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砚毅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赵鑫 开封大学医学部
中国传统书法中的“气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传统是内在的精髓,文化是外在的表象。中华文明历史久远,每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都拥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自然而言的也就形成了多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财富,也是其他民族国家所没有的优势条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如汉字、京剧、刺绣、陶瓷、皮影、剪纸等。这些民族元素的产生都伴随着每一代民族的感情与信仰,随着时间地推移,将这些拥有时代感的独特民族审美运用于艺术创作当中,将民族与当代碰撞所擦出的火花想必也是无与伦比的。书法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指对图像识读、文化理解、书法表现、审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传统的初中书法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将书法知识进行简单的讲授,没有对学生进行恰当、深入的引导,不利于学生书法核心素养的培养。书法鉴赏教学作为高职书法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艺术思考和探究,并在鉴赏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书法知识,在加深文化理解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虽然现在互联网普及,教育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生,但多数的高校仍然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认为写字可以用电脑打字来代替,这种思想在高职教育中十分常见。要想改变这一思想,首先高校教师要对书法有深刻的认识,要具有书法的艺术细胞,这样才能传染给学生,学习书法弘扬中国文化,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书法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书法教育和写字教学更应该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2)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术人才。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书法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写字技能,练出一手好字,能体现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价值,在高职素质教育中,开展书法教育是提升学生写字教育的基础,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写字转换成主动练习字,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水平。
把写字教学和传统书法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创立写字与书法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教育模式,是有效推进书法教育的方法途径,还要在写字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加大力量,探究适合并且具备有特色的写字与书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高职生热爱写字的浓厚兴趣,并具有良好的欣赏书法的习惯,从而激发出高职生热爱书法、热爱写字的良好学习心态,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未来的书法人才,培育成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这正是写字教学与传统书法相结合的教育目的。
(1)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书法鉴赏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欣赏功能和审美功能,同时还能具备教育功能,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提升,提升道德情感和精神品质。通过领略中国书法的辉煌历程,欣赏书法发展的文化价值,尤其在实用性书法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抽象化的思维,通过对现代工业设计赏析,更好地理解书法学科的艺术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更清晰地认识生活本质。
(2)有助于挖掘书法的社会功能。任何一类书法作品,如果创作者不将其公布于众,仅用来自我赏析,那么书法作品的社会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因此,书法鉴赏是书法创作的存在依据,只有将书法的社会功能发挥出来才能让大众对书法作品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从而正确地认识书法作品,书法鉴赏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开阔眼界,通过书法鉴赏帮助人们周游世界,走向陌生而又有趣的广阔世界。
(1)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同时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传统的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却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身心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生为本”,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书法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名人作品,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观察其中的细节,并通过与同时期的其他书法画作进行对比,体会“笔触”等艺术技巧,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然后,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基点,为学生讲授教材内容。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和生活经验等进行思考,并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书法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力量更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在培养学生书法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
(2)多元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书法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应该优化并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结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材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高职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表面,更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背景、手法和作者的经历等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想象力。此外,良好的审美能力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感知作品的同时提升想象力。
(3)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书法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书法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模仿、学习阶段,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高职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喜爱幻想的年龄,最不缺乏“灵感”,教师需要做的则是帮助学生将他们的灵感表达出来,而不是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抑制或者否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地开展一些以学生爱好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进行书法创作分享。并且对于书法作品的评选要以学生的意愿为主,防止教师在无意中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书法作品采取匿名盲投的方式进行鉴赏评价和选优,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摆正自身引路人、组织者的位置,让学生以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而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导向,要让学生自由进行书法创作,积极推进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汉字不仅记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还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书法,它是我国的国粹,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不可替代的,它承载的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民族意义。培养高职生热爱书法、欣赏书法的良好习惯,并提升自身写字基础能力,这是中国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因此,帮助高职生提前深入了解中华传统书法,并掌握基础写字技能,这是进行高职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