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021-01-12 01:05:44公晓慧崔秀娜
山东画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东明县滩区供销社

公晓慧 崔秀娜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东营垦利区杨庙社区考察。该社区是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新型社区,覆盖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黃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题记

【编者按】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寄托着我省六十万滩区群众百年来的『安居梦』『致富梦』。从二〇一七年八月开始,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全面实施。今年九月初,山东画报社采访团一行五人,先后去到菏泽市东明县、鄄城县,聚焦滩区旧貌换新颜的巨变,捕捉滩区生活的新气象。

菏泽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涉及菏泽市牡丹区、东明县、鄄城县三县区、八个乡镇、一百八十二个自然村、十四万六千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简要的概括,主要是『筑台、造地、建房』六个字;但这六个字背后,是一串不同寻常的数字,二十八个村台要抽沙淤筑七千七百多万立方米土方,造地两万多亩,建设六百三十多万平方米的住房以及教育、卫生、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还要建设超过一百二十公里的撤离道路等,总投资达到一百五十多亿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五年多的日夜艰苦奋战,已如期完成了这个菏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

搬出“水窝子”,住上“小洋楼”

在菏泽黄河滩区,居住于此的人们,曾饱受黄泛之苦,“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一辈子都在盖房子”,却又故土难离,家园难舍。淹了建,建了淹,曾是百姓最无奈的“生活”写照。如今,菏泽市黄河滩区14.6万余人陆续搬入新家,圆了祖祖辈辈的安居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就绽放在滩区百姓的笑容里。

新村台里双喜临门

2021年9月2日,“黄河入鲁第一乡”——东明县焦园乡5号村台(雨露社区)内一派喜庆,锣鼓喧天。村里一位老大娘告诉我们,今天是村里黄起粮的儿子黄自力大喜的日子。

黄自力今年23岁,穿着一身笔挺、修身的西装,显得格外精神。“今天我结婚,我们家还是雨露社区第一户搬进来的人家,也算是双喜临门了。”年轻的脸庞上溢满幸福。

据黄自力介绍,自己家以前在小黄庄村,3间瓦房,条件简陋。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村里发洪水,都到了房台下面。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不再搬家。而这一梦想在新村台上实现了。

“我们搬到新村台上,村里给分了175平方米的房子,上下两层,有3个大卧室,还有厨房和卫生间。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我们在这里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黄自力提到现在的生活,脸上都是喜悦。

黄自力、丁雪蕊的婚礼完全按照城里人的新风俗,请了司仪来助阵,院子里还搭了舞台。上午11:00,司仪李涛一曲欢乐的歌曲,将整个现场氛围唱得火热。据李涛介绍,自己现在的司仪业务火爆。因为滩区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居住条件也好了,所以婚庆习俗也都慢慢与城里的“一致”了。

11:30,新婚庆典仪式达到了最高潮。新娘丁雪蕊的父亲缓缓将自己女儿的手交到了新郎黄自力的手中。

“你愿意嫁给新郎吗?”

一句“我愿意”让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鼓掌。

此时阳光明媚,村台新房窗户上的大红喜字被阳光照射得熠熠生辉。

胜似江南画里游

今年69岁的李济铭是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老会计。辛庄村或许您并不熟悉,但它还有另外一个赫赫有名的称呼:“黄河入鲁第一村”。辛庄村大部分村民都搬到新村台去了。李济铭家也搬过去了,但家里的几只小羊没搬过去,他每天还要过来喂羊。

2号村台是李济铭新家所在地。“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李济铭脸上抑制不住笑容。他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最新刚写的新诗《滩建新居》,里面有一句是:“胜似江南画里游”。

李济铭家里有6口人,按照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他这栋小楼有210平方米,上下三层。“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再也不用担心水患,心情能不舒畅,能不开心,能不写几首诗吗?”李济铭的眼中满含喜悦。

“现在就是幸福日子”

对于72岁的刘进涛和70岁的任君梅来说,一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事情就是看《新闻联播》。我们到达他们家(东明县长兴集乡10号村台)的时候,正赶上老两口在看《新闻联播》。他们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用刘进涛的话说:“吃着香喷喷的饭,再看看国家的发展,一天的日子没有白过。”

这也是一栋三层小楼,厨房、卫生间、客厅一应俱全。客厅里安装了一盏亮闪闪的彩灯,让整个家里看起来更是亮堂。

“我家以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想一辈子估计就是苦到头了。没想到70多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刘进涛一边吃饭,一边幸福地说。

采访结束时,刘进涛的一句话其实可以代表滩区百姓的心声,那就是:“以前都说想过幸福日子,现在就是那幸福的日子!”

产业兴旺,让乡村生活更富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村民搬到新村台上了,有了一个稳定的家,但是致富靠什么呢?菏泽黄河滩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特色探索乡村产业发展,一个个特色产品、一条条产业链,正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采访了当地三位创业青年,他们以开发特色产业为契机,让乡村生活更富裕。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赚钱是我的梦想”

东明县长兴集乡的车发展在当地是个名人。一来是名字朗朗上口,好记。二来是他开办的企业吸引了当地大量的老百姓务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很多老乡看见他都很亲切。他也将老乡们的这份期待化作自己工作的动力。

据车发展介绍,2009年他在美国考察时,发现白藜芦醇市场潜力巨大,而白藜芦醇是从中国传统中药材虎杖中提取的。“这种药材我们东明县当地就有种植的,所以我就留心回来开始搞研发。”

车发展在东明县所有的乡镇都試种了一遍以后,发现品质远远达不到量产的需求。后来,他到北京农学院找专家请教,才知道种子的质量很重要。于是,车发展就与北京农学院联合搞研发,经过三年的培育,终于研发出了一款种子,能够达到量产的要求。

“我们黄河滩区的土壤成分比较好,没有农残及重金属;这里也很少有重工业,空气质量比较好;土地又是成方连片,便于大规模种植。”这是车发展总结的东明适合虎杖种植的三条关键因素。

车发展的企业红红火火地 “发展”起来了,老百姓也跟着富起来。“老百姓可以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一亩地纯收入1000多元。或者我们免费提供虎杖种植技术,种植以后的虎杖我们企业按照每吨5000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车发展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般一亩地可以产2吨左右的虎杖。按照最低保护价就是1亩地可收入1万元。

谈及为何会在家乡创业,车发展表示,自己小时候就经历过水灾,见到滩区百姓为了致富而发愁。能够让大家在家门口发家致富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就是动力”

“我们这个合作社是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站在鄄城县六合社区村外土地旁,陈百光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情况。

据陈百光介绍,这个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9月份,目前有3000多亩土地。合作社种植黄桃、中药材(主要是丹参)、粮食作物,其中黄桃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500多亩。合作社目前流转了100多名村民的土地。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而且在农忙时节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有将近100元的收入。

陈百光一直铭记的就是,决不能亏待老百姓。大家伙一起共同努力,生活才有奔头。所以他都是跟村民先签合同,让村民先拿到土地流转金,保证他们的收入,然后村民再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了合同,让他们心里也有底。而且流转金是先给他们的,所以他们都很支持我们合作社的工作。”

更让陈百光感动的是,鄄城县目前成立了院士工作站。不仅将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还为合作社拉到了很多订单。“每年黄桃丰收的时候,来拉货的车直接开到了地头,我们也算是尝到了‘订单农业’的甜头。”

“贫困户来我这里学习织地毯,还有学习补助金”

2021年9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整个社区宽敞明亮,让人舒心。靠近社区的核心位置,一家地毯生产车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村台上,农民还能生产地毯?

“别看我们企业小,早在2019年2月就已经成功入选菏泽市非遗名录。”企业负责人杨效强介绍道。

杨效强给自己的评价是:有韧性,能吃苦,善钻研。早在1993年,他就在东明县地毯厂工作,接触到了地毯的制作。后来,县地毯厂倒闭,很多同事都转行了,但他一直在坚持。“我热爱这个行业。”2019年2月,杨效强被选为菏泽市“羊毛手工编织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20年六合社区搬迁入住以后,杨效强的企业成功入驻了六合社区的创业车间。当地政府给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收取的电费有优惠,创业车间的设施也很完善。

为了吸引更多老百姓来创业车间里工作,杨效强还为他们提供了“地毯学习补助金”:“因为学习地毯编织需要一段时间,刚开始学习,出的活儿会比较慢,挣得会比较少一些。我就给他们提供学习补助,每个月300元,连发2个月的。如果是贫困户,每个月发500元,连发2个月的。”

目前,杨效强的企业所生产的地毯有的卖到了甘肃、新疆,还有的出口到了印度。

供销社“回归”,让村民家门口上班

网上曾经有个问题很流行:“上什么样的班儿最让人羡慕?”有一个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点赞,那就是“家门口上班”。行走菏泽黄河滩区,一个突出感受是: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足不出村就能赚钱养家的例子,十分常见。

在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8号村台,村民们能在家门口就业,离不开供销社的助力。供销社这个颇具有历史感的名字,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在改革创新中,“供销社又回来了”。面对“互联网+农业”的新机遇,菏泽当地供销合作社不断创新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提供了分拣加工、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服务,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家门口就业,带来稳稳的幸福,为小康生活铺上暖心底色。这次,我们走近了一群在家门口上班的人,他们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

5分钟上班的幸福

对于今年34岁的张爱方来说,从来没有体会过上班迟到的感觉。因为家就在8号村台上。“要是起晚了,我跑步5分钟来也不迟到。”张爱方笑了,脸上满是神采。

张爱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13岁,一个8岁。以前也在外打工,但是自从搬到了8号村台上,居住条件改善了,村台上有了整洁明亮的超市,她就回家应聘到超市上班。“离家近,照顾孩子也方便,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足够了。虽然比外面打工挣得少一些,但是亲情无价啊,能够照顾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好!”

说话间,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过来买了3斤苹果。张爱方熟练地打包,称重。称重完,又开始跟记者聊起来。“我家4口人,分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上上下下,宽敞明亮。过日子那叫一个舒心呐!”

当记者让她用一句话来概括现在的生活,她又爽朗地笑了。想了一会儿,说道:“工作环境好,离家近!开心!”

“与你一起牵手创业”

就在张爱方所在的超市旁边,有一家“鱼你一起”汉堡店。不大的门店,干净整洁。推门进去,老板许甫忙过来问我们需要点些什么吃的,并热心地向我们介绍。

在得知我们是记者后,他脸上挂着害羞的笑容,表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创业青年。经过一番交流以后,我们慢慢地熟悉了,许甫也打开了话匣子。

“我去年刚结婚,孩子现在9个多月了。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还没搬到村台上,今年刚搬过来。”许甫一边说,一边把媳妇秦福霞也拉过来,与我们一起聊聊天。

许甫与秦福霞之前一直都在菏泽打工,但是搬到新村台以后,他俩敏锐地看到了商机,就合计在新村台上开一个小店。“正好得知东明县供销社下属有一个公司,推出了‘鱼你一起’品牌,不仅可以提供场地(需付租金),还免费提供技术。我们就加盟了这个‘鱼你一起’汉堡店品牌。”

谈到为何会回家创业,许甫表示,离家近是最大的原因,而且孩子小也需要照顾。“我和媳妇一起创业,方便照顾孩子,这样的生活比起在外面打工来,幸福指数很高啊。我是东明的,我媳妇是东营的,我们俩也算是共饮黄河水了!”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有顾客来了,许甫熟练地开始烹饪起来。顾客刘先生表示,以前在城里才能吃到汉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也要来品尝一下。

“其实城里人的生活,我们现在也步步跟上啦!”刘先生爽朗地笑道。

“讓村民们享受与城里一样的服务”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当地供销社在为老百姓服务中有很多亮点。张爱方工作的超市是供销喜家汇连锁超市,许甫开办的“鱼你一起”汉堡店是当地供销社旗下的连锁品牌。那么,东明县供销社在为村台的老百姓服务中提供哪些便利呢?为此,我们采访了东明县供销社主任吴柏峰。

“滩区建设为我们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吴柏峰介绍道。东明县供销社投资6亿元在东明县城建设一处占地160亩的中国供销东明城乡综合保障中心,从保障中心联采联购一体化直接配送到村台上建设的超市,既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采购和配送成本,还杜绝了假冒伪劣和三无产品,让农民以最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放心、舒心的商品。

村台建好以后,农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有的人不想种地了怎么办?吴柏峰表示,供销社在村台上建设24处为农服务社,因地制宜为群众提供粮食收储、农业技术等一条龙服务。

在长兴集乡8号村台的为农服务社,村民郭艳平向记者介绍道,“没有这个为农服务社之前,我们村里的人买化肥还需要到长兴集乡去,现在很方便了。在为农服务社下了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把化肥给村民送到田间地头。该收获粮食了,在我们这里登记一下,缴纳服务费,收割机就直接开到田里帮你收获粮食。方便得很。”

郭艳平家就在村台上,上班也在村台上。记者问他现在的生活,他乐呵呵地笑道:“我家就在村台上,美啊!”

(编辑/崔秀娜)

猜你喜欢
东明县滩区供销社
温存记忆的供销社
华人时刊(2023年7期)2023-05-17 09:04:46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1:08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34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33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4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人民周刊(2017年16期)2017-09-25 18:50:25
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