一想到他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只能听到,就控制不了,就特别难受。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以后再也看不到阳光色彩了。
本文在采写《扫雷英雄杜富国》时,注重把最闪光、最精彩的风景展现出来,要着重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性格内涵等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的东西。采访对象包括杜富国家人、战友、老师、邻居等,采访由浅入深,从生活到工作、从细节到全貌,向大家展示英雄事迹。
18岁时,杜富国就成了边防战士。“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时刻激励着他。杜富国得知组建了扫雷大队后,提交了申请,和数百名同志走上了扫雷道路。
录音:我(崇拜)的英雄是安忠文英雄,他是(参加自卫反击战)攻打老山时,为战友开辟通道,用身体滚入雷场,滚了近十几米,为后面的兄弟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
杜富国为了保护身边一同作业的战友艾岩,用身体挡住了爆炸瞬间飞来的弹片和冲击波,英勇负伤,被医生从鬼门关抢了回来,一片黑暗中,他的心里却还放不下战友的安危。
录音:我在(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清醒的时候,我听到说(战友)艾岩没有受多大伤,只是擦伤,我心才落下来。
杜富国笑对人生的坚强性格和热爱生活的乐观品质,能带给听众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杜富国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有红色基因的浸润,加上良好的家庭家风家教传承,以及所在部队优秀的作风影响,多方聚合,造成就了杜富国这样一位新时代扫雷英雄。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落实在笔力上,练就笔力千钧,方能下笔出华章。如何练好笔力?本文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创新话语体系。以往,很多人一写典型人物报道,就不自觉地倾向于说教,倾向于喊口号式的塑造形象,这样的报道由于缺乏真情实感,很难让人引发共鸣。典型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特别是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只有符合人性的表达,才更能让听众接受。所以,面对新媒体和受众的变化,要增强笔力如何践行“四力要求”,要完成一件优秀的广播作品,除了采访以外、播音、制作也同样要下功夫。
采访了杜富国先进事迹的录音素材,只是完成工作的第一步。回到单位后,作者精心剪集录音、精心制作。杜富国的新闻以三集系列录音报道形式在遵义广播电视台播出。在制作录音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场音响,用了杜富国的战友、领导、亲人、校友的同期声音,还原了杜富国“让我来”的精神,展示了杜富国代表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一种担当精神。
系列报道《扫雷英雄杜富国》第一集《生死关头》报道了杜富国的英雄壮举,他在生死雷场喊“你退后,让我来”,用惊天一挡保护了战友生命,感动了中国;第二集《无限忠诚》报道了杜富国在部队培养下,在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影响下,铸造“让我来”的英雄奉献精神;第三集《红色之路》报道了杜富国成长之路,向听众介绍了杜富国来自遵义市,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杜富国的家乡湄潭县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
杜富国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党员,从小教育他要对党和人民忠诚,诚实守信,按角色做人,按本分做事。四兄妹分别名为“富国、富佳、富民、富强”,老四杜富强是一名军人,老三杜富民告诉记者,他当初也报名参军,因为体检原因未能从军。
[录音:(第一次报名是)高中的时候,还有第二次是我和我弟一起去的。(去)当兵我们家里面挺支持的。]
村民们说起杜富国和他的家人、评价都很高。村民胡读文:
[录音:我们国家就需要这种人,共产党员就要不怕流血牺牲。杜俊培养(了)他一个好儿子,作为我们湄潭人很光荣、很自豪。]
作品的结尾以《我爱你中国》音乐结尾,升华了主题。表达了杜富国等军人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恋之情。
上百家媒体先后采访过杜富国,属于“命题作文”,写出的新闻要出彩,有一定的难度,除了独家人物受到青睐,笔者在制作录音时,想到“命题作文”同样也可以脱颖而出,杜富国当时已经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同台竞争,比拼的是“特色”。要想能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除了凭借其地域优势外,更多的是靠记者长期以来积攒下的详实资料,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千军万马”中“积累”为其架出了一条“独木桥”。
要创作出优秀新闻作品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切实增强“四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打造精品力作,作为一线的记者要主动在经济社会建设一线中增强“四力”,把话筒聚焦在发展上,把笔尖对准民生,把声音汇聚在社会新风上,以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感染人、引导人,当好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笔者参与采访排雷英雄杜富国,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中国最高奖项。也体会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导向,切实增强“四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精品力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战士,将继续肩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历史使命,坚持用脚板跑新闻,用真心看世界,不断深入最前线,不断前行在路上,用优质的新闻作品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记者是事件的记录者、讲述者,甚至经历者,唯有在路上、去基层、到现场,才能心怀时代,将有温度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才能讲好新时代的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