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茵 中国传媒大学
纪实风格电影指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而改编、情节相对比较丰富的故事性电影。影片主题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人民在疫情的阴影下生活,见证大大小小发生的事,该事为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回忆。因此,电影在服务戏剧性之前,保证事件的真实程度,还原疫情防控行动,展现我国高效的救援速度和英雄的专业精神的立体形象描述。因此,内容和形式的自洽是团队用电影呈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在群众生活中产生、输出的价值以及影响。
影片从2020 年12 月30 日展开序幕,武汉人民愉悦地度过跨年夜,同时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①,新冠肺炎就是在一片祥和的背景下酝酿而生。中国医生的叙事结构采用了线性叙事。以顺序为主导从医院接收到不明病例并上报开始,以线性叙事结构讲述事缘始终,最大程度报道疫情信息脉络和人物关系发展。
另外,多处以清晰、正确、规范的字幕补充重大通知发布,补全影片轨道的空白。例如:2020 年1 月23 日,武汉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②,到2020 年4 月8日,武汉解除管控措施。简洁明了地告知重要因素,有助于观众理解复杂信息,也是对事情的真实信息补充。
电影编剧模式则使用希德菲尔德的经典三幕理论,第一幕是开始后半小时,这部分是进入第二幕前的铺垫。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ICU)在使用多种大功率机器抢救下突发停电状况。医护人员除了要快速反应紧急情况外,还要稳定病人情绪进行治疗。此处预埋了一个假设始发事件。在医院开始大范围接受病人前,破损的防护服诱发观众对接下来是否能顺利接收病人而感到担心。
第二段落~第三段落之间的发展,是一段流行病工作人员上门采样、各方医疗团队携带物资援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洪山体育馆方舱相继落成的快剪片段。第三阶段的开始是以小文要在昏迷期间进行体外膜肺氧合(以下简称ECMO)刨宫产开始。直到金仔也被查出确诊,夫妇双双入院,夫妻二人与新生儿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为落点,显示小人物在疫情之下命运多舛的人物曲线。
以无人机、手机界面、MG 动画(ECMO 科普)和新闻在播画面彰显、佐证电影场景时空的真实和医疗专业性。影片中多次出现微信聊天界面,文主任(袁泉饰)面对医院征集志愿人员,微信回复女儿没法一起过年的信息;文主任从微信上得知医院小卖部老赵去世,打开与老赵的微信窗口。镜头以独有的界面窗口聚焦而形成重点信息显示。同时间,微信聊天界面是观众们熟悉而平常的事物,界面窗口拉近观赏主体与电影主题的距离,向心出发。观众把窗口聚焦信息和影片主题结合理解,形成电子屏幕和大环境的双重聚集。
中国医生更多地描述群像力量,影片可见张院长和文主任占大部分的画面比例。但是从其他维度看来,其他角色在镜头里面出现时间不长,但他们在抗疫战争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影片后半段聚焦在群众力量和动员支援速度,流行病调查员员、援鄂志愿者、动力科工作人员等的小人物。可见,中国医生从大叙事入手再细分支线,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大人物到小人物,围绕小人物作为剧情发展的组成部分,以普通人视角出发,呈现中国英雄为了人民和国家,克服“小我”,成就“大我”,以生命拯救生命的奉献精神。
医生之间相互理解、并肩作战的关系。陶峻和吴晨光从一开始的充满对战胜疫情的希望,以为能够帮助张吉星拔管就此战胜疫情,看到曙光的一刹那却被张吉星的死讯而打击,再到面对死者家属产生巨大的挫败感、无奈感和遗憾。在一场天台戏中,战友情谊得到升华,关系张力得到释放。以色彩、场景等维度,放大医生们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下,慌乱、挣扎、期盼和失落的心路历程。
1.镜头晃动的影像风格
武汉封城后,镜头以一串抖动剧烈的画面切换,带出封城后人民在超级市场的疯狂抢购和医院的人满为患。这是摄影机以第三人称的情绪外泄,镜头运动构成了运动感,而运动感形成了观众对时间的知觉。时间感和空间感、运动感和平衡感,是为斯坦纳所讲的生命感的组成部分[1]。镜头剧烈抖动、画面内容快切,显示封城后人民对生命恐慌和担忧到达最高点,体现了面对死亡的恐惧、无助和疫情对生命的威胁。
2.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方式
接近尾声,金仔夫妇二人前后感染而入院,夫妻命悬一线之际,通过镜头剪切,躺在病床上的父母生死不明,幼小的婴儿在号啕大哭,加强生与死的尖锐性,强化生死交织的宿命感。影像风格和剪辑方式能在拍摄和后期凸显医护人员们在疫情期间不为人知的两难处境,渲染医护人员在集体主义下的个人魅力;历经危难后顿悟的生命意义等复杂价值,使得情节组合富有紧张性和曲折性。
由象入境,体物悟情。影片中多次使用“手”作为看得见的一种隐喻符号[2],以隐喻空间的形式表现出了医护人员在疫情下之间的信任、拼搏和默契。陶峻刚到武汉援助,与院长以碰前臂打招呼,表示保持社交距离的打气;陶峻握住病人的手,以示为病人服务;文婷在小文历经生死关头后产女握住她的手,对病人坚强的意志以示欣慰,更是感动;陶峻、文婷和吴晨光三人碰拳,彰显了对抗疫情的成功一步。该象征符号与其所象征的意义之间有着联想性和关联性[3],语言符号以相似事物在感性层面上唤起观众们深远流长的联想和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的意悟,最终引起观众们微妙的情绪波动。
借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中国医生》是对疫情期间对医护人员群体进行艺术层面的处理,是通过电影这一中介手段来反映该人群。“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模仿的作品,而是由技巧或类似的原因”[4]。故而拍摄手法的真实模仿是激发观众们感觉的来源。
追求纪实、还原便是对观众们的可理解性、可重新体验最好的回复。虽说现实主义下的纪实艺术作品与纪录片不一样:它不能够完全复制、还原当初情景,但更多是纪实手法以创造性地有机糅合现实真实发生画面和现实元素(演员出演现实人物、重新到医院进行拍摄),两者达到最大可能的重叠。最后模仿变成相似,微妙的相差和相似,在心理上模糊观众的辩证边界,重新把观众脑海中的记忆带回来,达到“唤回”动作。
平衡一种动态反应,是对强调科学客观的经验主义和以人本色彩的唯心主义的中介反应,最终结论为影片内容构成稳定的信息层次输出。过分追求主旋律电影的崇高化或者是强调百分百还原,都不是平衡的有效转化。“整个有机界在不断地证明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或不可分离”[5]一话可见,两者统一并构成完整和谐的故事,相互约束和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一系列抗击疫情行动是影片的内容组成、构造、讲述和表达;电影是形式。越是创造出广深的公共精神消费范围,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人类的未来发展的贡献越大。文艺精神和艺术价值产生、输出过程与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统一,在这种关系下,价值输出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构建,有效转化为社会效益。
前文提到纪实手法是以模仿唤回观众集体回忆的手段。以电影为媒介,纪实手法作情感联系,唤起主流观众的普遍情感。现实层面上重视事情的真实细节,联动钟南山院士和影片重要人物原型张定宇、桑岭等有号召力的人物为影片宣传。多方人士力推,群众一呼百应,影片在电影开始上映之际在同档期占据优势。
截至目前,影片除了是7 月票房冠军之外,更以12.69 亿的票房成绩在年度总票房排名位列第4。影片在社会现实和审美改造的基础上改编,以实际意义为目的,反思现实生活和拓展旧有经验,生成新的认知,解释此类电影的拍摄与处理手法。为了保证价值规律和文艺规律的稳定产出而作的平衡动作,易于获得国家及人民认可。正面评价最后将反作用于经济效益,继而对社会和文娱市场积累一次重要的经验。
平衡是主旋律剧情电影创新的思路。假设按照往前的拍摄方式,忽略新冠疫情事情的特殊性(长时间、范围广、涉事人物复杂),那么只会给观众带来一部不过不失的灾难剧情片。关于中国医生的戏剧性和真实性的平衡,不仅仅在于追求极致的事件还原或是煽情宣传,而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两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市场不仅仅意味着商业,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得到受众的喜爱,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题材之重大,内容制作则是重中之重,而且在近几年来,市场与群众对主旋律电影一直报以期待。这更加意味着电影市场对纪实剧情影片的艺术性和可考究程度的要求更加严谨。
注释
①电影原字幕
②电影原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