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产生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2021-01-13 00:58周建华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寻乌红四军

周建华

《寻乌调查》诞生已91年,我们重温这个光辉文本,惊异于它内容的宏富,感慨于它求真精神的同时,历史的光影似乎也浮现于脑海,引发对它的探寻与思考。有别于已有成果多从时代价值、阶级分析、调查方法的开创性意义等方面入手研究,本文从《寻乌调查》产生的历史语境切入,探寻其产生的历史真相、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意义。

一、产生:历史的要求与毛泽东的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历来有遇事即做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习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都是这样的典范文本。《寻乌调查》作为“在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调查的经典之作”(1)石仲泉:《毛泽东开辟中央苏区的四篇著作和〈寻乌调查〉的贡献》,《毛泽东研究》2015年第6期。,究竟在什么样的历史情境中产生,此时的毛泽东和红四军面临着怎样的棘手问题?“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2)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毛泽东在阐明自己为什么选取寻乌作为调查目的地时如是说。1930年5月,时任红四军军委委员熊寿祺在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代表红四军所做《红军第四军状况(1927年7月―1930年4月)》中对红四军4年来工作做了回顾,“四军因为根据共产党的策略与红军任务,同时又鉴于过去的经验,遂确定了他的工作路线及行动方针,纵横来往于闽粤赣三省……广泛的在农村中建立群众的基础,深入土地革命,彻底分配土地,扩大土地革命影响于全国,普遍的建立小块赤色政权”,而且这种工作“数年来直到现在,都一贯的如此的”(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9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2015年版,第316、317页。。红四军活动区域与毛泽东所要了解的主要区域的范围相吻合。毛泽东为什么选择此时做调查,又为什么要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主要了解对象?

1930年5月2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部攻克寻乌,随后即在寻乌展开大规模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寻乌县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加上此前红四军已经先后攻克的南雄、信丰、会昌等处,笔者发现,红四军在赣粤闽交界处打出了一小片天地。红四军的这个战斗成果与中共中央对于红四军的要求存在较大出入,这个出入不是战果大小的出入,而是行军线路与政权建设地域的方向性出入。1930年3月25日,朱德率部攻克大余县城,4月1日,红四军翻过大庾岭攻克南雄。4月3日,中央即给红四军前委发来指示信,四军“应该成为争取湘鄂赣先胜利的主要力量,它的任务是加紧配合这三省的工作,与这三省革命的力量,谋得共同的发展,在协同动作之下汇合起来,以争取这三省的先胜利,也就是争取全国胜利的第一步”(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0年)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4月15日,中央军委再次发布《军事工作计划大纲》,明确对于红军的策略是“坚决的进攻,冲破保守观念,纠正右倾危险,积极的向中心城市交通区域发展,猛烈的普遍的扩大”,具体到红四军,则是“转变路线,猛烈的扩大,急进的向外发展,扩大全国的政治影响,使成为全国红军的模范。现在应领导第三军,协同动作向着赣江下流,夺取吉安、南昌、九江”(5)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9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2015年版,第281页。。赣东北与赣西南、中心城市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是两个截然相对的地域和方向,红四军这不是右倾路线,甚至明目张胆地与中央唱对台戏吗?

中央“九月来信”对红四军两年来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肯定,维护了朱德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宣布由毛泽东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这一决定后,红四军“决定遵照来信去执行”,“除留第四纵队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外,军部率第一、二、三纵队由十月中旬至十月下旬南下梅县,出击东江”(6)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毛泽东因病未能成行,但意见是一致的,在11月回复中央的信中,他明确表示“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尽管遭遇了攻打梅县的严重失利,也未动摇对中央指示的执行,“四军攻梅县失利,损失虽不小,但士气仍振奋……现决整理一时期,即向刘、张进击”(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9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2015年版,第155—156页。。为实现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计划,古田会议后,红四军又兵分两路,出闽入赣。1930年2月7日至9日,“陂头会议”确定了“集中红军第四、五、六军,夺取江西,第一步先打吉安”(8)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的军事计划后,于24至25日,毛泽东与朱德一起指挥红四军及红四军一个纵队在吉水水南、吉安值夏一带与敌独立第十五旅展开激战,击伤敌旅长唐云山,俘敌1600余人。3月初,红四军召开前委会议,决定红四军全部、红六军之二纵队北进吉水,尔后北上攻打南昌。此一计划后因乌江涨水和敌情威胁,未能成行,随即回水南休息。在水南,红四军前委会同赣西南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向东由广昌入建宁,取得给养后,或北打南昌,或再入闽西”(9)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在获悉金汉鼎入闽攻打卢兴邦,赣州空虚后,红四军又和红六军第二纵队,配合地方武装一起于3月16日围攻赣州城,结果“三日未克”,遂撤围。于此,人们不难发现,来到大余、寻乌之前,无论是行动,还是计划,红四军都一直是比较忠实地执行了中央指示精神的。

来到赣西南,攻克南雄、大余、寻乌等地事实上不在红四军行动的计划之列,而是战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一结果与中央的整体政治安排和军事计划相龃龉,也与听令中央指示的行动结果形成鲜明反差。这不能不令人产生思考,尤其是长期扎根一线从事实际革命斗争的毛泽东,基于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的把握和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洞察,他不得不对于现实的政治与军事情势进行反省,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事实上,也只有毛泽东才有这个条件和能力!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在宁冈砻市会师,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接着召开中共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朱、毛会师之后,红军实力大大增强,也极大地增强了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信心。毛泽东没有因为实力增强而四处出击,而是静下心来,夯实基础。对内,健全党对军队的领导,对外,“帮助地方发起工农暴动,建立工农政权,分配土地,以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政权”(10)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这并非毛泽东臆想,而是建立在对井冈山地形地势、区位优势及党和军队组织建设诸方面理性分析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1928年10月4日至6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由他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其中,“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专节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的政治基础与可能条件,进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离开井冈山转战闽西之后,1929年3月20日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并强调“惟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11)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辛耕别墅”会议的精神内核与《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是一致的,即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边界地区建立割据政权的设想,而且这一思想此时已得到强化。在6月1日永定县湖雷召开的红四军前委会议上,毛泽东又以前委书记的名义对红四军在赣南、闽西的活动情况写信向中共中央汇报,再次表达了在边界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愿望。“闽西闽南空虚。张贞、陈国辉、卢新铭(代郭旅长)三个残部合计五千人,故此时在闽西一带游击是最好的机会”,至于赣南,“赣南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因赣南的发展,又可与赣西之井冈山,赣东之方志敏取得联络”(12)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尤其是红色割据政权的建立有着系统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在军事斗争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检验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地方性的军事主官,他又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听从中央的指挥。这样,在服从领导、从上级指示出发与从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就存在唯上与唯实的矛盾,当这一矛盾尖锐到危及革命前途之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从当时的革命实际看,只有毛泽东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人选,历史的重任也顺理成章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当务之急,毛泽东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红四军究竟应该往何处去?第二,究竟应该如何快速发动群众,扩大工农武装,进而巩固和扩大苏维埃区域?因而,也就有了《寻乌调查》。

二、特征:历史性与倾向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称艺术典型为独特的“这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为社会调查的经典文本,《寻乌调查》也是独特的“这一个”。《寻乌调查》“这一个”的魅力在哪,为何在毛泽东众多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如此重要?

除却序言性质的开头说明,《寻乌调查》共分为五章,即寻乌的政治区划、寻乌的交通、寻乌的商业、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第一、二章内容篇幅相对较短,但也具体、周详、完备。比如在关于寻乌陆路交通的介绍中,不仅对交通中心、主要线路有详尽介绍,而且对每一条线路的具体路径、线路距离都有数字说明。这样,路途的长短、交通的便利与否便一览无遗。

《寻乌调查》的重头戏在第三至第五章。第三章“寻乌的商业”分“门岭到梅县的生意;安远到梅县的生意;梅县到门岭的生意;梅县到安远、信丰的生意;惠州来货;寻乌的出口货;寻乌的重要市场;寻乌城”八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调查。内容从生意的种类、线路、日期、数量、价码、金额到全年市值等都详尽记录,锱铢必载。如第一部分“门岭到梅县的生意”从石城、瑞金到门岭一路生意的调查,即其中的缩影。“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武平属,在三省交界)、新铺(蕉岭属,离梅县三十里)往梅县,每天有约三百担过。米走寻乌通过往梅县的,很少。由寻乌通过的是油豆两大宗。豆子担数比油多一倍,每担有五斗的,有三斗的,不等。价值每斗小洋一元五毛。每圩(三天一圩)用船载的有五船,每船十四担,每担(以四斗计)值六元,每圩共值四百二十元,每年一百圩共值四万二千元。另还有肩挑,每圩有二十担,每年有二千八百担,共值一万六千八百元。两项共值五万八千八百元。”(13)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5页。毛第四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分“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公共地主;个人地主;富农;贫农;山林制度;剥削状况;寻乌的文化”九个部分。九个部分中以第四部分“个人地主”和第八部分“剥削状况”的调查尤为详尽。“个人地主”调查中,从经济到政治,又列举了“大地主、中地主、大中地主对于生产的态度、大中地主的政治思想、小地主”五个方面做详尽展开。“剥削状况”则列举了地租剥削、高利剥削、税捐剥削三大类共二十三个小项的调查情况。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包括分配土地的方法、山林分配问题、土地斗争中的妇女等十七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土地分配、土地分配方法以及土地分配中的各阶层的表现等客观事件与主观观察诸项。乍看这些内容,并无独特之处,与一般调查研究也无甚差异。细细究之,似乎又别具一体。

首先,体系完备,内容详尽。作为社会调查,将“体系完备、内容详尽”作为一个特点予以突出似乎并不科学,但对于《寻乌调查》,对于红四军当时的处境而言,它显得再正常、再科学不过。在生死考验的严酷生存环境中,任何的疏忽与疏漏都有可能产生重大的危机,甚至给部队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红四军来到赣南,尽管攻克了大余、寻乌等地,暂时摆脱了不久前攻打梅县失利的阴影。但是,部队往何处去、如何扎根、怎样向中央反映和交代?一系列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毛泽东。再之,细致入微一直是红军工作的优良传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有一次采访朱德,详细记录了红军情报工作的情况。“有一组人专门研究敌人的电码、公告、出版物,并且和俘虏谈话。另一组人负责从新占领区收集情报。再有一组人专搞历史工作——仔细研究敌方每一个军,把军官和士兵的背景都调查清楚:这个军是从哪一省来的,军里有什么变化,过去的历史和组织,它的战斗力,等等。根据这些研究,朱将军解释道,‘我们最后可以决定应付某一个军的最好办法’。”(14)[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46页。这谈的是情报工作,却是中共工作的一个缩影。回头看《寻乌调查》,从政治区划到交通运输,从商业经营到社会文化,事无分巨细,数不拘大小,详细罗列,不厌其烦,其信息的意味已经远远超越了调查本身,而具有社会档案的性质。

其次,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文本主体共分五个章节,重点内容落在第三、第四和第五章。第三章调查商业,第四章调查土地关系,第五章调查阶级斗争。就苏区经济现状而言,商业与土地乃一体之两面,阶级斗争则其派生关系,抓住了商业和土地,就抓住了阶级斗争。为什么将它们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毛泽东如是说,“寻乌调查是一九三○年五月四军到寻乌时做的,正是陂头会议(二月七日四军前委与赣西特委的联席会议)之后,汀州会议(六月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的联席会议)之前,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15)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除了毛泽东谦称自己对相关情况不够了解,“陂头会议”精神亦不能不提及。“陂头会议”是红四军前委与赣西特委的联席会议,其中心是讨论政权问题、土地问题、武装问题和组织问题等系列问题,因为此前赣西特委在“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各项中心工作都因此停顿在半生半死的状态中。正在这样党内政治纷争不能解决的严重关头中”(1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这些议题不仅仅是赣西特委的问题,也是红四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更是深感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政权、土地、武装虽然属于不同问题,实则是合三为一的问题。土地问题是根本,土地问题不解决,红军武装就难以扩大,没有群众基础,红军政权稳固就只能是沙基上的高塔,毛泽东深谙其中道理。“寻乌调查”重点而详细地调查寻乌的商业经营、土地关系与社会文化,就是要了解寻乌经济、生活背后的阶级和社会分层,从中寻找可以突破的缺口和可以依靠的对象。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寻乌调查》的阅读与理解也就容易许多。

再次,述评结合、洞幽掘微。毛泽东做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17)贾玉英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81页。但是,他的调查从来不满足于作客观陈述,而是述评结合,洞幽掘微。《寻乌调查》的精髓在它的完备、在它的细微,更在它每每在紧要处总有点睛之笔,或发凡,或掘微。例如在第三章第25点“人口成分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中罗列出各种职业及其人口数和百分比之后,作者总结道,“看这个表,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共占百分之七十一,便知这个城市还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向附城一带耕田的和开小作坊做手工的占着住民的最大多数”(18)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寥寥数言,即将寻乌的阶级构成及经济性质明白点出。在第四章第四部分D点“大中地主的政治思想”条目下,作者将大中地主的生活情形分为新、半新不旧和完全封建思想封建生活三类,这种分类本身就是凭着调查的材料做判断,主观性很强。即便如此,作者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思考,分析完这三类人之后,还不忘补充一句“所谓新的,是说他们走向资本主义化,不是说他们革命。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何谓反革命,谁是反革命,一句话即轻轻带出。这种画龙点睛式的评述,在第五章中更是发展为述评结合的文体风格。第(四)部分“房屋分配问题”,第(五)部分“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在陈述完房屋分配问题和土地分配标准后,文末分别以“这亦是动摇封建基础争取贫农的一个策略”和“那种以为农民的地方主义是由于农民的思想陈旧,即承认是心理的原因,不承认是经济的原因,是不对的”(19)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作结。“禾头根下毛饭吃”“要衫裤着去捞”等干脆以民谣和民间笑话来描述贫民的生活现状,“月光光,光灼灼。埃跌苦,你快乐。食也毛好食,着也毛好着。年年项起做,总住烂屋壳……”既生动又贴切。述评结合的行文风格不仅没有减损《寻乌调查》的科学性与说服力,建立在扎实调查基础上的精当评论,反而使得它既高屋建瓴,又使呆板的陈述有了生活的气息。

最后,由经济而政治、言表旨深。“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毫不含糊地阐述了寻乌调查的基本目的,“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20)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闽西与中国革命》,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页。。《寻乌调查》以大量篇幅记载寻乌的商业情形和土地关系,作为一个不懂商业的门外汉,更非打算计划从事商业经营的红军领导人,下大力气去了解它们,显然不是出于经营的需要。他研究经济,目的是透过经济看社会、看人际关系,在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纠结中发现革命的因素,尤其是可资利用和依靠的阶级对象。毛泽东将农村人口细分为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破落户、新发户、富农、中农、贫农、手工工人、游民及雇农十一种,精确了它们的人口百分比,尤其是区分了它们的经济依据。比如关于富农的划分,将自耕农或中农中比较富裕者与一般中农区分,将前者也划作富农,理由是他们钱有余剩、土地有多余、还会做些囤买囤卖的生意,与自足的中农不一样。所以他们是斗争的对象,“不但打倒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必须这样才能争取广大的贫农群众。这是农村斗争的重要策略之一。只有富农路线的机会主义者,才会站在这个策略的反对方面”(21)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调查做到这样不厌其烦、精细入微,是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更是斗争策略的自觉要求,“我们的斗争策略就是对这许多阶级阶层的策略”,“在这样日益走向尖锐的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的形势之下,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22)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闽西与中国革命》,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86页。。

《寻乌调查》不是一个普通的调查报告,也不是一份寻常的经济档案,而是一份社会档案,是政治斗争动向的风雨表、指路灯,经济表象之下,政治才是其真正旨归。

三、意义:问题解决与理论升华

理解、评价《寻乌调查》,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历史现场,从它的产生切入,这也是《寻乌调查》的灵魂所在。考察《寻乌调查》的文本意义,有两个角度必须考虑:一是现实角度,毛泽东做这个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二是历史角度,这个调查产生了什么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路程上起了何等作用?

《寻乌调查》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红军往何处去问题;二是红军扩大武装斗争的依靠对象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寻乌调查》最大的意义。第一个问题:红军往何处去问题。“寻乌调查”展开前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多次指示红四军趁“两广军阀混战爆发,广东西北江风云紧迫,东江防地较弱”的情况“开到东江去,帮助东江广大群众的斗争”(23)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或“冲破保守观念,纠正右倾危险,积极的向中心城市交通区域发展”“应领导第三军,协同动作向着赣江下流,夺取吉安、南昌、九江”(2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9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2015年版,第281页。。现实情况是:攻打梅县,军事失利;攻打吉安、北上南昌,军情不利未能成行;围攻赣州,赣州不克。只有进军赣西南,转战赣粤闽边界,红四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30年3月18日,在赣州城郊楼梯岭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认为,“红军应撤围赣州,乘金汉鼎入闽和蒋冯阎酝酿战争不能分兵入江西之机,打通闽粤赣三省边界之联系,赤化这一广大地区,以为红军发展之根基”(25)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这个决定违背了共产国际、中共中央走“以城市为中心”,争取“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发展道路的理论设计。但是,这个理论设计与当时红四军战斗实际的巨大反差,身在一线作战的毛泽东心若明镜,在听从上级指挥与遵从革命斗争实际之间需要做出选择。毛泽东选择了后者,在红军发展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做出了正确选择!这是毛泽东尊重实际,习惯从实际出发行事的必然结果。在几乎同时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开宗明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而“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因为最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6)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闽西与中国革命》,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83—285页。。《寻乌调查》通过对寻乌这个具有典型地域意义的边界小县政治、交通、经济及社会文化的详细调查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边界地区政治、交通、经济、民情风俗材料,为红军进军、建立地方割据政权提供了切实的现实指导。

第二个是解决了红军扩大武装斗争的依靠对象问题。无论是红四军,还是中共中央,都非常重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红四军前委和赣西特委等举行的“二七会议”的中心议题即“讨论和确定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等任务”(27)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中央更是确定了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总路线,将“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作为“目前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准备暴动的中心策略”(28)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25页。。扩大红军需要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更是直接面向群众,需要群众积极参与。哪些群众可能参与,如何让他们积极参与,需要宣传,更需要了解。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9)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而“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30)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寻乌调查》以扎实的调查,打破了自己“门外汉”的“无知”,以精准的数据解决了“朋友”的来源问题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问题。

第三章“寻乌的商业”、第四章“旧有的土地关系”直接通过对商业经营和土地占有状况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差异和人身依附的全方位呈现,告诉了读者谁是最反动的,谁有可能走向革命,谁要求革命的愿望最强烈。如第三章中,在列举了十二家收租的地主的经济情形后,总结道,“以上十二家是纯粹地主(两家中地主,十家小地主)。其中何德新、范明才、何学才三人是积极反动分子,刘段轩、范家声两人是同情革命的,何祥盛的儿子何家常是共产党员,其余六家是所谓‘只顾发财不管闲事’的”。紧接下来的五家商人而兼地主的情形亦是如此,列举完经济状况,接着以“以上五家均商人而兼地主。其中钟汇通与温荣记是反动派,余都是所谓‘不话事’的。五家中钟汇通、骆晋丰两家是中地主,余三家是小地主”作结。而大中小地主又因为各自经济发展的结局不一样,尤其是许多小地主逐渐走向败落,其阶级意识又不一样,“由这两个阶层(小地主与大中地主)的斗争,引导到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即代表中等地主而多少带了资本主义倾向的新寻派,日益与大地主妥协结成反革命战线,而代表小地主带着革命民权主义倾向的合作社派,日益接受无产阶级意识的指导,与贫民阶级结合起来,形成近来的土地革命斗争”(31)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6页。。关于富农,将中农划分为富裕中农和自足中农,前者作为比较富裕的农民,实际仍是富农,“打倒他们是没有疑义的”。关于贫农,又依据实际经济状况划分为半自耕农等四类,并盘点清楚了它们的人口百分比。对于贫农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因为形成因素和表现更为复杂多样,不再作简单的提示,而是通过他们遭遇的各种地租、捐税和高利贷盘剥等,通过真实生活状态的勾勒,辅以生动的民谣民谚等加以佐证突出。《寻乌调查》翔实的调查数据告诉革命者们,谁是革命的敌人,谁是革命的朋友,谁又是革命的主人。毛泽东以实干方式取代唯心的工作指导,防止了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在红四军的重演,达到了通过“正确的阶级估量”“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之调查目的。

《寻乌调查》是形成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重要催化剂。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的形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寻乌调查”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探索过程中,“寻乌调查”具有关键而重大的意义。“寻乌调查”是为解决红四军进军等具体问题而展开的,但是,调查本身的存在及其所提供的丰富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现实设定。就在“寻乌调查”结束后第二个月的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由李立三主持通过了他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认为“新的革的高潮已经逼进到我们的面前”,将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力争在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作为党目前的战略总方针,决议还“指责毛泽东‘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一种误的观念’”(32)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1930年6月至1930年10月5个月的时间里,遵照中央指示,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先后进攻了南昌、长沙,夺取了樟树、吉安等城市,“本军团‘以绝对急进攻击敌人之精神,决先取浏阳,进略长沙,以威胁武汉’”(33)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9月3日,红一方面军强攻长沙,然而不克。10月25日至30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行委举行联席会议,总结了两次攻打长沙和攻占吉安的经验教训。认为“根据红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在敌人大举增兵与南昌、九江固守工事的形势之下,单凭红军轻袭南昌、九江,而且红军相当给养都不具备,运输条件十分缺乏的条件下是不适宜的。强调红军的行动必须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其战略、战术规定于当时主客观两方实际条件,不能一定拘泥”(34)张家裕主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之后,红一方面军放弃吉安,做了战略性的后退。12月30日,取得龙冈大捷,活捉张辉瓒。3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移驻小布。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随之成立。1938年10月,毛泽东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上升到“实事求是”的理论高度,“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3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再次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解释,“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随后,“实事求是”被确定为中央党校校训。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现实,与《寻乌调查》所揭示的红军进军路径和方向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通过“调查”历史地统一了起来。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中,《寻乌调查》成就了自身,也成就了一个思想的精灵。

猜你喜欢
寻乌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寻乌调查》研究综述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试论红四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法及其启示意义
江西省寻乌蜜橘荣膺“全国果菜百强地标品牌”
寻乌画卷
我们为什么要做《重返寻乌调查》节目
“分兵”与“集中”:中央与前委关于红四军早期斗争方式的思考
红四军党的七大决议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