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标 袁梦捷 广西师范大学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科学技术手段作为媒介。从思辨的内在角度、人的精神层面对当代美学、社会学、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罗伊·阿斯科特提出:连接性与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参与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和作品及其他观众的互动之中产生感官的刺激,激发感兴[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创意研究的跨领域整合与协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体的兴起,使得科学技术与艺术有了更好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当代艺术形式创新事业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使我们能够以原作者从未想象过的方式与每一位观众进行互动[2]。从 1995 年,新媒体技术在中国萌芽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发展期内,新媒体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从技术手段、主题观念、呈现方式三个方面产生了变化。这些主题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摄影等其他当代艺术形式中,新媒体艺术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影像特征和叙事形式。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图像技术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伴随着我们国家网络数字媒体的普及、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生活学习方式,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多改变。媒介变革为艺术建构了多样的承载和表现空间,敏锐的艺术家也能因而抓住机遇。以摄影技术为例,它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和艺术家本身。例如法国画家德加,察觉到了影像技术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冲击,他开始尝试参考现代照片技术来创作绘画,这一举动使得艺术家们开始逐渐脱离传统绘画。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出现对艺术载体出现了巨大变化,一些当代艺术家还会运用数码摄影和后期合成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还有的艺术展览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材料来展示主题。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杜尚就曾通过当代立体主义创作的绘画表现了当年波普摄影大师的动态连续影像摄影,从现代立体主义、波普艺术到现代录像艺术装置,都是表现现代科技以及美学的典型事例。而如今,新媒体是艺术新的载体,借助互联网形成了交互式和虚拟化的装置立体艺术,众多的艺术家们纷纷加入了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实践的行列中。
艺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科技上的不断创新也为艺术创作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持,都体现在了最后的作品视觉呈现上。创作观念明确、新技术的尝试,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都为艺术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发展趋势必将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而如何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也已经成为我们未来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思考。
近几十年来,数字媒体的许多行业,其中有文化产业、娱乐业和服务业等发展促生了网络平台,在此之前谁也不会想到在家就可以点餐,随时随地可以叫车,科学技术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基于数字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迅速发展普及,也逐渐使得新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和数字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得到新的数字艺术的呈现方式。
伴随着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时间信息的碎片可以被更加充分的利用了,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学习,内容表达更加精悍,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获取的信息内容更多,视频、图片的方式多样。影像的呈现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其传播形式可短小内容精悍,不受市场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充分满足了观者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程度。互动是相互作用的,通过观众与艺术作品创作者之间的互动,观众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艺术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共鸣和乐趣。新媒体艺术中的视觉艺术在动画和影像方面有很大的艺术优势,与传统的艺术展示方式不同,对于许多新媒体艺术来说,触摸丰富了艺术的感官,增强了新媒体进行互动教学艺术与观众的参与和合作。它将使新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紧密结合,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创新、更加丰富的数字艺术生活体验。使得艺术技法和数字技术得到更好的融合。
社会学家库伯认为,身体对人类认知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认知就在身体与社会的磨合过程中生成。根据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他将空间分为身体空间、客观空间、知觉空间,认为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在人群聚集的城市,公共性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弥合人群之间的差异性,为都市人提供交往的平台,改变传统社会单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个体身份,帮助人们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新的身份认同。相似地,传播学者麦侉尔曾指出:人的公共性需要自身性的表演与习得,人的身体在公共空间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地理性媒介创造出在场与远程在场的融合方式,能够使我们认识并发展出新的交流实践。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环境艺术对当代艺术呈现方式影响力的加深,博物馆还为当代艺术和新媒体开设了新的空间。每一届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上都展示了新的科技和艺术产生的新的化学反应。
此外,信息科学技术在中国广泛传播,艺术场馆通过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传播。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艺术大众化,引领大众走近艺术的世界。观者在线观赏这些艺术作品,通过现代艺术博物馆、数字艺术画廊、互联网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扩展,新媒体技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正在逐步融合传统的展示形式并加以创新。
新型公共艺术中现代灯光艺术必须占有一席之地,现代灯光艺术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主要依托科技进步而出现的灯光电装置、灯光秀等新型表现方式为代表。现代灯光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包豪斯学院派留下来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了实验性作品尝试。到了 1970 年前后,出现了“空间派”与“投射派”两大创作阵营,其中“空间派”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和科技项目”发展而来,空间派作品主要突出的是光、颜色与视觉之间的关系;“投射派”则是利用镭射光线在长距离投射的延展性进行作品创作,突出的是镭射光长距离投射的精准性[4]。无论是“空间派”,还是“投射派”都影响和带动了大批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和意识到灯光作为一种独立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与价值。
城市灯光秀因其创作载体的差异一般分为:媒体建筑灯光秀与主题景观灯光秀两大类。对于媒体建筑灯光秀来说,因灯具技术的差异又可分为 LED 建筑媒体屏灯光秀和 3D 投影灯光秀两类,LED 建筑媒体屏主要依赖 LED 显示与软件控制技术形成类似电视屏幕的效果,3D 投影灯光秀则是主要依赖户外投影机和软件技术进行多媒体片源的投射。无论是 LED建筑互动媒体屏灯光秀、3D 投影灯光秀还是主题景观灯光秀都是目前灯光秀最为主流的表现方式,其主要的技术都用到了灯具智能控制系统、后台操作系统以及播放内容的制作等。城市灯光秀、大型户外歌舞剧秀已成为多专业相互协作的艺术创作形式,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沉浸式艺术展作为一个公共性的艺术体验场所,以新媒体为主要技术手段并要求观众身体性地在场,当人们步行其中并与作品进行互动,就己经用身体经验并建构了一个看似虚拟的真实空间,与看似真实的虚拟网络空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我们认为这种虚拟漫步式的公共活动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使观众能够作为自由的小空间与所在大空间进行交互,并在过程中打破与他人的距离感,重建对自我、他人、自然及社会的认知。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可以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的。一件艺术作品往往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作主体、二是艺术作品、三是作品接受主体。因此,为了使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家往往选用现代技术,以生活经历为导向的创作作品。让受众参与其中,给参与者更好的体验感与沉浸体验。
在2018 年,一个名为“teamLab 无界”的新媒体艺术展疯狂席卷了艺术圈,策划筹备此次展览的背后团队也因此次展览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艺术热潮。teamLab 团队,可谓是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艺术形式、艺术主题、国家与文化并不能成为展览的限制。他们关注和探索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世界三者之间新的关系;这是数字技术这一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呈现;是最核心、最纯粹的创作观念和呈现方式的表达。teamLab 团队成员包含了艺术、科学、技术、设计以及自然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是一个跨学界的“超级技术专家”团队。在当代艺术尚未被完全被大众全盘接受的时候,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已经悄然兴起。就像当代艺术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一样,这样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让大多数人对它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提出质疑。
在“teamLab 无界”这一多媒体装置展览中,建立观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观赏者成为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到艺术作品创作中来,实现“无界”这一理念,通过空间创造,尝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针对个人使用,没有特殊性,是平和的、公平的、大众都可享用的公共空间。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实践融合,帮助这一观念的实现。
在未来,相信新的数字艺术将继续改变艺术,他们不受呈现空间的限制,不仅仅是艺术品呈现方式的新转变,也是改变艺术空间的本身,以及人们互动和体验艺术的方式,甚至改变艺术市场。数字技术还能进一步打开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使我们在艺术品创作的空间内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操纵和使用更大的空间,让观众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艺术、更直接地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
新媒体艺术是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后呈现出了不同方向的发展趋势。打破了原有格局,通过赋予新的艺术文化内涵,改变了原有艺术形式,多维角度的开拓创新,带动了艺术作品中参与者与被参与者的新的感官体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作品获得新的呈现,也使得艺术品在多维空间里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