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霖冯佰香 田鹏 李加林
(1.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宁波 315040;2.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 宁波 315211;3.宁波大学 宁波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宁波 315211)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下行周期,疫情更是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历史性衰退,全球市场正在大幅萎缩[1]。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杭州湾湾口凝聚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和舟山6个城市的力量,根据空间连片、功能集成和水径流向等条件,共同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增强城市之间的协同联动,有助于引领我国的环长江口-杭州湾向世界级大湾区加速迈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等的全方位发展[3-5]。
大湾区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6]。在大湾区的湾口依托大城市形成强劲增长极,符合全球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7-8]。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兴起巨大的城市增长级中心,如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日本的东京以及英国的伦敦[9]。国外对大湾区的研究历史较为久远,众多学者对湾区建设、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等进行大量探讨[7-9]。随着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大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包括金融政策、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环境质量和产业链条等[10-13]。地处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环长江口-杭州湾具备建设世界级大湾区的潜力,谋划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有利于联合上海的力量,加快世界级大湾区建设[14]。
杭州湾湾口位于长三角地区南翼,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的重要载体[15]。杭州湾湾口各城市的地理位置毗邻,资源、人才、信息和产业等要素交流频繁,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扎实,有利于凝聚共识和快速打造强劲增长极,助推多项国家战略的深度落实,在全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率先作为。
位于长三角北翼的苏南地区与上海的联系十分紧密,随着苏锡常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苏南地区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的协同联动发展。地处杭州湾的杭州与上海的联系尤其是交通联系较为密切,明显带动节点城市嘉兴的发展;但杭州湾南岸的城市由于湾口水域的空间阻隔以及跨海通道较少,与上海的联系仍十分不足。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有助于持续深化杭州湾两岸交通、产业和科技等领域的协同合作,提升杭州湾南岸的发展水平,与苏南地区更好地形成发展两翼,有力推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
目前苏南地区的城市发展梯度有序,整体经济实力雄厚且竞争优势显著。而杭州湾城市的经济实力差距明显,其中杭州和宁波处于头部,嘉兴、绍兴和舟山处于尾部,中部出现断层;科技创新方面杭州一家独大,其他城市水平较低。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杭州湾的城际联系,促进重大平台协同联动,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速形成高效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轴。
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杭州湾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节点城市功能的提升。对于杭州湾湾口而言,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的发展环呈现强-弱-强-弱-强-弱的发展态势,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城市之间形成发展势差以及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辐射腹地,但同时易导致发展环的不稳固,即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存在虹吸大于辐射的现象。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有助于提升嘉兴、绍兴和舟山的城市能级和经济水平,充分借助大城市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真正实现城市分工协同高效以及合作大于竞争。
目前杭州湾湾口已处于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大都市连绵带发展阶段,都市圈和都市区之间的协同联动和相互拓展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世界级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杭州湾湾口处于东京湾的后期和现今阶段,服务驱动和创新驱动是未来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同时,杭州湾湾口已具备创新动力强劲、开放优势显著和发展环境包容等世界级大湾区的普遍特质,有基础且有能力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劲增长极。
从发展水平看,2019年杭州湾湾口的GDP 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7.88%,人均GDP约为全国人均GDP的2倍,平均城镇化率达到80%,已具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领头羊”的条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区域间将协同加速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从产业体系看,与东京湾已构建产业互补体系有所不同,杭州湾湾口的产业互补体系仍在形成之中。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实施,各城市更加积极主动地增强合作尤其是产业协同,有望加快形成产业互补体系。
从城市体系看,虽然杭州湾湾口城市间的经济实力相差较大,但“龙头”城市的极化效应有限,从而为其他城市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和大城市的经济溢出,有望形成成熟的城市体系。
从创新资源看,杭州湾湾口各城市均在推进经济质量变革,通过不断优化城市“软环境”聚集强院、强所和强校的科技创新资源,对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的渴求前所未有。例如: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带动整个区域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驱动力强劲。
从门户枢纽看,杭州湾湾口的空港和海港均具备发展优势。例如:上海浦东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正在改扩建,宁波栎社机场正在积极争取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未来的空港承载力将进一步加强。
从体制机制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杭州湾湾口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联动、设施联通、创新协同和服务共享等重点项目加速合作,合作机制正逐步构建并完善,为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贡献顶层力量。
携6市之力,全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大力吸引和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平台,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革开放协同共进和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以上海的资本市场为依托,以杭州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等产业为引领,以宁波、嘉兴、绍兴和舟山的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为支撑,通过“互联网+创新”的发展模式,共同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
到2025年,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以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高效和协同发展,杭州湾湾口成为第五大世界级大湾区的引领策源地。
(1)产业结构体系更加现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初步构建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链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区域GDP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比重达到70%,区域单位面积GDP 达到0.35亿美元。
(2)科技创新协同更加优质。初步形成资源开放共享和成果加速转化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强院、强所和强校更具活力和创造力。到2025年,区域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2%,争创2~3个国家级实验室。
(3)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率先构建环杭州湾轨道交通通道,基本形成高效、便捷和全域覆盖的海、铁、空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成“1 小时交通圈”。到2025 年,区域性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 500 km,5 G 网络覆盖率超过90%。
(4)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高效。基本建立跨区域、统一和开放的市场体系,加速建设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国际门户地位更加突出,大幅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全面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5)公共服务范围更加普惠。基本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同城共享,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全面接轨,初步构建“社保一卡通”网络,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到2025年,区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率超过90%。
到2035年,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更加活跃,产业分工更加协同合理,创新生态更加和谐完善,区域联系更加畅通便捷,资源配置更加自由高效,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对外开放更加主动全面,跨区域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更加统一。
杭州湾湾口门户枢纽优越,贸易便利化程度较高,创新资源链接能力强劲,产业门类齐全。集6市之力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有助于各城市协同扩大开放优势,构建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有助于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和舟山5市加速联动发展,携手成为杭州湾建设的领跑者;有助于大幅提升杭州湾的整体辐射力、综合承载力和形象软实力,成为环长江口-杭州湾能级提升的大引擎。
充分依托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基础,加快高能级平台载体的联动发展,加速构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极。
4.1.1 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和绿色石化等产业领域,共同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和浙江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的建设联动,在无人驾驶测试和智能停车诱导等场景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建设杭州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全力建设绍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上海化学工业区世界一流化工基地的引领作用,加快宁波绿色石化基地和舟山民营绿色石化基地的建设。
4.1.2 协同打造数字经济融创发展“高地”
发挥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以及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推动智能计算和未来网络等数字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的升级和联合建设,共建数字科技重大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教设施。推进宁波国家级云制造示范基地、乌镇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阿里云-鉴湖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和舟山群岛智慧海洋示范工程的建设。
4.1.3 协同打造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合作区
联合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沪浙洋山合作示范区,加快杭州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钱塘新区和前湾新区在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等方面的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杭甬区域合作战略平台,建立项目引进互补互助机制,共同招引优质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浙沪(沪甬)合作示范区,探索跨省(市)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快推进杭嘉、杭绍、甬绍和甬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的建设,谋划建设甬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协力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创新引领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价值链,共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
4.2.1 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合作
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加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创新资源链接,推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主动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长三角G 60科创走廊建设,鼓励互设研发孵化和产业化“飞地”,推动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共享。通过之江实验室和甬江实验室的合作共建,将杭州数字经济的优势与宁波实体经济的优势相结合,合力打造省域实验室体系,共建跨区域“创意研发+孵化转化”合作平台,协同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合作共建一批科技园、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创新技术联盟,打造大湾区科技的大孵化器。
4.2.2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共建跨区域和多层次的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和研究力量。借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推动大湾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协作共享,推进科技政策对接和资质互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全体系服务链,加快建设中国(浦东)、中国(浙江)和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杭甬高水平共建国家环杭州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共同搭建杭甬科技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创新券服务机构互认。
4.2.3 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孵化器等与企业的合作,强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发挥企业研究中心、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的主体作用,联合部署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共享。共同打造科技大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供需的高效对接。
发挥交通在区域合作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同优化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综合基础设施网络,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和自由流动。
4.3.1 共织轨道交通便捷网
围绕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无缝对接和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杭州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沪嘉甬、甬舟、杭绍台和金甬等铁路建设,谋划实施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和沪舟甬跨海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沪杭城际、杭绍城际、沪甬城际和杭甬城际等轨道建设,启动沪乍杭铁路项目前期研究。
4.3.2 共建综合交通通达网
加快杭甬高速复线、甬舟高速复线、钱江通道北接线、苏台高速和沪杭高速许村段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加速推进杭甬智慧高速公路的智能化改造,深化沪舟甬跨海通道、沪嘉绍金通道诸嵊虞高速公路和绍金衢上高速公路等的前期研究。全面打通沿途接壤地区的“断头路”和“瓶颈路”,谋划推进“公交前移一站”工程,解决跨区域公共交通断连的问题。
4.3.3 协力建设世界级海港空港
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推进宁波-舟山港、嘉兴港和绍兴港与上海港的深度接轨和合作。加快浦阳江和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杭平申航道以及杭申线航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改造集装箱“瓶颈段”,实现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共同推进海河联运的发展。共同参与打造长三角机场群,提升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的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普陀山机场的改扩建以及嘉兴军民合用机场的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其他机场的合作,通过代码共享和中转联程等方式开辟新的国际航线。
4.3.4 构建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
加强5 G 网络的协同布局,升级宁波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争取建设嘉兴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全面布局基于IPv6 的新一代互联网,推进对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互联网的数据中心及其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共同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积极推进电信同城化,构建大本地网的资费体系。
4.3.5 构筑水资源和能源互济网络
建立水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强化对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实施钦寸水库引水和曹娥江引水等重大区域性供(引)水工程,实现水资源共享。加快油气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浙江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和杭甬复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长三角能源安全提供保障。提升电网保障能力,开展大容量柔性输电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智慧能源技术攻关。
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园区的互动发展,合力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共同打造长三角对外开放新“高地”。
4.4.1 加强重大开放平台协同
加快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打造浙江自贸区“2.0版”,合力打造开放层次最高的全国最佳自贸区。充分借鉴eWTP杭州实验区的建设经验,加强与国际eWTP数字贸易枢纽的互联互通,合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共同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互联互通的合作机制。
4.4.2 协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提升国际会展活动引进和申办的联动机制,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国际展览业组织和跨国会展公司的合作,吸引国际知名展会落户。高水平举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相关赛事,加强与国际性体育赛事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培育本土国际品牌赛事。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强化整体开发、营销和推广,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旅游产品。
4.4.3 合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加快网络互通和数据共享。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事项和精简审批要素,扩大改革领域和范围。优化涉外服务体系,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和外资企业开办便利化的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互联和共享,建设大湾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4.4.4 共同创造优质营商环境
以上海营商环境优化政策为引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推动相关领域加快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优化企业常态化开办流程,强化企业注册登记服务。合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协同建立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模式,探索建立商标保护机制。积极配合建设长三角市场监管领域执法办案人才库,建立跨区域执法信息联络员制度。
深化各城市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福利和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优质社会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探索实现民生服务同城化待遇,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5.1 加强教育资源合作共享
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扩大大专院校的双向招生规模,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设立研究机构。探索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整合,科学谋划边界地区的中小学建设,共享校舍和教师等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进职业教育特色互补,组建6市职业教育联盟,搭建职业教育产、教、学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5.2 推进医疗卫生互联协作
进一步推动6市的医疗卫生合作,提升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医疗费用结报方面,扩大6市接入省异地结算联网平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确保每个区、县(市)均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联网结算。在医疗能力建设方面,推进远程医疗和医技交流培训合作,深化拓展6市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直属/附属医院,打造医、教、研、产、服五位一体的国际化医学中心。
4.5.3 推动社保服务无缝对接
以“市民卡”为载体,以后台共享平台为依托,共同推动“市民卡”的统一标准和互通使用。实现社保待遇认证异地互通互助,建立享受养老保险(障)等社保待遇人员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每月交换1次异地居住人员死亡和失踪等信息,提升社保待遇领取资格的协助认证效率。推动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的异地互认以及劳动能力鉴定相关专家库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4.5.4 提升文旅协同发展能级
深入挖掘唐诗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南宋文化、海洋文化和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共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和浙东唐诗之路。联合推出“旅游惠民”活动,共推旅游年卡,探索试点惠民季旅游同城化待遇。推动宁波和舟山主动对接上海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国际邮轮港,共同探索邮轮母港的建设、管理和运行。
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开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和环境污染联合防治,重视边界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山清、水秀、海蓝的美丽人居环境。
4.6.1 强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科学划定并严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强化对长江、甬江、曹娥江、杭甬运河和钱塘江等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联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共筑东部沿海蓝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韭山列岛和渔山列岛等的海洋生态资源,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生态保护屏障。
4.6.2 强化环境污染联动治理
共同打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全面执行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严控高耗水和高污染行业发展,提升工业重点行业级工业集聚区的污水治理能力,全面实现“污水零直排”。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防治二次污染,健全土壤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4.6.3 强化生态环境联合监测
推进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统一制定和发布,加快建立和打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合力提升油品、化工、造纸、印染、制药和电镀等产业的环境问题预防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的联合应对水平,积极开展海上安全互助应急网络建设。开展跨区域环境联动执法,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协同开展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执法检查。探索开展海洋、大气和流域等的生态补偿合作,完善跨流域和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级仍须加强4项保障措施。①集聚6市共识,加强顶层设计,共同谋划编制《打造杭州湾湾口增长极发展规划》。联合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谋划编制杭州湾湾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市场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专项规划。②争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立杭州湾湾口增长极协调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审定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统筹协调跨区域重大事项。③进一步打破杭州湾湾口建设中的行政藩篱,切实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加速落地。完善信息畅通和沟通决策机制,强化合作交流。通过定期开展高层互访、企业对接和专家研讨等活动,强化思路谋划。④加大对各城市行动计划、重点举措和工作进展的宣传报道,动态了解社会关注,及时了解各方诉求。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公众、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同时提高6市合力打造杭州湾湾口强劲增长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