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璐,文静,高碧英,余东哲,马晓蓉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苏里格南作业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中国石油与道达尔公司合作的苏南公司是国有企业开展混合制多种经营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开展对外合作的一种尝试。与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道达尔集团公司合作,从管理思路、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投资规划、生产运营、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学习借鉴、融合创新,为企业海外合作项目的发展提供人员、管理、科技等方面的支撑,与国际石油大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中国石油“走出去”积累了经验,拓宽了视野。
苏南公司兼收并蓄中国石油和道达尔的管理经验,倡导精益思维,通过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细致化和数据化的精细手段,在地质、钻完井、生产、经营、地面建设等方面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效果,实行“七精”高效开发管理,将对外合作的技术精华、特色文化、管理精髓进行呈现,对自营区块的经营生产、产能建设等起到了辐射和带动效应,持续践行油气国际合作使命。
1)议事程序体现双方意志。苏南公司创新优化组织形式,有效发挥团队创新创效能力。一是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决策层)。中方代表担任主席,道达尔代表担任副主席。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突出“审批决策”。二是成立技术委员会(技术层)。设立咨询性质的专家小组,提前对联管会决策事项进行论证。三是搭建岗位员工交流学习平台。通过将中方业务能力强且英语娴熟的专业人员与道达尔员工进行交叉设岗,在工作中不断交流互动,解决技术难题,完善工作流程,优化工艺措施。
2)搭建合作双方交流平台。苏南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与员工之间,中方与外方员工之间的双向交叉交流工作,建立了“公平竞争、双向沟通、建言献策”三大交流平台。管理团队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员工诉求和顾虑,耐心解释说服化解,采取周例会、月总结、季通报、年表彰等形式,使短、中、长期目标得到落实。
3)建立多劳多得、偏向一线的薪酬制度。苏南公司人力资源通过拉开档次、凸显艰苦程度,分块划拨、自行考核分配等薪酬激励制度,2019 年作业区和机关同工种薪酬相差35%以上,凸显了一线艰苦程度和管理人员管理责任,遏制了“大头小身”的畸形组织机构加剧。
1)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凸显精打细算导向。苏南公司强化预算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坚持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方式,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佳使用;坚持严格预算审批程序,层层把关使其更契合企业运营实际;落实预算分解执行责任,推进成本管控精准实施;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确保盈利和降本双提升;建立健全预算考核机制,形成责、权、利责任共同体;建立内部控制检查机制,规避化解潜在财务风险。
2)完善内控体系运行,注重精打细算落实。苏南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已达8年,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业务梳理、流程描述、风险分析、完善制度、测试改进的过程。它渗透于苏南公司所有管理活动中,总的来说是“办事有程序、控制有措施、实施有证据、监督有测试、结果有评价”。通过多方位交叉审计与内控测试,加强对预算管理领域的日常监管,有效防范经营财务风险。发现潜在合规风险及时整改,确保预算管理依法合规。
3)完善选商合同管理,运用精打细算手段。苏南公司招标工作始终坚持优选服务商、节约投资、提升服务质量的宗旨,所有采购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都须进行招标或商务谈判,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招标代理机构分工协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招标、竞争性谈判委托给专业招标机构,谈判公告在外网发布,使更多潜在服务商参加投标或谈判,可选择价格优、资质硬、信誉好、业务强的承包商,达到了良好的降本增效作用。近年来,苏南公司开展招标、竞争性谈判近700项,节资率达5%以上。
苏南公司通过反复试验成功确定了一套适应区块地震与地质特征的处理流程及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其重处理成果主频频带更宽,目的层段内幕反射更加清晰,角道集数据更加稳定,相关性好。一是在开发方案设计中,将苏南区块划分为近300个井丛,以9口井大井丛作为基础井网。二是地质、地球物理、气藏工程作为一个工作室,并且与钻井、压裂、地面集输紧密结合,共同达到优化生产,提高项目效益理念。三是东西向水平井钻探获得成功。突破了鄂尔多斯盆地最大主地应力为近东西向不利于钻东西向水平井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四是在压裂、生产、气藏管理方面做到了“一层一法一工艺”。
1)实施钻完井作业工厂化,实现集约优化树样板。苏南公司在评价建设初期钻井绩效差强人意,钻井成本降低空间有限的背景下,为加快苏南公司开发速度,基于储层物性的研究结果,综合比较井场建设、钻完井、地面建设、井场管理等费用,经过多方论证,苏南公司探索出一条“提产、提效、降本”的新路子,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技术,实现了钻完井作业工厂化。一是推行大井丛丛式井组部署模式。二是优化井场布局,实现标准化作业。三是批量压裂试气,6大施工流程“一趟过”。
2)推广小井眼钻井技术,填补中国石油一项技术空白。苏南公司以前二开井段采用Φ215.9 mm井眼,下Φ89 mm 油管直接固井,固井井段长达3 000多米,且环空间隙大,固井灰量大,成本高。为破解这一难题,苏南公司通过几年的实验,创新实施小井眼钻井技术,其二开井身结构的小井眼突破3 000 m,填补了中国石油的一项技术空白。
3)实行清洁化作业闭环管理,引领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方向。钻井现场采用随钻方式对钻井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实现泥浆不落地的目标,即在钻井过程中对废弃物采取实时处理。场内处理主要是泥浆不落地收集、处理,滤液水回用配浆处理;场外处理主要是泥饼外运及资源化利用。经过处理设备处理后的产物为滤液及泥饼。其中,滤液二次处理大部分可回用,完井后少部分滤液拉运至污水处理厂,泥饼外运烧制成砖。
1)按“三同时”原则建设数字化气田。苏南公司在气田数字化建设上坚持了“三同时”原则,即气田数字化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投运,从源头预防了数字化建设的二次扰动。苏南数字化气田还采用了EPON 无源光通信技术,实现区块光缆通信全覆盖,全流程生产数据视频监控实时采集。专用电网与风光互补相结合的供电技术,保证了气田数字系统的全天候安全运行。
2)数字气田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苏南公司的数字化气田包括数据采集系统、自动控制、远程通信、决策辅助、生产指挥、应急保障系统等6 大系统,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生产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共享,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结合,真正实现了气田管理的集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气田管理从现场的劳动管理升级为大数据管理,实现了产业技术的升级。
3)数字化气田带来管理模式的变革。苏南公司的数字化管理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组织架构的变革,带来员工队伍的转型,员工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占85%以上。在气井巡井、井站紧急截断放空等操作中,减少一线操作员工的用工数量和劳动强度,减少了车辆及人员对周围环境的反复扰动和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气田生产、管理实现了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广泛的共享、更深入的智能、更智慧的决策,企业实现了新型工业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升级。
1)井丛标准化设计。苏南公司规模应用9井丛丛式井组+水平井混合井网进行开发。采用基本井丛接入区域井丛的方式串接进站,井丛管线长度减少36%,每年节约投资1 000 多万元;实施井下节流+井丛注醇工艺,减少压缩机运行时间,管线运行压力下降,降低壁厚,降低投资上亿元,每年降低运行费用近千万元;采用9井丛丛式井开发、大规模集气站设计,较常规气田可减少征地1 620 亩,减少对毛乌素沙漠环境的影响;井丛低中压运行模式为无人值守,减少生活用气消耗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有效保护当地环境。
2)铺设专用管道,密闭输送采出水。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地层水等以蒸汽方式随天然气采出地面,冷凝成工艺水,通过与集气支线、干线同沟敷设的采出水输送管道,增压密闭输送至集气站,经气液分离以后的液相进入离心泵管输至处理厂,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则原来被认为的污染物变为甲醇、凝析油和水,甲醇作为材料循环使用,轻烃转化商品,生产水经过SPF 生产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回注,全部资源化利用。苏南公司历年累计输送气田产出液近40×104m3,应用管线密闭输送工艺年降低运行费用700 多万元,资源化利用创造价值约5 000多万元。
3)安装风光互补装置,将自然能转化为电能。苏南公司的井丛基本都在沙漠深处,为节约投资,同时避免架设高低压线路和高低压配电系统等破坏植被,苏南公司管理人员通过调研,决定利用沙漠日照时间长、风大等自然特点,在井丛安装风光互补装置,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来互补发电,供井丛正常运转,无需外界供电。风光互补装置使用以来,其优点日益凸显,具有低压供电,运行安全、维护简单等生态环保多种优势。
1)生产运行管理平稳高效。坚持目标引导,以年度生产任务和重点工作为双主线,强化年度生产奋斗目标;明确新建产能投运、检修技改、冬季高峰供气等重点工作节点,确保了阶段性重点工作高效完成。坚持组织高效,合理制定年度及月度生产计划,推行产能建设与生产“一体化”运行,采取日碰头、周对接、月度动态分析和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等措施,确保计划执行到位,使产能建设工作部署、建设进度、产能发挥和整体生产有效结合,实现气田生产计划执行到位,生产系统受控平稳。
2)气井精细管理持续提升。严格落实“一井一法一工艺”气井管理要求,深入调研分析和认真总结苏南公司气田开发的特征,找问题、补短板、强基础、提效率。一是针对中高产井,科学配产,确保生产压差合理,降低综合递减率;对于低产井,摸清其递减特征,科学制定开关井制度、维护及增产措施,有效提高开井时率。二是强化体系保障。持续完善“日碰头、周对接、月度动态分析”的生产指挥体系,确保信息反馈及时、协调组织到位,将各项影响生产的因素降到最低。
3)生产组织管理重实效。明晰机关部门、作业区、班站工作职责,做到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实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一是持续落实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分片承包机制,生产、安全、技术等关键部门常驻一线,科学统筹设备技改检修、新井投产、老井挖潜、防控防汛等重点工作。二是继续实施速度管柱措施井,年累计增产2.8×108m3;开展“柱塞气举、压缩机气举”试验,充分发挥好每一口气井的生产能力,最大限度挖潜增产。
建成全面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5 类、38项主体开发技术系列,7 项关键核心特色技术,205项管理制度,10项HSE作业准则,498项基础资料清单,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1 项、省部级9 项、油田公司级6 项。形成了主营业务突出,流程全面优化,组织机构精干,管理层级扁平,管理手段先进,管理效率提升的对外合作气田。
利用三维地震进行砂体预测和指导井位部署,通过地震应用过程的质量控制,多属性应用提高预测符合率和I+II类井比例;完善了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刻画有效砂体,认识了单井控制面积;建立气藏-井筒-地面一体化模型,实现开发效益最大化。
形成了“中压集气、井口双截断保护、气井移动计量测试”等12 项关键技术,获得国内首个集气工艺技术的发明专利授权,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小井眼配套技术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田公司进行经验交流。大井组布局设计、工厂化钻井、压裂试气等技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渠道,自动“外溢”到苏里格气田。
开发9 年以来,推行精益安全管理,HSE 业绩表现良好,未发生损工及一般以上的安全环保事故。大力开展生态化设计、清洁化生产、一体化生态综合治理,做到了“开发一片、绿化一片、保护一片”,其成果多次得到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